转自:呆眼看画
对于海难,受于“泰坦尼克号”等好莱坞电影影响,似乎西方人总是绅士彬彬,在灾难面前面不改色,将生的希望留给老幼病残。舰长、船员恪尽职守,与船同在,至死方休。这显然过于美化。《梅杜萨之筏》这副籍里柯创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便描写了这样一则因丑陋的官僚与权贵的错误,背弃了同船平民,导致150余人死亡,幸存者为了生存吞食同伴尸体的海难。
http://p3.pstatp.com/large/3e80000b6538ac1be95
籍里柯 《梅杜萨之筏 》 1818-1819 491 cm × 716 cm 藏于卢浮宫
1816年6月17日,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巡洋舰鸣笛起航,满载着一大批法国移民,军官、政府要员近400余人,带领三艘战舰,浩浩荡荡前往西非塞内加尔,彼时英法战争结束,英国将塞内加尔归还法国,政府希望以此来增强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
此次舰队司令由肖马尔担任,并兼任旗舰梅杜萨号舰长。作为一个贵族,他大部分服役时间都在海军陆战队度过,因此缺乏舰队航海指挥经验,只是因为当时的法国海军部长袒护,方才据此高位。
http://p1.pstatp.com/large/3e60000aaea3fe3a493法国军舰梅杜萨号
梅杜萨号建于1810年,刚刚下水6年,排水量1300吨。船身坚固,速度快而平稳,是当时的先进战舰。甚至拿破仑曾筹划乘坐它逃往美国。然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无数人的血泪堆积出来的经验。刚一出海,关系户司令肖马尔便暴露了自己的不称职。既没有按航线航行,更无视了随行的另外三艘船,加上洋流的影响,美杜萨号偏离航线百余海里。船上的海军军官曾提醒他航线问题,并与陆地保持距离以免触礁,肖马尔却依旧一意孤行,将船上的人送向了死神的怀抱。
1816年7月2日下午3时,梅杜萨号在距离海岸40海里处触礁,水手们试图自救没成功。为了减轻重量,愚蠢的肖马尔下令扔掉淡水及部分食品,但明显更重的压仓石、大炮、炮弹缺留在船上。入夜,天公不作美,狂风暴雨裹着巨浪向梅度萨号袭来。轮舵、船尾统统被击碎,船身严重倾斜,船舱进水,沉船已成为注定之事,他们进入了死神的怀抱。
http://p3.pstatp.com/large/3e60000abce4cac669f
http://p1.pstatp.com/large/3250004f963d5bc577f
梅杜萨号战舰船舱及炮仓
365人,6艘救生艇大部分已经腐朽,无法装下那么多人,于是肖马尔命令做一个容纳200人的木筏,此木筏长19.5米,宽6.9米,用秸秆、桅杆、船帆组成骨架,铺上厚木板为甲板。然而这个木筏毫无任何动力,只能依靠救生艇拖到岸边,且无法装载食物,否则会立马沉入水中。
三天后,再次刮起大风,肖马尔下令弃船逃命,顷刻间方寸大乱。所有人都争先恐后的试图挤上救生艇,面粉被抛入水中、水桶被撞破,航海所需的一切工具都在混乱中被遗弃。按照常规,舰长应该最后一个离船,但卑劣的关系户肖马尔却抢先逃上了救生艇,抛下了为自己错误买单的364人,让一位身负重伤的军官去指挥木筏。
http://p1.pstatp.com/large/3e7000224386722e736
梅杜萨之筏 还原俯视结构图
木筏上,是没有抢到救生艇的152人,但临时搭建的木筏脆弱无比,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人,人尚未到齐,便已下沉,木筏的难民只能站在齐胸而冰冷的海面上,等待救生艇把他们拖到岸边,然而大部分永远都见不到岸边了。
救生艇开船后不久,船上的贵族官员便下令将绳索割断。一时间,恐惧、无助、对家人的思念、对贵族官僚的痛恨充溢着整个木筏,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命运向这群人伸出了最残酷的獠牙。当天夜里,便有20人被风浪下的大海吞噬。第二天,海浪继续,有的士兵绝望了,抢过仅存的酒桶狂饮起来,囚犯则想趁机杀害木筏上的军官。
http://p1.pstatp.com/large/3e80000b97bdba52215《梅杜萨之筏》(草图)
两天,木筏上便死去了80余人。重量减轻,木筏浮上到了膝盖处。然而所有的食品、淡水却早已所剩无几。
海面上,由于离赤道很近,白天太阳的炙烤下,会感到无比的干渴,为了缓解这种饥渴,有的人喝尿,有的人允吸木块、扣子,更有人直接喝起海水。
http://p3.pstatp.com/large/3e500021ee04d1cc495
《梅杜萨之筏》(草图) 同伴开始吞食死去的尸体
而就是在这一时期,木筏上的生存者由于饥饿,开始吞食起死去同伴的尸体。
第六天,原本木筏尚余28人,但是13个已经奄奄一息了,为了生存、减少木筏重量,这13个人被活活扔下海里。剩余的15个人,既要提放鲨鱼,又要防止水母蛰刺引发的剧烈疼痛。在艰难的熬过了13天后,船队的百眼巨人号终于发现了美杜萨之筏。
http://p1.pstatp.com/large/3e4000223b96784f482《梅杜萨之筏》(局部)父亲怀抱着已死去的儿子
整整140人成为了愚蠢贵族肖马尔指挥的牺牲品,根源就在于腐败的政府。而这获救的15个人也都奄奄一息,5人获救后不久便死去。搁浅的美杜莎号有足够的淡水与食品,拒绝上救生艇与木筏的3人,在搁浅后52天依旧存活并被救起,如果不下弃船令,是绝无可能造成如此大的牺牲。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活下去的人将生不如死。为了活命他们被抛弃过,也亲手抛弃过奄奄一息的同伴,啃食过同伴的尸体,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最可怕的梦魇。
如此骇人听闻的惨剧,罪魁祸首肖马尔由于官僚贵族的庇护,仅仅以监禁四年掩人耳目,奋而上书控诉的幸存者们反而被开出军籍。
http://p1.pstatp.com/large/3e500021f573d48adad
《梅杜萨之筏》(局部) 幸存者向天边的船影呼救
如果没有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的这幅世界名画,梅杜萨海难可能就被丑恶的贵族与无能的当局所掩盖过去。在得知这一惨剧与幸存者所受不公后,愤愤不平的籍里柯开始了梅杜萨之筏的创作。
为了体验木筏上的真实历险,十几天的痛苦煎熬,同室操戈的残酷与吞食尸体兽性。他邀请幸存下来的制作工匠重新做了一个木筏,并乘坐它到海上感受。常住海边用以观察描写海天在不同情况下的景色。为直面死亡,他到医院去观察病危病人的垂死挣扎,尸体腐烂时的不同景象。并邀请了幸存者作为模特,一人靠在桅杆上,一人向远方求助。
而在场景描绘上,籍里柯创作了:成功搭救、兵变、食人惨剧、获救瞬间与初见阿尔古斯号这6个草图。艺术家正是选择了初见阿尔古斯号这一瞬间,天边的船影给予幸存者生的希望,令其内心进入无尽的挣扎,然而由于木筏过小距离过远,阿尔古斯号终于消失在天边,留下木筏上的幸存者眼睁睁看着救星远去,陷入无比的失落与绝望。生与死,希望与失望交织,共同构成画面的共情与张力。
http://p3.pstatp.com/large/3e7000225281c7b12b8
《梅杜萨之筏》(局部) 遇难者的尸体
此副鸿篇巨作花费艺术家一年多的时间,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与官方保守势力的代表学院派绘画相抗衡,摒弃了主流的对称、和谐、唯美。通过更为复杂而稳定的金字塔式构图方式,加强了整个画面的张力与运动感,并突出了金字塔的最尖端,那个呼救的“黑人”,也是幸存者的原型之一。而相比较前方看到获救希望而激动的幸存者,画面后方却有着无比绝望的父亲,抱着已死去的孩子悲痛不已,悲喜之间,画面无比悲壮。
http://p3.pstatp.com/large/3e80000ba0356daf300
《梅杜萨之筏》金字塔型构图
不出意外,此画展出后受到了新古典主义、权贵的疯狂攻击,作为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主义绘画的诞生,却被安格尔抨击道:““我希望把那幅《梅杜萨之筏》和另两幅硕大的“龙骑兵”从鲁弗尔博物馆剔除出去,让 人把前一幅放到海军部的某个阴暗的角落, 另两幅放进陆军部里去,免得他们败坏观者 的趣味,应该让观者习惯于接受美的事物, 永远不用死刑、火刑一类事物作我们的题 材。难道这类事物也是绘画的任务吗?绘画 应该是健康的、合乎道德的。这种酷刑值得 欣赏吗?这类绘画就一定是可爱的吗?…… 我不想看《梅杜萨之筏》和别的一些解剖学 表演,这些画给我展示的只是死尸一样的人 物,刻画毫无生气,令人作呕。不,我不想 看这些东西,艺术所反映的只是美的东西, 必须由美的事物来教育我们。”
http://p3.pstatp.com/large/3e80000ba114b943846
《梅杜萨之筏》(局部)激动不已、向上帝祈祷的幸存者
然而此画也是籍里柯短短十几年艺术生涯的最辉煌之作,他创作此画时年仅27岁,在完成此画六年后,最终死于他最爱的马上:坠马,年仅33岁。纵观他的一生,既有热血报国,参加保皇党而被拿破仑军队抓捕的坎坷,也有与舅妈的畸恋导致家庭破裂,他的艺术也格外与他所爱的马相似:自由、浪漫、不拘一格而天马行空,《梅杜萨之筏》令浪漫主义绘画击碎了保守的新古典主义禁锢,正式踏上美术史的舞台。
http://p3.pstatp.com/large/3e500021fef45b53842
《梅杜萨之筏》展出时的场景
多年后,一位历史学家观看此画后写下了:“法国,整个社会也都在梅杜萨之筏上。”
http://p1.pstatp.com/large/3e500022268ac0ad9a1
籍里柯 《一个疯女人》 1822 里昂美术馆
http://p3.pstatp.com/large/3e5000222c9c7638782
籍里柯《 整装待发的拿破仑皇家骑兵军官》 1812
http://p1.pstatp.com/large/3e50002226927595baf
籍里柯 《白色阿拉伯马》 不早于 18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