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人合一——道教医术的最高境界

(2010-02-06 19:10:22)
标签:

杂谈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会是这样?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对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认识,乃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西方人自始至终都在有形的具体物质中去探讨研究。古代的道教祖师却推崇那至高无上的道。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形无象,无限大有,无疑代表无限的自然过程及其中无限的相互作用。老子祖师深刻地领悟到了道的存在,并解释为“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尽管他借广义的物而论道,仍然被诬为主观唯心主义。惟《管子》的理解最接近老子祖师,并能通贯有无而发人深省:“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类经·摄生类》中载:“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之以明,雷雨风云得之以旋,四时万物得之以生长收藏,何非之所为”,广义的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囊括宇宙,包罗万象。因此绝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指无限的运动能量,也就是道教讲的“真炁”。生命之气则指各类生命运动气场。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均属生命运动气场的归类。气和则生化,气化以顺,乃合于道。和能生物,同则不济。相反和谐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新的运动气场。

在道教医术里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来的。如《太平经》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 《云笈七签》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既然人是禀气而生的,所以道教医术认为,人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即死:“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太平经合校》),既然元气对于人的生存如此重要,只要常保身中元气,使之不失,便可延缓衰老、健康长寿。如《太平经》说:“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但如果人不慎发生“元气”损耗以至于生病衰老时,这时对人体治疗补气,就可以选择天补、人补、地补,地补就是经过脾胃脏腑经络消化吸收的药物、食物等有形物质治疗补气,用有形物质补气是最麻烦的,而且还有后遗症;人补就是以人补人,效果最快最好,而且没有后遗症;天补就是用宇宙的“真炁能量”补人身之“元气”,这是治疗最高境界——天人合一,需要极大的悟性和福德。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统领了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学体系达数千年之久,而且也成为道教医术的生命原理、指导思想、治疗方法。“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之所以和合为一、动静相随,其根本原因就在人与自然共处于不断的全息运动之中。自然的变化必然伴随人的变化,自然变化的时空节律必然也是生命变化的时空节律。如司马迁所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四时阴阳的节律性变化于是成为道教修炼、养生、治疗的原理,正因为如此,道教医术才根据上述自然原理,引入描述自然过程的概念范畴体系,并与养生及诊治的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荀子·天论》中载:“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道教(道家)一贯主张顺应自然变化的节律以调和阴阳气血,通导经络脏腑,并配合调理饮食、起居、运动、呼吸、意识,以及行气、导引、按摩、针灸、药物等方法,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如《灵枢·本神》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只有能观察微妙的自然和生命过程才能遵循天道,只有像婴儿依赖着母亲成长壮大一样才能感应自然。运用自己的悟性,广积福德;重与自然之道的“真炁能量”相切合,才能让身体天人合一。

这就是道教医术的最高境界——天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