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口香糖
(2022-04-18 08:20:35)
标签:
健康历史养生营养学中医 |
话说盛唐的时候有个非典型诗人宋之问,说他非典是因为他跟别人不一样,别的诗人都是因作品而出名,他则不然,人品比作品更出名。
比如别人都是谋财害命,他就不,他谋诗害命。他有个外甥写了一首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完了兴冲冲地找舅舅斧正。谁知舅舅没有斧正这首诗,而是为了将诗据为己有,把外甥斧正了。
其实说起来,他自己的作品也是脍炙人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佳句信手拈来,不差那一首,也不知他咋想的,诗人的世界真是看不懂。
跟外甥相比,他早已功成名就,二十岁便高中进士,被女皇武则天钦点为文学侍从。
当时女皇带领朝臣前往龙门石窟搞团建,突然心血来潮,当众脱下自己的锦袍说,谁最先写完游记就把锦袍送给谁。
有个叫东方虬的一听,大笔一挥一蹴而就,女皇一高兴就把袍子赏给了他。谁知宋之问不讲武德,下课铃都响完了才交卷。他把稿子塞进上官婉儿手中请她过目,婉儿跟女皇一核计,一致认为宋之问的文采更胜一筹,也顾不得君无戏言了,强行将袍子从东方虬手里抢回来,赏给了宋之问。
自从怀抱散发女皇酸爽体味的袍子,宋大诗人的小心脏就开始狂跳不止,从此人生开启了别样的体验。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披着你披过的貂,这算不算那啥。
要知道一代女皇武则天喜好男宠,除了后宫那几位固定的小鲜肉之外,还时不时邀约一些帅哥猛男前来补习外语。
自从龙门夺袍之后, 宋大诗人的心就变野了,每天披着锦袍对着镜子顾影自怜,就凭咱这高大威猛仪表堂堂的身材,和咱这当世无双的才气,不去邀宠真是亏死了。想到这里,他挥毫写就了一首艳诗:“明河可洁不可清,愿得乘槎一问津。还将织女支矶石,更访成都卖卜人。”
这首诗无论用陕西话、洛阳话还是客家话朗诵都不怎么押韵,但他自己却左右端详爱不释手,也不知道是不是精虫上脑的人都这样。反正他端详到夕阳西下时下定了决心,趁着天擦黑,索性来了个真空包装,身披锦袍,怀揣诗文,前往寝宫去幽会女皇。
侍卫一看他这身打扮,立刻心领神会,也不阻拦,放他径直进去。
谁知道,接下来的几分钟宋大帅哥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滑铁卢,羞愤不已踉跄而去。侍卫们不明就里,望着他的背影,纷纷打听:咋回事?这咋比雷书记还快?
事后武则天当着近臣们的面说:“宋爱卿太傻太天真,咋就不知道自己有口臭呢?”
宋之问听说了羞愧无比。从此以后,天天口含丁香以解其臭。
其实早在汉朝的时候,百官上朝就已经口含丁香了。你想想,一个个的,不是反流性食管炎就是牙结石,好不容易没病的还吃完大蒜就上朝,圣上能受得了吗。
所以满朝文武一律口含丁香是当时的标配,甚至人家马王堆的辛追夫人,死了都握着一把丁香,那才是正经名媛。
可偏偏到了盛唐时期这一优良传统竟然失传了,这怎么行。还好经过宋大帅哥出糗之后,朝臣们重拾传统,而且一直传承下去。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就曾经记录过,朝臣们“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
鸡舌香就是丁香。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画面,朝堂上每个人都含着口香糖,袖子里还揣着几粒备用的。
“李大人,请问您还有丁香否?可否借老夫一用?老夫的含完了。”
“王大人您客气了,我今儿揣了一大把,可劲儿造。”
据说这个口吐芬芳的传统一直保持到明清时期。
与丁香比起来,现代人的口香糖简直弱爆了,要知道,丁香不止香口,还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的功效。但是有必要提醒一下,药用丁香与观赏性的丁香花是两码事,不要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