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就好好吃,别想那么多

(2022-04-17 10:13:57)
标签:

健康

历史

养生

中医

营养学

话说北宋文学家苏辙从小就是个病秧子,夏天脾不胜食,秋天肺不胜寒,整天病歪歪的,比亚健康严重多了。

为了给自己治病,他遍翻医书,最终发现了一种叫茯苓的东西,这玩意儿药性平和补益,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久服延年。于是他就开始偷偷服用,不想大半年后,病好了不说,身体还越来越强壮,就差参加健美比赛了。

这事给他哥哥苏轼知道了,就跑来问他秘诀。苏轼是北宋第一吃货,不对,是第一美食家,不但好吃,还能把吃研究出花样来。刚好他最近一段时间东坡肘子吃太多了,肚皮上好几层游泳圈,想去去油性,听他弟这么一说,立马弄来茯苓开吃,吃着吃着就吃嗨了,一边吃一边赞叹:“乔松千尺,老不僵兮,流膏入土,龟蛇藏兮,得而食之,寿莫量兮”。意思是松树贼啦啦地高啊,老了也不僵硬,松脂都流到土里啦,于是化成了玄武之形,老子现在吃了它啊,你都不知道我能活多久。

要说这文科生就是不靠谱,脑袋一拍,就说这茯苓是松树油变的,也不给个反应方程式啥的。其实它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多孔菌科植物的菌核,一团一块的,具有玄武之形,埋在地下阴湿之处,渐渐地具有了伏藏的特性,所以称之为茯苓。

茯苓全身都是宝:茯苓皮,利肌表的水肿;剥了皮里边是赤茯苓,行血消瘀;再往里是白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通常我们吃的就是最里边的白茯苓,味道很淡,还有点土味儿,甘则能补、淡则能渗,一点一点地就把湿邪通过尿路排出体外。

光这样吃还不过瘾,不久苏轼就捣鼓出一种叫茯苓饼的东西,美滋滋地记到美食日记里: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多年以后,有个叫乾隆的人翻看了这个吃货的日记,看到这个要诀,马上找来吃,你还别说,老头子差不多活了九十岁,是当年最长寿的正国级干部。他的后人慈禧听说了,羡慕得不要不要的。这娘们儿天天坐在帘子后边过瘾,熬死了几任皇帝,那是妥妥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于是也如法炮制,叫人上贡茯苓饼吃。

慈禧一边吃茯苓饼一边翻看苏轼的美食日记,还顺便百度了一下其他人的心得,这一看不打紧,硬是让她发现了更多秘诀。

其中就有东晋葛洪传授的秘术,说是有个叫任子季的人吃了十八年茯苓,变得能隐身,而且不食五谷,于是招引来天上一个叫玉女的小姐姐下凡,跟他一起吃茯苓修行,吃到后来,趣孔与身体变得如同美玉一样娇润。

至于说这个趣孔是啥,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呀,你懂的,慈禧更懂的。她是个讲究人,不能光是好吃,还得好看不是,于是让御膳房研发出了茯苓夹饼,外皮薄如蝉翼,中间夹裹茯苓、蜂蜜、桂花做成的夹心,这样再吃起来才更符合清末气质名媛的身份,才能更娇润。

可惜的是慈禧没乾隆爷长命,勉强活过了第一个坎,七十三,崩了。

所以说,茯苓是个好东西,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但你非拿它搞三搞四,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还有,虽说茯苓的产地比较广泛,但买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下品质,别弄得跟柳宗元似的。当年柳老爷子腹脘胀闷、心慌,于是买来茯苓煮服,结果病情加重。找明白人一打听,原来遇到卖假药的了,买的是芋头,不是茯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