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练好口才的第一本书2》直播文稿(四)

(2023-12-06 11:31:44)
标签:

演讲

直播

家长孩子一起练,寓教于乐,孩子爱学、学得更好

 

主持人:这个在前面跟直播间的家人们在介绍书的时候也有好多人问,那这个书成年人看还行吗?比如说多大的人?比如说年轻人、中年人都能看都能学吗?

殷亚敏:首先当众讲话是人的一生所必备的一个技能,不管哪个行业,不管哪个年龄段,是不是都要学会当众讲话?比如说在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要参加社团?社团要当社团的社长和团长,是不是要跟社团的人讲话?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是不是也要讲话?

主持人:是。

殷亚敏:你去求职是不是也要讲话?所以对于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的人都是必备的一种技能,都要学会这种方法,所以是一个通识的特征,或者是通用的。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都需要学会当众讲话,那你就要学会当众讲话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技巧。

主持人:如果是孩子呢?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学校,甚至就是从年龄很低的年级已经开始培养孩子综合方面的素质,也经常有各种活动,需要孩子上台发言。很多家长也很愁孩子这方面,这个内容适合孩子看吗?或者适合家长看了教孩子吗?

殷亚敏:对。孩子这本书他并不一定愿意看,但是它非常适合家长学会了来教给孩子。比方说我在教企业家教学当中有一个练习的案例,就是课文朗读怎么读。“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我就教学会朗读课文的时候通过加手势的方式,刚才我一加手势生动还是不生动?

主持人:很生动。这个应该是小学的时候一篇课文,关于春天的。

殷亚敏:对。所以你看我首先教给家长,这些企业家学会了,就学会了课文朗读。通过一加手势的方式马上课文读得生动形象,所以回家以后就可以教自己的孩子。深圳南山区的一个企业家学员,学完之后他就用在了孩子的身上,他的孩子6岁多,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人家有一个面试是一个重点小学,他说我的孩子没学过播音,没学过主持怎么办呢?突然就想起来,说殷老师教给我们坐着,躺着,然后他就把这一段话教给孩子,让孩子加上手势练习,练习背熟了第二天就去参加面试。结果就一坐一看,这个孩子朗读声情并茂,马上面试过关。

主持人:就成功了。这个手势也是非常有趣的,家长和孩子之间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

殷亚敏:是有趣的方法,孩子愿意用愿意学的方法。

主持人:而且本身对于亲子关系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促进。

殷亚敏:对,你说得非常好。我这个是有切身体验的,比如说亲子关系。为什么说通过我的一些教学方法对亲子关系有促进呢?因为我还有一个练习内容,叫人一之的练习。我先演示一遍。“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百折不挠,滴水穿石。”这个练习我是让企业家学员每天在家练习20遍,用悄悄话练,那就是气沉丹田的。加动作练是让你讲话生动形象的,但是我提出要求,在家里练你大人自己练,让孩子来监督打卡。你不用命令孩子练。“爸爸今天练习,你给我列一个表,今天练了没有,练了就打个钩。”结果就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很有好奇心。结果他一看爸爸妈妈在练,不知不觉就跟着想练了。结果就有一位学员,东莞的一个幼儿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叫潘桂香(音),她练习了三个月悄悄话,孩子在她身边帮着打卡三个月,不知不觉也跟着她一起练习了三个月《人一之》的练习,结果经过三个月的练习,妈妈的声音练好了,孩子跟着妈妈练也练好了,悄悄话天天说,孩子也练出了好声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后来这个母亲就说了,她说这就是一种最好的陪伴,最好的一种亲情。尤其是我们现在大家不管各行各业工作都很忙,往往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是我刚才说的20遍《人一之》,一天不超过10分钟,你就这10分钟练习让孩子监督打卡,这就是最好的亲情的陪伴。

主持人:而且这个是主动来吸引孩子来学习,而不是说去逼迫孩子,这样其实效果更好。

殷亚敏:对。这也是我在教演讲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就是不要命令,你要逆向思维,就是我来做,让孩子来教我。或者孩子需要朗读的课文,就像诗词“日照香炉生紫烟”,我请教孩子,我是学生,孩子是老师。你教教爸爸这个“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个动作应该怎么加,孩子他可能就会“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他一看内容自己就会设计动作,设计动作再教你,教你的过程当中孩子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主持人:是很开心,而且还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殷亚敏:对。因为他当老师的过程中是不是先要熟悉,教爸爸妈妈又很开心,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寓教于乐,孩子他是不是学得更快,学得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