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孟子到鲍鹏山,为什么都在用口诀表达观点?

标签:
讲话文化 |
“口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常用词把你的一组观点压缩串联起来,目的是为了好记。就像是一个冰糖葫芦,用个竹签一穿,三五个鲜红的山楂果就串联起来了。
讲话观点用口诀,并不是我的独创,而是对从古到今善于写作和讲话者的经验总结。最近在读鲍鹏山教授的《好的教育》,更印证了我的这个说法。
他在书的序言中说了“三望”:回望;失望;眺望。
回望就是回望孔子的教育是做人最好的教育;失望,就是对当下只有专业教育,而没有如何做人的教育很失望;眺望,就是相信,中国数百万教育工作者,继承孔子、苏格拉底的教育血脉,一定可以创造人类教育的美好未来。
再看第二个例子:鲍鹏山老师在书中说,他为了弘扬孔子教育,身体力行,发起了浦江学堂,教小学生完整学习儒家经典,八年时间,从1个班发展至128个班,影响遍及全国。
这样的实践,为什么能够推而广之呢?鲍老师说,因为有三只手:动手,援手,拍手。
动手,就是有人去做;援手,就是有人捐助资金支持;拍手,就是要有人拍手叫好。
为什么鲍老师这么喜欢用口诀来表达一组观点呢?我揣摩,就是他在反复诵读经典当中,耳濡目染学来的。
在孔子和孟子的经典语言当中,这种口诀随处可见,举几个例子。
孔子《论语》中有:“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父母和有学问的长者,敬畏圣人的言论。
孔子还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诚信的朋友,恕人大度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孟子说人性当中,生来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
由此可见,我们古代的圣贤早就掌握了让观点好记忆的方法:口诀。
用口诀表达观点,让读者和听众好记的方法,自古有之,值得我们在写作和演讲中多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