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无成还能赚大钱的行当
标签:
财经 |
据报道,花旗银行的首席执行官(CEO) Vikram Pandit
将得到4千2百万美元的报酬,这标志着在华尔街上实现财富大转移的游戏又重新回来了。
拿到那么高的报酬,也许你会以为他为花旗银行的股东们创造了多么大的价值,实际上花旗银行股票在 Pandit 担任 CEO 职位期间的表现是这样的:
2005年至今花旗银行股票的表现

2011年初至今花旗银行股票的表现

Pandit 在2005年短暂地担任花旗银行的CEO之后,被 Charles Prince 取代了两年。在那两年期间,Pandit 和另一位同事成立了一个资产高达2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Old Lane LLC)。当花旗银行在2007年第三季度披露在次贷危机中遭遇巨大亏损、首席执行官 Charles Prince 不得不被迫辞职之后,花旗银行又把 Pandit 找回来担任 CEO,条件是花旗银行得出价8亿美元买下了 Pandit 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尽管他的那个对冲基金回报率很差,后来只好关门了, Pandit 个人从中获得了1亿6千7百万美元的利益。
2007年后,在 Pandit 任职的头两年,花旗银行获得了美国政府高达450亿美元的救命资金,造成了总计29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Pandit 还以银行的名义为自己买了一架新的私人喷气机。CNBC曾把他评为全美国最差劲的CEO的第20名。
总结起来,自从 Pandit 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以来,无论是在花旗银行还是在他的对冲基金里, Pandit 为他的股东和投资人提供的只有亏损、没有增值,但却丝毫不妨碍他本人成为了一个亿万富翁,正如人们常说的: This can only happen in America. (这种事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当然在别的地方也是一样。
**********
从今天网络公司 LinkedIn 股票首日上市就翻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公司的热潮又回来了。其实 LinkedIn 还不算是最热门的社交门户网站,虽然 facebook 和 twitter 公司还没有股票上市,但 facebook 的股权在私募资本的交易中已经被估价到5百亿美元的价值, twitter 被估价为40亿美元。
如果说在2000年之前,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网络通讯行业的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和企业的生活、经营方式的话,网络社交网站只不过是把人们的眼球吸引到不同的地方罢了,毕竟整天在社交网站上浏览并不产生什么太多的社会价值、也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如果公司员工们流连于社交网站反而会降低效率)。尤其是 facebook,在如今网络骗子到处存在的时代,为何会有人愿意主动地把自己的个人隐私暴露在网络上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网络上的“眼球经济”又卷土重来了,因为那些社交网络公司现在都还没有创造出任何纯利润,试问一下,它们将来靠什么为股东赚钱?答案似乎是替别的公司打广告。可是别的公司只是把广告预算从其它地方转给它们,广告的总预算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况且网络上的广告效果很值得怀疑,至少我几乎从来没有点击过任何网站上的广告链接(误点的除外),对现在 youtube 上每个视频下面和旁边显示的广告烦不胜烦,不是关闭声音就是干脆关掉不看。
然而当今美国的现实就是如此,东岸的华尔街靠忽悠股东和股民们的钱养肥自己,首都华盛顿D.C.靠挥霍纳税人的钱和不停地借债忽悠选民,而西岸的硅谷则靠吸引网民注意力的“眼球经济”忽悠私募资本和以翻倍的价格购买其IPO股票的股民们的钱。深究起来,那一切对于明眼人来说都是一场场骗局。
**********
最近,金融媒体 Bloomberg 和 CNBC 不时地列举出某某个股票自2000年以来增值了百分之多少的信息,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投资大众逐渐认清了华尔街为己敛财的本质、开始普遍远离股票市场的今天,如果华尔街的代言人们再不出来吆喝吆喝,那个市场就将真的成为只有投资银行的高频交易机器们之间所玩的游戏了。
如今还有人没有认识到政府和华尔街支撑着主要股市指数的根本目的不过是为了以高价把政府持有的股份兜售出去、以及营造出虚幻的“财富效应”,难怪像上百只股票被NYSE和NASDAQ从股票市场上踢出去的消息却从来不再被金融媒体提起过,甚至在美国的股市上被退市的股票全名单在 google 上都找不到。两三年前假如没有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救命,好些像花旗银行那样的“大到不能倒”的股票也早就应当被退市了。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blog.sina.com.cn/murmuronhudson
拿到那么高的报酬,也许你会以为他为花旗银行的股东们创造了多么大的价值,实际上花旗银行股票在 Pandit 担任 CEO 职位期间的表现是这样的:
2005年至今花旗银行股票的表现

2011年初至今花旗银行股票的表现

Pandit 在2005年短暂地担任花旗银行的CEO之后,被 Charles Prince 取代了两年。在那两年期间,Pandit 和另一位同事成立了一个资产高达2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Old Lane LLC)。当花旗银行在2007年第三季度披露在次贷危机中遭遇巨大亏损、首席执行官 Charles Prince 不得不被迫辞职之后,花旗银行又把 Pandit 找回来担任 CEO,条件是花旗银行得出价8亿美元买下了 Pandit 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尽管他的那个对冲基金回报率很差,后来只好关门了, Pandit 个人从中获得了1亿6千7百万美元的利益。
2007年后,在 Pandit 任职的头两年,花旗银行获得了美国政府高达450亿美元的救命资金,造成了总计29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Pandit 还以银行的名义为自己买了一架新的私人喷气机。CNBC曾把他评为全美国最差劲的CEO的第20名。
总结起来,自从 Pandit 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以来,无论是在花旗银行还是在他的对冲基金里, Pandit 为他的股东和投资人提供的只有亏损、没有增值,但却丝毫不妨碍他本人成为了一个亿万富翁,正如人们常说的: This can only happen in America. (这种事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当然在别的地方也是一样。
**********
从今天网络公司 LinkedIn 股票首日上市就翻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公司的热潮又回来了。其实 LinkedIn 还不算是最热门的社交门户网站,虽然 facebook 和 twitter 公司还没有股票上市,但 facebook 的股权在私募资本的交易中已经被估价到5百亿美元的价值, twitter 被估价为40亿美元。
如果说在2000年之前,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网络通讯行业的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和企业的生活、经营方式的话,网络社交网站只不过是把人们的眼球吸引到不同的地方罢了,毕竟整天在社交网站上浏览并不产生什么太多的社会价值、也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如果公司员工们流连于社交网站反而会降低效率)。尤其是 facebook,在如今网络骗子到处存在的时代,为何会有人愿意主动地把自己的个人隐私暴露在网络上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网络上的“眼球经济”又卷土重来了,因为那些社交网络公司现在都还没有创造出任何纯利润,试问一下,它们将来靠什么为股东赚钱?答案似乎是替别的公司打广告。可是别的公司只是把广告预算从其它地方转给它们,广告的总预算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况且网络上的广告效果很值得怀疑,至少我几乎从来没有点击过任何网站上的广告链接(误点的除外),对现在 youtube 上每个视频下面和旁边显示的广告烦不胜烦,不是关闭声音就是干脆关掉不看。
然而当今美国的现实就是如此,东岸的华尔街靠忽悠股东和股民们的钱养肥自己,首都华盛顿D.C.靠挥霍纳税人的钱和不停地借债忽悠选民,而西岸的硅谷则靠吸引网民注意力的“眼球经济”忽悠私募资本和以翻倍的价格购买其IPO股票的股民们的钱。深究起来,那一切对于明眼人来说都是一场场骗局。
**********
最近,金融媒体 Bloomberg 和 CNBC 不时地列举出某某个股票自2000年以来增值了百分之多少的信息,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投资大众逐渐认清了华尔街为己敛财的本质、开始普遍远离股票市场的今天,如果华尔街的代言人们再不出来吆喝吆喝,那个市场就将真的成为只有投资银行的高频交易机器们之间所玩的游戏了。
如今还有人没有认识到政府和华尔街支撑着主要股市指数的根本目的不过是为了以高价把政府持有的股份兜售出去、以及营造出虚幻的“财富效应”,难怪像上百只股票被NYSE和NASDAQ从股票市场上踢出去的消息却从来不再被金融媒体提起过,甚至在美国的股市上被退市的股票全名单在 google 上都找不到。两三年前假如没有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救命,好些像花旗银行那样的“大到不能倒”的股票也早就应当被退市了。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blog.sina.com.cn/murmuronhudso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