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20会议前夜:美国贼喊捉贼,世界齐声谴责

(2010-11-11 02:28:28)
标签:

财经

明天(2010年11月11日),世界20个主要经济大国的首脑将在南韩召开G20会议,这将是一次各个主要国家在世界经济和货币问题上互相较量的会议,最近这几天金融市场的动荡率增加自然是与这次会议相关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来对这次会议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想趁此机会借助其它国家的力量把目标集中在中国身上,强压中国答应加快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可是不料由于美联储会主席伯南克刚刚重启量化宽松货币计划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选择了错误的时机提议给世界贸易顺差国家设置4%的限制之后,世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言表示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异口同声地谴责美国的财经和货币政策,因此奥巴马很可能从这次会议中一无所获。

美国经历了2007-2009年间的经济衰退之后,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会双管齐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强力刺激之下,美国经济在2009年底至2010年初出现了短暂的反弹。可是当政府的干预措施开始药力减退后,经济的增长在2010年的第二和第三季度再次出现了下滑。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GDP指标不外乎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

GDP = 国民个人消费花的钱 + 企业投资花的钱 + 政府支出花的钱 + 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花的钱(出口) - 再扣除本国购买外国产品和服务的费用(进口)

再来逐项看看现在美国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美国消费者在过去十年里经历了两次金融泡沫的破裂(2001年的股市和2007年的房地产),个人和家庭的净资产平均缩水了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不等,现在美国人正在做的是增加储蓄率,减少负债,而并不是重新扩大消费。

美国的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现金充足,可是面对着奥巴马政府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和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加上美国经济近期的前景低迷,公司不愿意在美国本土做出根据长远计划的投资,反而更有兴趣到低成本的海外增加投资,这也是美国失业率高启不下的原因。

在美国中期选举中,倡导低税率小政府的“茶叶党”主导的共和党重新获得了众议院的领导权,奥巴马政府即使想进一步增加政府开支也必然遭到共和党的反对。

如此看来,美国提高GDP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外国开刀了,即通过贬值货币增加出口,以减少贸易逆差的金额。

美国联储会也正是这么做的,伯南克重启量化宽松货币计划,对内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张加货币供应量,推高股市和压低贷款利率,企图利用虚拟的财富效应促使人们增加消费;而对外的目的就是贬值美元,利用贸易差额的减少让外国人为美国买单。

本来这次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源头就是美国不负责任,利用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滥发货币,用巨额的美元债务吹大经济金融和房地产的泡沫。等到气泡破裂,美国又不想勒紧裤带,靠忍痛苦干解决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反而企图再次利用货币贬值的戏法让外国人分担美国的损失。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大问题是美国滥用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性质,无节制地增发纸币,祸及它国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高涨,可是美国政府却贼喊捉贼,把责任推给世界主要贸易顺差国(主要是中国)。

可是美国如意算盘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把人民币与美元变相挂钩,如果美元贬值,人民币也随之贬值,亚洲其它出口国家也不得不纷纷压低本国货币的汇率,不让其它国家在贸易战中占便宜。

因此美国政府和国会软硬兼施,把促使人民币升值当做主要目标。奥巴马总统本想在这次G20会议上联合其它国家统一话题再次对中国施压,不料世界其它国家本来就对美联储会重启量化宽松计划怨气十足,加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又提出要给贸易顺差国设置4%的限制,结果更加惹恼了其它国家的首脑们。从德国到俄国,从中国到巴西的领导人在G20会议之前就表明反对美国的提议,并齐声谴责美联储会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G20会议的最好结果就是美国与中国私下里讨价还价,达成一定的共识,比如美国不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障碍,中国答应让人民币缓慢升值。最坏的结果就是美国与中国德国巴西等贸易顺差国家撕破脸皮争吵不休,会议之后各国竞相贬值货币,对他国的进口产品和资金流入设限,贸易战和货币战愈演愈烈。而最可能的结果是在公开场合各说各话,私下里互相指责,最后发表一个不痛不痒的会议公告,之后保持现状,奥巴马总统空手而归。

到底结局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

欢迎造访"徐世维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blog.sina.com.cn/murmuronhudso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