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译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九

(2019-08-13 22:00:24)
标签:

趣过目前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原文:

夫在位之人才不足矣,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则岂特行先王之政而不得也,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盖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所在郡国莫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唐既亡矣,陵夷以至五代,而武夫用事,贤者伏匿消沮而不见,在位无复有知君臣之义、上下之礼者也。当是之时,变置社稷,盖甚于弈棋之易,而元元肝脑涂地,幸而不转死于沟壑者无几耳。夫人才不足,其患盖如此。而方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昔晋武帝趣过目前,而不为子孙长远之谋,当时在位亦皆偷合苟容,而风俗荡然,弃礼义,捐法制,上下同失,莫以为非。有识固知其将必乱矣,而其后果海内大扰,中国列于夷狄者二百馀年。伏惟三庙祖宗神灵所以付属陛下,固将为万世血食,而大庇元元于无穷也。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期为合于当世之变,而无负于先王之意,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人才不胜用,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欲而不成哉?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成天下之才甚易也。臣始读《孟子》,见孟子言王政之易行,心则以为诚然。及见与慎子论齐鲁之地,以为先王之制国,大抵不过百里者,以为今有王者起,则凡诸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将损之至于数十百里而后止。于是疑孟子虽贤,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以兵革,而使数百千里之强国,一旦肯损其地之十八九,比于先王之诸侯?至其后观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诸侯王地悉得推恩封其子弟,而汉亲临定其号名,辄别属汉。于是诸侯王之子弟,各有分土,而势强地大者,卒以分析弱小,然后知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大者固可使小,强者固可使弱,而不至乎倾骇变乱败伤之衅。孟子之言不为过,又况今欲改易更革,其势非若孟子所为之难也。臣故曰: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其为甚易也。然先王之为天下,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何谓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人之情所愿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操之以临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有能遵之以治者,则悉以其所愿得者以与之。士不能则已矣,苟能则孰肯舍其所愿得,而不自勉以为才?故曰不患人之不为,患人之不能。何谓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尽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谋之以至诚恻怛之心,力行而先之,未有能以至诚恻怛之心力行而应之者也。故曰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愿陛下勉之而已。

试译:

在位的人才不足,而民间,也少有可用的人才,这样岂止只是实行先王的政策办不到,还有社稷江山的托付,封疆大吏的擢举,陛下真以为上天的护佑和侥幸能长久,就不担心会有什么变故吗?汉朝的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所在郡国没有发现他的阴谋;唐朝的黄巢,横行天下,而所到之处将吏没有敢与之抗衡的。汉、唐之所以亡,祸端就是从此开始的。唐灭亡后,一直衰落至五代时期,而武夫掌权,贤良的人都归隐躲藏起来看不见了,在位当权的人不再有知道君臣之义、上下之礼的人。那个时候,朝代的更替就像下棋的输赢一样容易,而百姓肝脑涂地,幸而不死于沟壑的人没有多少。人才不足,其祸患就是如此。而今公卿大夫,没有肯为陛下着想后顾之忧的,没有为宗庙的千秋万代考虑的,我感到很困惑。从前晋武帝只管眼前,而不为子孙的长远考虑,当时在位的都是些迎合与苟且之人,好的风俗荡然无存,丢弃礼义,放弃法制,国家和个人都失去很多,没有人认为做错了。有识之士知道天下将大乱,,而其后果然海内大乱,中国被外族统治了二百馀年。我想三庙祖宗神灵之所以托付陛下,是要江山延续万世,从而能永远庇护百姓。我愿陛下能借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的历史,杜绝晋武帝苟且因循的祸根,明确诏告大臣们,去想一想如何陶冶天下人才,深谋远虑,反复计划,渐渐推行,希望做的符合社会的变化,能无愧于先王的教诲,那么天下的人才就会取之不尽。人才取之不尽,那么陛下想做什么会做不到呢?如果深谋远虑,反复计划,渐渐推行,则育成天下的人才很容易。我开始读《孟子》时,见孟子说王政易于执行,我心里很同意他的说法。但读到他与与慎子讨论齐鲁封地时,以为先王制理国家,大抵封地不过百里,而如今只要是诸侯王,那么诸侯的封地,或千里,或五百里,都应该减到数十或百里才行。于是我就怀疑孟子虽然贤良,其仁智足以统一天下,可是要按先王分封诸侯的样子,把那些有数百或上千里封地的强国,一天就减少其封地十之八九,又怎么能避免不遭受兵革之乱呢?后来又读到汉武帝用主父偃的计策,令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全都拿出来交由国家再分给他们的子弟,而由朝廷亲临制定封地的名号,这就单独归属国家了。于是诸侯王的子弟,各有分封,而势力强,地盘大的,终究分崩离析变得弱小,这才知道深谋远虑,反复计划,渐渐推行,可以使大的诸侯国变小,强的也可使其变弱,而不至由于突变引发变乱和伤害的麻烦。孟子说得没错,更何况今天要想改良变革,形势没有像孟子所做的难。所以我说: 深谋远虑,反复计划,渐渐推行,那就很容易做到。然而先王治理天下,不担心别人不作为,而担心是他没有能力做,不担心别人没有能力做,而担心自己没有努力。不担心别人不作为,而担心是他没有能力做?人的本性都愿意拥有,行善的德行、美好的名誉、尊贵的爵位、丰厚的利益,而先王能把这些摆在天下士子的面前。天下士子有能遵照要求,治理成功的,就把他们希望得到的给与他们。士子要是没有这个能力就没办法了,只要有能力谁肯舍弃自己的愿望而不努力使自己成才呢?所以说,不担心别人不作为,而担心是他没有能力做。那什么又是不担心别人没有能力做,而担心自己没有努力呢?先王的法,所以能待人仁至义尽,只要不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没有不全力以赴的。然而你若不用自己至诚恳切的心,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没有人能以至诚恳切的之,身体力行去响应的。所以说不担心别人没有能力做,而担心自己没有努力。陛下如果有意养成天下的人才,那我愿陛下努力做表率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