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十之十)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夏历八月十八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而出,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降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涨潮的盛况留给潘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颂。
“长忆观潮”,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满郭人争江上望”,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吴自牧《梦梁录·观潮》载:“临安......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境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可见,“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的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其次,作者回忆潮水汹涌澎湃的来势。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描写:潮水来时,“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虽然也写得很形象,却不如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么惊险生动,有声有色。作者见潮水像一道道的银白色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面战鼓同时敲打,观潮的人都陶醉在鼓声之中。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经潘阆这般描述,纵使从来没观过潮的人,也觉得心动神摇,意气风发。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他们向涛头挺立,出没于起伏动荡的惊涛骇浪中,手举红旗,不被潮水溅湿。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也是不可多见的奇观!《武林旧事》曾对“弄潮儿”作过生动的描绘:“吴儿善泅着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他们不仅“手把红旗旗不湿”,还要互相竞赛,比个高低,真是了不起!那些“弄潮儿”,并不是没有风险的,面向翻江倒海的怒潮,一不小心,就会被浪潮吞没,场面惊险,令人胆战心寒。(吴奔星)
说明:钱塘江观潮,至今盛况空前。观潮人倾城而出,奔涌向前,拥挤不堪。钱塘潮怒涛阵阵,汹涌澎湃,气势吞天沃日,简直是惊涛骇浪。“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按个人的理解:简直怀疑大海里的水都空了,全都流到了钱塘江上来,才形成如此气势浩大的壮观景象。涨潮的潮声大如雷霆,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面战鼓同时敲打,观潮的人都陶醉在鼓声之中。如此壮观的场面,更有“弄潮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一道道银白色的浪潮排山倒海而来,“弄潮儿”涛头挺立,红旗却不被潮水溅湿。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钱塘潮,该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啊,令人不胜向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