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标签:
新课程化学教育 |
分类: 课堂教学 |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北京二中 佘平平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核心思想:促进学生建立和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知识线索: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逻辑顺序。
能力线索: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生长点。
问题线索和解决问题的依据: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线索,确定提供哪些素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铁和氧、镁和氧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两种主族元素、两种副族元素;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两种较活泼金属,一种不活泼金属;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
第三章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分类法、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之后,开始具体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改变了以往以“族”为单位的纵向编排顺序,采取 “钠、铝、铁”横向对比,希望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同属金属,其活泼性存在差异。学习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一些初步的预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将来学习周期律做铺垫。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的内容,教材将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放在一起介绍,应该是考虑这两种反应的实质是相同的,而且其中金属与酸的反应是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属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学习与水的反应,知识的跨度较小。教学上,以钠、铁和水反应为例进行教学,钠属于活泼金属,铁属于较活泼金属,以此为例学习后,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金属与水反应有一个总体感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实验和一个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验能力全方位的要求,通过对钠和水反应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但是观察能力本身并不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本质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而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所以课本让学生设计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金属与水的反应”在人教版教材、山东版教材和江苏版教材中的安排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教材 | 山东科技版教材 | 苏教版教材 |
以金属与酸和水反应单独作为一个内容,介绍了钠和水的反应、铁和水蒸气的反应两个典型实验。 | 将钠和水的反应安排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这一节内容中,以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为例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没有介绍铁和水蒸气的反应。 |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一节内容中介绍了钠与水的反应,没有介绍铁和水蒸气的反应。 |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应用了新教材,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学习中学生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而且缺乏灵活应用知识及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首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滴水生火”,引起学生好奇、惊疑,以启发质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现象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变换问题“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学生预测后设计方案:滴加酚酞。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归纳出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初步体会预测对设计方案的帮助。通过研究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水中微量氢离子反应,提出问题“铁与水能否反应”。预测能反应。通过不断的提升实验条件:铁片到还原铁粉,冷水到热水到水蒸气,最后实现了铁与水的反应。这个活动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理论预测对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和由“简单” 到“复杂”递进式实验研究的思想。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 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发生反应。
- 了解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 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对金属与水的反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 以问题“滴水生火的原因” 为驱动探究钠和水的反应,以问题“钠和水的反应产物是什么” 为驱动促使学生初步体会预测对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研究“钠和水的反应”过程中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 通过讨论钠和水的反应实质,预测铁和水能反应,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形成认知冲突。通过铁片到还原铁粉,还原铁粉与冷水、热水、水蒸气的系列反应探究,让学生体会理论预测的重要性、体会由“简单” 到“复杂”递进式实验研究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理论和实验相互促进的科学思想。
- 通过模拟镁着火实验、介绍钢铁厂安全警示及陕西蒲城工厂高温熔铁遇水爆炸的事件,让学生感受金属与水反应的学习价值,初步体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产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与设计。
2.教学难点: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体会理论预测的重要性、体会由“简单” 到“复杂”的实验思想。
五、教学资源
Ø
- 滴水生火:酒精灯、洗瓶、烧杯、胶头滴管、镊子、钠
- 还原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铁架台、铁架、石英玻璃管(配单孔塞及导管)、棉花、石英蒸发皿、火柴、酒精灯(2个)、镊子、药匙、肥皂水、还原铁粉
- 模拟镁着火实验:火柴、酒精灯、镁粉、镁条
Ø
- 钠和水反应:洗瓶、烧杯、镊子、玻璃片、滤纸、酚酞试液、钠(绿豆大小,已切好)
- 还原铁粉与水反应:试管(2支)、酒精灯、药匙、竹夹、火柴、洗瓶、还原铁粉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引入 | 实验:滴水生火 | 观察、思考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活动1: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
问题:“滴水生火的原因” | 学生实验: 钠与水的反应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
哪个现象能解释“滴水生火” | “熔”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问题“钠和水的反应产物是什么” 怎样检验 |
预测:NaOH和H2 用酚酞试液检验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回顾:活动1 |
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体会:设计方案的依据:预测 |
帮助学生总结 | |
过渡 |
用离子方程式列举一个类似的反应 什么金属能与酸反应? 氢前金属能否与水反应? 以铁为例研究一下 |
金属与酸的反应 氢前金属 思考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活动2: 探究铁与水能否反应 |
提高条件:用还原铁粉研究 |
能 不能 |
形成认知冲突,激发研究兴趣 |
3. 实验探究
|
学生实验 还原铁粉与冷水、热水均不反应 遇到困难: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是什么样的? |
|
|
教师提示:阅读学案中相关物质的性质,思考该反应装置包括哪几部分?生成物如何检验? 要求学生绘制简单的装置图。 |
阅读、思考 交流 绘制、交流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 |
教师演示 |
学生观察 |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 |
回顾:活动2 |
深刻体会:理论预测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条件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实验研究思想 |
提升学生的思维 |
|
反馈 | 布置任务:预测镁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模拟镁着火 介绍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水灭火,用沙土掩埋灭火; 钢铁厂的安全警示, 介绍熔融金属入模时,未采取防水步骤,可能会引起水蒸气爆炸。 |
思考、回答 观看、感受 倾听 分析、回答 倾听 |
学以致用,感受 “金属和水反应”的知识价值。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
方法总结 | 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 深刻体会:理论预测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条件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实验研究思想 |
总结提升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根据已学知识预测镁与水的反应
2、根据已学知识预测铝、钠与氧气的反应情况
铁 | 空气中缓慢氧化 | 空气中加热 红热、不燃烧 |
纯氧中燃烧 |
铝 | |
|
|
钠 | |
|
|
八、教学反思
1.
2.
Ø
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