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2013-08-14 08:33:09)
标签:

新课程

化学

教育

分类: 课堂教学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北京二中 佘平平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核心思想:促进学生建立和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知识线索: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逻辑顺序。

能力线索: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生长点。

问题线索和解决问题的依据: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线索,确定提供哪些素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铁和氧、镁和氧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两种主族元素、两种副族元素;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两种较活泼金属,一种不活泼金属;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

第三章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分类法、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之后,开始具体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改变了以往以“族”为单位的纵向编排顺序,采取 “钠、铝、铁”横向对比,希望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同属金属,其活泼性存在差异。学习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一些初步的预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将来学习周期律做铺垫。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的内容,教材将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放在一起介绍,应该是考虑这两种反应的实质是相同的,而且其中金属与酸的反应是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属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学习与水的反应,知识的跨度较小。教学上,以钠、铁和水反应为例进行教学,钠属于活泼金属,铁属于较活泼金属,以此为例学习后,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金属与水反应有一个总体感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实验和一个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验能力全方位的要求,通过对钠和水反应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但是观察能力本身并不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本质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而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所以课本让学生设计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金属与水的反应”在人教版教材、山东版教材和江苏版教材中的安排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教材 山东科技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以金属与酸和水反应单独作为一个内容,介绍了钠和水的反应、铁和水蒸气的反应两个典型实验。 将钠和水的反应安排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这一节内容中,以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为例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没有介绍铁和水蒸气的反应。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一节内容中介绍了钠与水的反应,没有介绍铁和水蒸气的反应。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应用了新教材,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学习中学生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而且缺乏灵活应用知识及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首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滴水生火”,引起学生好奇、惊疑,以启发质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现象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变换问题“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学生预测后设计方案:滴加酚酞。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归纳出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初步体会预测对设计方案的帮助。通过研究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水中微量氢离子反应,提出问题“铁与水能否反应”。预测能反应。通过不断的提升实验条件:铁片到还原铁粉,冷水到热水到水蒸气,最后实现了铁与水的反应。这个活动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理论预测对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和由“简单” 到“复杂”递进式实验研究的思想。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 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发生反应。
  • 了解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 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对金属与水的反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 以问题“滴水生火的原因” 为驱动探究钠和水的反应,以问题“钠和水的反应产物是什么” 为驱动促使学生初步体会预测对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研究“钠和水的反应”过程中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 通过讨论钠和水的反应实质,预测铁和水能反应,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形成认知冲突。通过铁片到还原铁粉,还原铁粉与冷水、热水、水蒸气的系列反应探究,让学生体会理论预测的重要性、体会由“简单” 到“复杂”递进式实验研究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理论和实验相互促进的科学思想。
  • 通过模拟镁着火实验、介绍钢铁厂安全警示及陕西蒲城工厂高温熔铁遇水爆炸的事件,让学生感受金属与水反应的学习价值,初步体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产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与设计。

2.教学难点: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体会理论预测的重要性、体会由“简单” 到“复杂”的实验思想。

五、教学资源

Ø    演示实验:

  • 滴水生火:酒精灯、洗瓶、烧杯、胶头滴管、镊子、钠
  • 还原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铁架台、铁架、石英玻璃管(配单孔塞及导管)、棉花、石英蒸发皿、火柴、酒精灯(2个)、镊子、药匙、肥皂水、还原铁粉
  • 模拟镁着火实验:火柴、酒精灯、镁粉、镁条

Ø   学生实验:

  • 钠和水反应:洗瓶、烧杯、镊子、玻璃片、滤纸、酚酞试液、钠(绿豆大小,已切好)
  • 还原铁粉与水反应:试管(2支)、酒精灯、药匙、竹夹、火柴、洗瓶、还原铁粉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引入 实验:滴水生火 观察、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1: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问题:“滴水生火的原因” 学生实验:
钠与水的反应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哪个现象能解释“滴水生火” “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钠和水的反应产物是什么”
怎样检验
预测:NaOH和H2
用酚酞试液检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回顾:活动1 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体会:设计方案的依据:预测
帮助学生总结
过渡 用离子方程式列举一个类似的反应
什么金属能与酸反应?
氢前金属能否与水反应?
以铁为例研究一下
金属与酸的反应
氢前金属
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2:
探究铁与水能否反应
  1. 理论预测能否反应:
  2. 生活经验能否反应:
是预测有误?还是条件不够?
提高条件:用还原铁粉研究

不能
形成认知冲突,激发研究兴趣

3. 实验探究

  • 还原铁粉与冷水:
  • 还原铁粉与热水:
  • 还原铁粉与水蒸气:

 

学生实验
还原铁粉与冷水、热水均不反应
遇到困难: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是什么样的?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示:阅读学案中相关物质的性质,思考该反应装置包括哪几部分?生成物如何检验?
要求学生绘制简单的装置图。
阅读、思考 交流
绘制、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师演示

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回顾:活动2

深刻体会:理论预测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条件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实验研究思想

提升学生的思维

反馈 布置任务:预测镁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模拟镁着火
介绍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水灭火,用沙土掩埋灭火;
钢铁厂的安全警示,
介绍熔融金属入模时,未采取防水步骤,可能会引起水蒸气爆炸。
思考、回答
观看、感受
倾听 分析、回答
倾听
学以致用,感受 “金属和水反应”的知识价值。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方法总结 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 深刻体会:理论预测的重要性
深刻体会:条件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实验研究思想
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2Na + 2H2O ==== 2NaOH + H2
  3Fe + 4H2O(g)  http://yjs.teacher.com.cn/netcourse/tyx209a/kcjj/ch1/se0/ck01.gif   Fe3O4 + 4H2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根据已学知识预测镁与水的反应

2、根据已学知识预测铝、钠与氧气的反应情况

空气中缓慢氧化 空气中加热
红热、不燃烧
纯氧中燃烧
     
     

八、教学反思

1.  特殊说明:本节课应该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二课时,但是由于比赛课的实际情况,现在它作为学生学习金属的第一课时呈现。所以讲课的过程中对很多细节:如钠的取用交待较为仔细。课后的学习评价用的是根据已学知识预测铝、钠与氧气的反应情况,因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属于未知知识。

2.  教学设计的几次改动:本次教学设计过程中先后经过多次的改动,其中最大的三次改动如下:

Ø   第一次:在“活动1钠与水的反应”之后设计了“活动2金属与水的反应”“活动3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弱化铁与水蒸气的实验设计)。”设计的本源是基于学生兴趣本源的探究。但是实施后发现,学生在探究金属与水的反应时完全是出于好奇,却忽视了理论预测。以致于铜等不活波金属学生也毫不犹豫地进行实验。用酚酞试液来检测是否反应也需要每组分别提醒。但是我认为高中生思考问题应该更加理性,应该根据实验目的有目的地探究。所以放弃了这种形式开放,但是学生能力的增长点较低的方案。

Ø   第二次:在“活动1钠与水的反应”之后设计了“活动2镁和铁与水的反应”“活动3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强化铁与水蒸气的实验设计)。”在镁和铁与水的反应,故意不作引导设置障碍,让学生体会预测的重要性,可用酚酞试液来检测是否反应。但是实施后的反馈调查发现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预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的设计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实施完了还遇到困难——学生疑问“Mg(OH)2不是沉淀吗?为什么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对于离子和沉淀平衡没有深入的认识。最后查阅资料发现Fe(OH)2、Fe(OH)3的Ksp太小根本不可能使酚酞变色,也就是说用“使酚酞变色说明发生了反应”存在方法错误!!那么证明金属与水的反应只能用氢气了,检验起来过于复杂。

      第三次:在“活动1钠与水的反应”之后及时总结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此时学生对预测没有深刻的认识。分析钠与水的反应实质是与水中氢离子的反应,回忆金属与酸的反应,提出“活动2探究铁与水能否反应”。 预测能反应。通过不断的提升实验条件:铁片到还原铁粉,冷水到热水到水蒸气,最终实现了铁与水的反应。让学生体会理论预测对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和由“简单” 到“复杂”递进式实验研究的思想。最后学生顺利预测镁与水能反应,铝、钠与氧气的反应说明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主动运用理论预测和由“简单” 到“复杂”递进式设计实验的意识增强。而且结束的时候增加了金属与水的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提升了金属与水反应本身的知识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