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多少年时
小多少年时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36
  • 关注人气:1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个性的发展

(2013-12-12 12:15:16)
标签:

杂谈

第二个事儿是有关个性和教育的

我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孩子一有点事情就比较容易紧张。老二在幼稚园的时候,哥哥回家告诉我,老二吃午饭的时候,总是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而其他的学生是可以随便坐不同的位子的。我后来问老师才知道,他坐在中间,别人都无法吃饭,所以老师就告诉他,那是一个特别的位子,为他专门安排的。

到了老二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去开家长会,老师让我们看老二的座位,上面有个水垫儿,老师解释说是她花了十一个美元,给我儿子买的,不然,上课的时候,他就会站起来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我也发现,在家里吃晚饭,他可以站起来七八次,还算少的。

我查了一些资料,有关多动症的,其中有一篇英国的罗宾森爵士的演讲,他讲了一段故事对我触动很大。

http://s10/mw690/001QgNdtgy6EVN1FNyhf9

罗宾逊爵士是英国人,研究教育的,世界知名。他曾经采访了一个很优秀的人,这个人叫吉利安,是一个舞蹈编剧,她编过百老汇上演时间最久的两个名剧《猫》和《歌剧魅影》,她很有才华。罗宾逊爵士问吉利安是怎么成为舞蹈家的。吉利安说,她上学的时候是1930年代,觉得自己在学校没有什么希望,老师给家长写信说,吉利安有学习障碍症。

于是,吉利安的妈妈带她去看病,给医生讲述吉利安在学校的表现:她在学校不安生,总是晚交作业等等。最后医生对吉利安说,你妈妈和我说了很多,我现在想和你妈妈单独谈谈,你在这儿等一下。

医生和她妈妈出去了,临走前,医生将办公桌上的收音机打开了。他们走出房间以后,医生对她妈妈说:“我们站在这儿观察她一下。”他们离开房间后,吉利安站起来,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她妈妈和医生看了几分钟,医生对她妈妈说:“林太太,吉利安没有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上舞蹈学校吧。”

吉利安说,她被妈妈送到了舞蹈学校,那里有很多像她一样的人-坐不住的人,这些人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他们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跳现代舞。后来她考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为女主角,非常成功,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她负责担任过一些及其成功的音乐剧编舞,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她个人也是亿万富翁。想当初,她可是被人认为是多动症,让她多多安静一些。

看了这个故事,小儿子说要打棒球,我就送他去了,打网球,我也送他去了,虽然我心里并没有指望他会打出什么样子来。

这件事之所以对我有所触动是因为,我觉得,我的思想里的那种担心实际上是个教育的盲点,就是我并没有想到他是有点不一样的个性的孩子,我把个性的东西看成是不正常,当成了一种病。而且我相信,我不是个别人,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个性反而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倡导的东西,但的确变成了不被主流接受的东西。

我讲儿子多动的这个故事给中国的父母听,多数人首先的反应就是,美国老师真好啊,你儿子要在中国的学校不会被这样对待的。我就在想,是不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啊,让我们总是处于一种基于求同的教育中,不能容忍异己的因素存在。

然后有一次在美国,有个韩国妈妈是宾州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她的儿子和我孩子在一个班上,她说有一次义务帮助孩子的班上去水族馆,看到一个美国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样,别的孩子都在欢天喜地的摸鱼,和小动物亲近。你叫那个孩子,他就是一副很特立独行的样子,美国的老师也放任他,没有让他非要和别的孩子一样。这个妈妈就说,这要是在韩国,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就不行。我就又想了,奥,原来可能整个东方的教育就是这样理解个性的。

http://s7/mw690/001QgNdtgy6EVN22YPc86

因为这个事情,我周围突然有了很多这样多动症的故事,当然我不能说多动症就是一种个性啊,我可没有这个意思。有位美国朋友,事业很成功,在第五大道有自己的广告公司,名牌学校毕业,她说她儿子曾经有段时间在学校坐不住,老师也是觉得他有问题,她带他去看医生,医生给了一些药,后来她发现吃了一段时间,儿子变得有些蔫蔫的,就将药停了,后来孩子长大慢慢不那么坐不住了,考入了纽约最有名的私立学校,学习非常优异,各方面表现也很好。我的朋友对我说,她特别后悔给儿子吃了药,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的。

所以,我认为,就是在美国的学校,也不能完全让孩子的个性释放。不论你走到哪一个国家,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个性的发展。全球教育都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都是在制造一类人,培养人们进入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缺乏多样化的培养;学校教育无法做到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家长,如果蒙着眼睛教育孩子,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热情,让孩子有一些空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孩子就只能变成学校这个大工厂制造的一样的一类人。

在这里我顺便讲讲卢一莹的故事,是个女孩,十岁,在北京上小学,她和别的孩子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是那种世俗社会标签的天才儿童。她喜欢唱歌,在合唱团,喜欢天文,参加古观象台的夏令营,养鸡。但这个女孩给少儿杂志小多的所有编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年小多有个科学大奖赛,这个大赛出了大约20道选择题,和学校里的考试没有什么区别,但这里面的问题提问的方式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说,下面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a. 一位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有可能,一般来说他肯定是正确的。

b. 一位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不可能,他可能是错的。

c.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初看都像个魔术师

d. 上述的三个都正确

这种题目需要你的思考才可以回答,小多编辑给所有获得好分数的孩子打电话,为的是让冠军货真价实,结果卢一莹得了第一名。她表达从容,反应快,有礼貌。后来我们又了解到,她的学校学习都比较轻松,每门功课都不错,尤其是学校教的科学课,觉得太容易了,没有意思。我们有位编辑说,我感觉卢一莹就是有点那种,完成学校布置的功课和要求等等,赶快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见过她的父亲,像个大男孩一样,他说没有怎么逼迫女儿念书,她自己比较自觉。

根据我对成功的孩子的观察,那些兴趣广泛,人格健康的孩子分数一定不会差。而你光是强调孩子的分数,孩子的分数可能会高,但是他的个性没有自由地展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力会非常差。所以,我觉得不是在哪里上学的问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上学你都可以说出它的好或者不好。有的孩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功

杨鸣镝是旅美二十年的媒体出版人,小多传媒创办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