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5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018-03-30 09:21:33)
标签:

论语、国学、缠中说禅

分类: 缠中说禅论语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53

u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 吾十有五             学,     三十  

直译孔子说,我 十五岁  (标记)  被 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三十岁 

  (   )    立,   四十 (    ) 不惑,    五十

直译(标记)  现实的位次,四十岁 用 誌(标记)  不患       五十岁

   (   )       命,  六十    (      )

直译 (标记)  智慧 当下 生存/存在,六十岁 用 (标记)     

    顺,七十 而  (   )    所欲 不 逾    矩。

直译闻见 遵循,七十岁 用 誌(标记)  依从 民心 所期望 不 超越 某种位次

意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高原:这段话有点费解,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来理解这段话

张无忌说:我自幼修习武功,到15岁的时候进入九阳神功的全身心修习阶段(太早没武学基础,入不了状态);30岁的时候,我明白九阳神功有1-9重境界以及每重境界之间的差异、变化;40岁的时候,我清楚认识到每重功力与其他武功相比的精妙、厉害程度,明白用哪重功力对付哪类高手,哪重功力打不过哪类高手;50岁时九阳神功练至七八重,与高手地决收放自如,招招恰到好处,每遇危险能够做到功随心发、自发护体,基本上天下无敌;60岁第九重神功练成,成绝顶高手,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任何高手、任何招式在我眼中都是破绽百出,往往后发制人,破敌于毫发之间(内圣);70岁武功进入化境,不滞一物,能点石成金、转毒药而醍醐、转大地而黄金,终成一代大宗师(外王)。


杨伯峻: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穆: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李泽厚:孔子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前,其实都相应省略了“志于”。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志于立,四十而志于不惑,五十而志于知天命,六十而志于耳顺,七十而志于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当于“”、“”;“”,“”的古字,标记。“志于X”,用X来标记。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十有五、三十等年岁数字,大致和孔子达到某种相应境界的实际年龄相关,但并不表明这个体经验有着任何绝对的意义,例如,并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与“立”之间并不必然相关,这些境界也并不一定按年龄机械地被赋予某种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种标记;

二、所有以往解释都忽视了“志于”的省略,而把后面的境界当成“学”的必然结果,更把每种境界当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却不知每种境界是自足而动态的,每种境界都有其“成住坏灭”,之所以是“志于”,只是把每种境界用一个名言标记而已,决不能掩盖其鲜活的当下呈现。

“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闻见”而“学”,“学”而“行”,“”是贯通“闻见”与“行”的枢纽,“学”,包罗万有,相应境界、所为,以“学”为标记

“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

“不惑”,“立”则有其“患”,“患”则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穷其“不患”,则不能“不惑”,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为,就以“不惑”为标记

“天”,时也;“时”,当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当下生存而呈现智慧。所有的智慧,都离不开当下的生存,否则都是虚无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须是当下生存的鲜活呈现,这境界、所为就以“知天命”为标记。

“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

“从心所欲不逾矩”,“”,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从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依从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的位次,这境界、所为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标记。

“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穷其现实之“立”,尽其现实所“立”之“不患”而“不惑”于时,以其当下之时让智慧鲜活地呈现而“知天命”,然后才有“耳顺”的内圣、“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这样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境界、所为用“从此‘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来标记,三十岁的境界、所为用“穷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现实可能位次”来标记,四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透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现实可能位次的不患”来标记,五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让智慧依当下生存鲜活地呈现”来标记,六十岁的境界、所为用“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而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以成就内圣”来标记,七十岁的境界、所为用“依从民心期望但不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在当下现实中可能实现位次而成就外王”来标记。

高原:缠师这一段的解释,让人有点难以接受,我觉得,传统的解释更有道理,2000多年来,不是所有人都无知无识一错到底吧?不是所有的传统解释,都要否定吧?

现实生活中,确实贯穿这一道理:少年勤学;青壮年成家立业;中年历经世事终于看明白社会人心(不惑);五十岁明白一生命数不可违(天命);六十岁历尽世间沧桑世态,看什么听什么都不再想多管多问;七十古来稀,将死之人,可从心之欲(当然不是要干伤天害理的事)。

暂记之,望往来学友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