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中说禅《论语》详解(50):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2018-03-24 21:38:49)
标签:
论语、国学、缠中说禅 |
分类: 缠中说禅论语 |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50)
u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
直译:孔子说:是的!汝(你的)
直译:依附 小人之学 就会 没有 子嗣,违背 小人之学 就会 仇恨
意译:孔子说:是的!你的儿女跟随小人而“闻、见、学、行”,就产生灾难、痒疾。依附小人,就失去子嗣;违背小人,就埋下仇恨。
杨伯峻: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钱
李泽厚:孔子说:“只有妇女和小人难以对付;亲近了,不谦逊;疏远了,又埋怨。”
详解:在《论语》最被诟病的章节中,本章肯定能排上前五。可笑的是,在这前赴后继对孔子的歪曲里,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如上面三位一样,连基本的断句都出了问题。“唯”,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句子,没有含义;“女”,在《论语》中,都通“汝”,例如“女与回也”、“女为君子儒”等,没有一处是解释成“女人”的;而“子”专指“儿子”,是很晚的事情,在《论语》时代,“子”就是指儿女,没有性别上的特指,“女子”就是“你的儿女”;“与”,本义“赐予,施予,给予”,引申为跟随;“为”,变成、成为;“难”,灾难、祸患;“养”,通“痒”。
人的现实存在,不离“闻、见、学、行”,有所“闻”、有所“见”,因此有所“学”,最终依“学”而行;人有所“行”,都有“闻、见、学”的影子,人的所有现实行为,都不是无源之水,都和某种先前的“闻、见、学”相关,各人的“行为”互相影响,又逐步构成社会的行为模式。对于“学”,“闻、见、学、行”的中枢,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跟谁学”。任何的“学”,也都有一个现实的“择师”问题。这里的“师”,不单单指人。西方有所谓重真理更胜于重老师,那不过是把“师”给狭义化了,一切让你可“学”的,都是“师”。但“师”是有位次的,君子“学”和小人“学”的区别在于,小人自小之,把顶天立地的人,弄成权名利色的奴隶、弄成一种所谓先验模式的奴隶。人的眼睛,都是给这些小人之“师”弄瞎、弄坏的。
“近”,依附;“之”,指代前面的“小人”;“孙”,这里是本义,不是通假,引申为“子嗣”。依附小人,必然依附其“学”,然后不断“徒子徒孙”下去,都是小人、小人之“学”的子嗣,不是你的子嗣了。“远”,违背,小人之“学”,都离不开先验的虚妄假定,将这虚妄假定当成“上帝”,一旦有人违背,必然危及其“学”的存在,自然就会埋下仇恨。为什么?小人之“学”,归根结底就是其现实权名利色的根基,任何把其现实根基拔除的,又怎能不引其仇恨?特别地,当一个人先跟随其“学”的人最终违背其“学”,这样的仇恨就不是随便可以消解了。所谓门户之争、清除门户,无不源自这种仇恨。一旦开始“择师”出问题,那后面的问题就无穷无尽,无论是依附还是违背,都是灾难、痒疾。
高原注:(实例)梁启超早年师从康有为情同父子,后来梁看穿康的无耻和妄人,毅然离之,双方由此积怨颇深。
君子之“学”,不是私学,没有任何的门户。天地,无论多宽广,都不过尔心之一尘,又有什么可以门户之?君子之“学”,是现实而不被现实所现实之学,是究底穷源而不被其所困(设门槛,门户有别、区别对待之意)之学,是“不相”而无“不相”之学,是无学而无不学之“学”。君子之“学”,首要确立的是一个“天地人”结构中顶天立地的“人”,这个“人”,不是人道主义者所谓人性垃圾堆积起来的废物,人,连无限都不能将之束缚;没有人,无限也不能命名,又哪里是所谓的人性垃圾可以定义的?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说:是的!你的儿女跟随小人而“闻、见、学、行”,就产生灾难、痒疾。依附小人,就失去子嗣;违背小人,就埋下仇恨。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高原:如果按传统断句就是上面这样,意思是“唯有女人与小人难打交道”。这个断句,有几个问题:
1、按古人一字一义、惜字如金的习惯,如果非要理解为“女人”,不应该有“子、为”两字,直接“唯女与小人难养也”岂不更精炼?且难养就难养,为啥要“为+难养”,因此这个“为”字,一定有单独的作用。
2、按古人习惯用法,如果非要把“女”理解为女人,则“女+子”应当解释为“女人+儿女”,那么,如果解释为“唯有女人及其儿女都跟小人一样“难养””,这打击面就太大了,孔子有病啊!
3、如果“女”当“女人”讲,古代女人,未婚曰“女”,已婚曰“妇”,为啥没结婚的跟小人一样“难养”,一旦结了婚就不“难养”了?这夫家是圣人制造基地么?感染力这特么强!
4、孔子一代圣人,为何要凭白无故去污女人?有这个必要吗??如果非这样理解,难道他自己的妈妈不是女人?可见孔子不可能这样想。
5、古文中,“女”通“汝”为最常用法。
6、当然,古人也有“女子=女人”的说法。
所以,至于缠师的解释对否不好说,但至少杨伯峻、钱穆、李泽厚的解释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