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中说禅《论语》详解(4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8-03-24 21:37:30)
标签:
论语、国学、缠中说禅 |
分类: 缠中说禅论语 |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49)
u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直译:孔子说:对照校对
但 分开 容(包含)就 迷惘,容 但
意译:孔子说:将差异性的“学”与同一性的“思”分开,都只能迷惘、疲怠而无所得。任何的“学”,都以同一性的“思”为前提,而任何的“思”,都以差异性的“学”为前提。
杨伯峻: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钱
李泽厚: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详解:这是比康德“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更彻底穷源的一章。
“学”,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这是以差异性为前提的;而“思”,《说文》有“思,容 [1] 也”,“容”,离不开一定的范式,例如一个筛子,对水来说就不是“容”的,还有所谓不可思议,相应的潜台词就是“可思”有一个潜在的标准,超过这标准的,就被当成不可思议了。
“思”的前提在于同一性,例如,能被欧氏几何所“思”,那其潜台词就是对象运动的刚体性在所“思”的对象中具有同一性,因此才会有把所有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当成一样的可能。如果没有“同一性”,一切科学都是不可思的,例如物理,一个最简单的同一性例子就是在狭义相对论里,任何惯性系都被看成同一的,如果没有这同一性的要求,狭义相对论根本无法展开。在哲学里,就算是以重整形而上学为己任的海德格尔,其存在之“思”,也摆脱不了某种“同一性”的潜台词。
对于以差异性为前提的“学”与以同一性为前提的“思”,孔子的见解与德里达有相通的地方。德里达那里,差异性与同一性纠缠在延异之中,同时在场或缺席,在延异中不可能纯粹地分解或确立差异性与同一性,也不可能由差异性与同一性构造或结构出延异,这与“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的胡诌辩证法没任何关系。“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这类垃圾命题,只能是那些毫无哲学素养的野鸭店哲学家才可能当成宝来忽悠。
上面三家与通常的解释,都不知道何谓“学”何谓“思”,更不知道“学”与“思”所隐含的前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典型的互文,求所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只能迷惘、疲怠而无所得。“学”与“思”,当下地纠缠一起不可分。任何的“学”,都以同一性的“思”为前提,这一点,连康德都很清楚,如果没有“思”的某种前提性结构,“学”是不可能的;而任何的“思”,都以差异性的“学”为前提,这一点就不是康德所能知道的,德里达说“我呈现给自己,是在语言之后”,这就有点靠谱了。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将差异性的“学”与同一性的“思”分开,都只能迷惘、疲怠而无所得。
袖手旁观:2007-02-12 16:18
较一下真: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第49章,“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互文很好;差异性与同一性不能割裂,也很好。
可是我不太同意文中所说“学以差异性为前提、思以同一性为前提”。在我看来,学与思都同时考察差异性和同一性两方面,或者说引号中的话也理解成互文。
“学”,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这是以差异性为前提的;
——既然是“校对”,一定有两个方面,就是核对其同一性,校正其差异性。
“思”的前提在于同一性。
——我想“思”的过程应该是同时考察所思对象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没有差异性也无法谈同一性。比如达尔文在做动植物标本分类的过程中产生了进化论的思想,分类这一过程就一定是同时考察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对于“思”来讲,同一性和差异性两方面无法分出前后轻重来。
不过最后一段的学以思为前提,思以学为前提似乎又间接地绕回来了?
---------------
缠中说禅:这里所谓的前提,是强调其侧重,否则都说以差异、同一为前提,等于没说。“思”的同一性侧重,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从笛卡儿到海德格尔,都是按这条路来的。
至于你说的达尔文的例子,最初的同一性是研究对象,在确定研究什么时,就有一个同一性前提了,到分类,那都是后来的事情。同一性前提是先于一切逻辑的,这才是真正的同一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