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64a24467g7ed10a875038&690
2007-9-24 作者(来源): 家庭教育时报 记者 叶百安
今年是“船王”包玉刚先生的九十华诞。包玉刚的长女包陪庆想做点事,来纪念父亲。第一件事,她在上海创建了一所包玉刚实验学校,9月1日已正式开学;第二件事,她写了一本回忆录《我的爸爸包玉刚》,打算在年底出版。两件事,朴实无华,正是包氏家族的做事风格。记者日前采访了包陪庆,她谈起了父亲,也提到了她的孩子。这个家族的事业做得如此辉煌,而且能够薪尽火传,良好的家庭教育便是奥秘之一。
父亲认真、孝顺、诚信、好学,他是我们的榜样
包玉刚有4个女儿,分别是陪庆(Anna)、陪容(Bessie)、陪丽(Cissy)、陪慧(Doreen)。他用英文字母A、B、C、D的顺序为女儿命名,就像为他的船命名一样,以示长幼有序。包陪庆出生在战时的陪都重庆,出生当天,正值日本投降,因而得名。
在英文版《包玉刚传》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包氏家族最持久的特性是始终保持亲密联系,具有很强的管理庞大资源的才能。这种亲密关系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地将包氏家族每一位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
包玉刚无疑是这个家族中的核心人物。作为长女,包陪庆有更多的机会跟随在父亲左右。谈起她眼中的父亲,包陪庆用了一串形容词:认真、孝顺、诚信。
“你的采访提纲做了两页,很认真,很好。”包陪庆举起了大拇指,对记者表示赞赏。然后她接着说,“我的父亲也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他不马虎,精益求精,他的信念是事在人为,在于认认真真地做事。”包陪庆说父亲总是“抓紧机会做实事,抓紧时间干实事”。包玉刚对身边的人,也都是严格要求的。无论是子女,还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尽力而为、认真做事的风格。
包玉刚先生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很多由包玉刚捐款建造的公益福利设施,有不少是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的,如北京的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的包兆龙图书馆。包陪庆说,父亲对祖父极其孝顺,从未张口说过一个“不”字。当初,父亲包玉刚想要投身船业,最大的阻碍也是来自于祖父。祖父说,这个事投资很大,风险也很大,你们又不懂这一行。但是包玉刚还是成功地说服了父亲,待父亲点头之后才去买了第一条船。包兆龙去世后,包玉刚特意将一张与父亲真人一般大小的照片挂在墙上,每当走进办公室,都先向父亲致意。包玉刚对父亲的真实感情,无疑给他的儿孙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要把生意做得这么大,诚信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品质。包陪庆说,父亲的脑子很利索,转得很快。那时,他让助手计算船只的租金,助手拿着计算器算,而父亲的眼睛翻一翻,再翻一翻,便问身边的助手:你们算出来是多少?助手说多少多少,父亲说,你再算算。助手又报出一个数字。然后父亲很清楚地报出他的数字来,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在包玉刚看来,即使是小数点后的几位数字,也不能亏欠了客户,否则就失了诚信。
待母亲说完,包陪庆的小儿子苏文骏也说起了外公,“我的外公没有读过大学,但最后为什么能够成功?外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自学英语,最后,操着宁波腔的英语居然能够跟英国女皇对话,这是多么了不起。”谈起外公,苏文骏的眼睛里,满是对外公的崇敬之情。
苏文骏是中奥混血儿,是包陪庆最小的儿子,也是包氏家族的未来。他是英国伊顿公学双奖学金获得者、学生会会长,英国牛津大学首席秀才生、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至今,他和哥哥的照片还挂在伊顿公学的校长室里。毕业以后,他多年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世界500强公司从事管理工作。他还是香港水球队队员,香港青年联会会董、上海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青年联合会委员等等。
富不过三代?精神的财富,不是天灾、人祸能够拿得去的
包兆龙生前曾立下遗嘱,在他去世后,把他穿过的衣服送给儿孙作留念。包兆龙仙逝后,儿孙们接过一件件衣领袖口都磨破了的衣服,个个都泪落衣襟。节俭的家风是这个家族聚富的秘密。
包玉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同样要求严厉。
有一件事至今仍让包陪庆铭记在心。“你知道,在美国,21岁是可以拥有自己家里的钥匙,可以喝酒聚会的年龄,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包陪庆说,“21岁的时候,我从美国读完大学回香港,打算在邮轮上组织一个聚会,已经邀请了很多朋友,爸爸知道后却冷冷地说:‘取消。’”
包玉刚给女儿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第一,船不是你的,也不是家里的,是公司的,可你对公司有什么贡献?你没有,所以也没有权利动用公司的东西;第二,你这样举办party,是打算炫耀吗?这可不是量度人品的一种方式。
父亲的这次谈话,让包陪庆一直记到现在,并让她学会了“公对公、私归私”。她说,现在,凡是私人的电话,若用公司的电话打,我都是要自己掏钱的。
包陪庆说,父亲对物质的享受要求很低,也不容许子女奢侈浪费。父亲常常说,一双皮鞋就够了。父亲只准许家属每年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儿们一次只能买一双鞋,他也从不让孩子们参加香港的“富翁环球游览团”……
说到节俭的话题,儿子苏文骏接过了话题。“10岁时,去买衣服,因为我长得很快,妈妈就说买一条大一点的裤子。后来,这条裤子我穿了3年都觉得有点大。”
就连玩具也是如此。小时候,苏文骏的手上只有一套玩具。包陪庆说,我在给他一套新的玩具的同时,会将他手上的旧玩具收起来。因为手中永远只有一套玩具,孩子才会对玩具有新鲜感,也才会懂得珍惜。
包陪庆说:从小就培养孩子节俭的观念,这种品格的教养,是精神的财富,不是天灾、人祸能够拿得去的,是永远根植在你身上,完全属于你的。可是,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不断地给孩子提供物质享受,有的家长可能忙于事业,不能够跟孩子在一起,觉得愧疚,也常以金钱作补偿;有的家长可能是自己小的时候缺乏物质的享受,所以希望能够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有的家长花钱在孩子身上,纯粹是为了炫耀。这些都是不足取的,对孩子也没有好处。
“我做了10年的全职妈妈”
在我们要求拍母子合影的时候,包陪庆很亲昵地将儿子文骏招呼了过去,拍拍沙发的扶手,示意儿子挨着她坐。多么亲昵的一对母子!
母子关系的融洽,原来是有基础的。包陪庆说,为了养育孩子,她从怀孕开始,整整10年呆在家中,相夫教子。曾学过儿童心理教育的包陪庆说,孩子的0岁~6岁很重要,今后孩子的人际交往,很多都基于这段时间里的母子关系。为此,包陪庆做了10年“很闷很闷”的全职妈妈。
在这段“很闷很闷”的日子里,教育孩子的很多事,包陪庆都亲历亲为。有一次,一位内地的朋友去香港看她,包陪庆突然说:“你给我15分钟,我要去接一下大儿子,你帮我看一下我的小儿子。”包陪庆没有请保姆来帮她带孩子,也没有请司机帮她接送孩子。
包陪庆说,自己带养孩子,其实还是有很多乐趣的。比如,她常常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有的时候也一起送朋友的孩子。记得有一次,几个孩子在车上后座聊天,一个孩子说:我是犹太教。一个孩子说:我是天主教。又一个孩子说:我怎么办?我什么也没有,我是中国人。最后这个孩子,就是包陪庆的小儿子。
“你看,孩子们很可爱,他们居然互相探讨起了宗教。孩子们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多么的可爱。你在旁边偷听着孩子们的想法,心里会乐得笑出来。”谈起这些趣事,包陪庆仍然有些陶醉。
包陪庆说:“小儿子3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教他小提琴了。你若问我会不会小提琴,我可以告诉你,我不会,我只会钢琴。”
但包陪庆是怎么教的呢?她自然有她的窍门。“首先,我教他们打拍子,玩音乐,掌握音乐的节奏。我教他们在地上划出ABCDEFGH,一共8个格子,我一边弹钢琴,一边让他们玩跳格子,让他们感受每个格子对应的音。”
除了培养乐感,包陪庆还让孩子们拿着琴盒练习端琴的架子。“孩子端上10分钟,夹着不动,是很辛苦的,但如果孩子做到了,我就拼命地拍手,给孩子鼓劲,建立信心。”包陪庆说,3岁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些,已经足够了,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对学琴的乐趣,若是让孩子们一上手就拉小提琴,那种拉出来的声音像杀鸡,孩子们哪会有练琴的兴趣?对此,包陪庆自诩“再找不到像我这样教小孩拉小提琴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