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船王包陪庆的新“副业”

(2010-02-04 18:01:13)
标签:

news

新闻报道

分类: 新闻报道NEWS

    http://s5/middle/64a24467g7ec372953994&690

    她是世界船王包玉刚的长女;是杰出的企业家,现任香港环球轮船有限公司董事,获得过2000年世界杰出女企业家奖等诸多荣誉;现任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港事顾问;也是慈善家、教育家,她的夫婿苏海文打理包氏家族的生意,夫妻协力把航运事业从行业低谷重新带回世界私人船王地位,包氏家族捐赠的慈善、教育、社会活动等项目,则由她继续发扬光大。
  那天的采访,是杨谭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谭茀芸介绍的。两位杰出女性友情深厚,性格却似很不同,谭茀芸豪爽热烈,包陪庆温柔娴雅,轻声慢语,不知是否正患感冒的缘故。一起在座的还有包女士的小儿子苏文骏,中奥混血的小帅哥,这次母子俩回上海是为了创办包玉刚实验学校,苏文骏将担当起主持学校的重任。


  实验学校要做什么实验


  要说包玉刚实验学校,还得从香港的汉基国际学校说起。1982年,包陪庆创办了香港首家以普通话和英文双语教学的国际学校。
  当年为什么要办汉基国际学校?她说,一家子一直在外国“流浪”,儿子是在英国出生的,会说中国话但没有机会学中文,小学时回到香港,发现香港的教育少了一块,要么是全英文的国际学校,要么是全中文的,如果要插班,只能二者择一。而孩子们在英国就读的伊顿公学,不仅要学英文、法文,而且要学希腊文,即使没有实际用处也要学,因为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数典不能忘祖。她决定补上香港双语教学的空白,为培养既国际化又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打好基础。
  女船王亲自出手办学校,还有一个动机,她实在反感强灌硬塞的教育方法。“学生压力太大,幼儿园也要考试,到高中想自杀,我是学儿童心理学的,觉得这种压力不必要。”她说起自己的家庭教育经:“儿子3岁的时候,我自己教他中文、音乐,在游戏中教,孩子很开心。外界强迫的教育,好比高压锅煮饭,压力太大会爆炸,填鸭式教育不但消化不了,而且会让孩子肚子疼,没有自信。我的几个孩子是反过来的,是他们追着我要多做一点题目,我说,别做了,去玩吧。小孩子需要游戏,在游戏中探索、思考。外界强压下的应试教育,效果是短暂的。你想想你18岁的时候学的东西,现在还记得多少?信息是学不完的,但学到的怎样思考、怎样寻找答案、怎样培养好奇心,一辈子有用。”
  她谦虚地表示,“我的教育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但可以给家长们多一个选择。”
  汉基学校开始创办时不甚顺利,在一个小教堂里开课,第一次面对双语学校的家长们犹疑不定,凡来的学生都收下了。在包陪庆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终于获得香港政府免费用地,在宝马山建设。后来汉基就成为香港最受欢迎的一所学校,每年学生排队入学,甚至有家长为胎儿报名的。一位校董是上市公司老总,身家亿万,连他的孩子也上不了。
  汉基是非赢利学校,不挑家境,倒是对家长的育儿理念要求很高:要认同愉快教育法,要喜欢中国文化,要培养孩子的创意和自信。如果家庭和学校给孩子两套相左的东西,怎么教得好。“家长是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有的家长主张棍棒出孝子,有的家长在物质上过分溺爱,都不适合。家长要有耐心,为孩子解释、回答问题,如果只用命令,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脾气急躁,静不下心来。
  担任包玉刚实验学校理事的苏文骏补充,实验学校的创办过程与汉基的当年不无类似,“妈妈一直关心中国的教育,她想,有没有办法,既保持中国教育的优点,如在数学方面全世界都看中国的榜样;再借鉴一些国际上新的理念和方式,融合起来成立一个学校,实行愉快教育,启发学生的潜能,培养21世纪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21世纪的人才?这位世界著名学府的高材生说,实验学校要培养学生的3种素质: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有自信,有能力,有发展前途,是他对优秀学生的定义。他记得与妈妈一起拜访中国几位著名大学校长,问到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得过诺贝尔奖,校长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因为缺一点真正的创新,中国学生知识很多,但在知识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难。
  实验学校选址内地,得到上海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突破了很多政策限制。计划建成12年一贯制的学校,今年9月1日开学,第一期先设在江苏路市三女中附近的原美国学校和长宁国际学校的校址。包陪庆还动用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请来英国查尔斯王子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埃里克·安德森爵士,以及英国牛津大学学院院长罗宾·巴特勒勋爵担任学校的国际顾问。


  “这次捐钱不够,还‘捐’人”


  除了直接办学校,包氏家族捐助的教育项目,遍布各地。包女士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心,得自父亲真传———包玉刚老先生“巍巍中华,拳拳我心”的忧国忧民情怀,认为教育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但这次格外不同,谭茀芸转述好友的原话,“这次捐钱不够了,我还要捐人,把儿子‘捐’出来”。
  话说两年前,包陪庆郑重地把小儿子叫来谈心: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也是你外祖父诞辰90周年,我们要送一份礼物,你愿意放弃现在的工作,回国接受这个神圣的任务么?
  苏文骏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爸爸和哥哥也非常支持他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对他说,我们负责赚钱,你就放心地用钱吧。
  苏文骏英文名Philip Sohmen,英国伊顿公学双奖学金获得者、学生会会长,牛津大学首席秀才生、全英国五位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他和他哥哥的照片还挂在伊顿公学的校长室里。毕业以后,多年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世界500强公司从事管理工作,还是香港水球队队员,曾代表香港到各国参加国际游泳比赛,包括世界锦标赛;香港青年联合会会董、上海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青年联合会委员,等等。
  有这么一位理事,包玉刚实验学校一定会比当年的汉基学校受瞩目,他简直是包氏教育理念的样板。
  在去年记者第一次采访谭茀芸的时候,她已经赞不绝口地提到过这个“小孩”了: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另一种教育的结果。做事极其认真负责,去察看学校选址,从车子发动前就把手表拿出来计时,选址周围每一个地方都要走到,哪怕很破很脏根本踏不进去的地方。上一次借给他一把伞、一支笔,下一次见面,第一件事一定是还给你。天正好又在下雨,你说你拿着用好了,他却说你是借给我的,不是送给我的,不可以不还。一定帮老人和女士拿重物,吃几块钱的盒饭,一定全部吃完,把餐盒放进垃圾箱。买车要仔细地问清楚每一项功能,用不着的就不要,不要豪华配置。虽然是富可敌国的船王子孙,却认为没有权利糟蹋世界的财富。
  和妈妈一样,他也热爱中国文化,在国外看到一点跟中国有关的东西就特别兴奋。采访时,母子俩都说一口普通话,虽然语速慢一些,听得出不是他们平时的第一语言,但卷舌音发音特别标准。包陪庆微微得意地笑着说,她先知先觉地在伊顿公学设立了中文部,请北京教师来上课,结果让自己的儿子们受益了,学会了北京话。


  说起儿子,趣事一箩筐


  面对着记者的是船王也好,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好,包陪庆在儿子面前常常流露出母亲的温情。说着说着,她就讲开了儿子小时候的故事。
  她1979年第一次回祖国内地,第二年,她在全国走了整整一圈,看到很多“漂亮的东西”,请教当地人那是什么,却没有人讲得出那些古建筑的来历。所以她说会组织学校学生到各地去看,百闻不如一见,比上10堂课还强。大儿子也曾独自一个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有一次,他决定要去新疆,妈妈建议他和朋友结伴,他说一个人可以深入接触老百姓。于是理了个平头,穿着双塑料凉鞋,打扮得土土的上路了。那时还没有手机,讲好了去3个星期,第四周的周一回来,可到了那天没有消息,却收到一张寄自乌鲁木齐的明信片,说他昨天晚上和一个开卡车的司机聊天,聊着聊着就在路边睡了一夜,“挺舒服的,可是他打呼噜,我没睡好”。去落后的乡村,不敢吃别的,每顿用开水泡饭,一泡,饭里的虫子全浮上来了,那也是营养啊,而且是活的,不会变质,又用开水消了毒,就吃下去了。最感动的经历是一次在中苏边境认识了一个边防军小战士,小战士看到他手里的莎士比亚原版书,艳羡地赞叹“好东西啊”,当时中国很难买到原版书。他感动于小战士的好学,就把书相赠了。
  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妈妈从小有意培养的。儿子小时候说:妈妈我不要和你一起坐飞机,要和爸爸坐,你总是坐经济舱,爸爸总是坐头等舱。她送他们上学,坐巴士,看他们进了校门,自己再悄悄坐轿车,说到这里她狡黠地一笑,“人的享受,上去很容易,下来就难了”。
  2003年环球航运集团收购了挪威天然气船公司百国盛(Bergesen),大儿子负责主持那个项目。刚开始,挪威人很是戒备,报纸上称“东方海盗来了”。大儿子走路上下班,每天与10位员工握手,跟员工一起跑步、运动。一个月以后,报纸上说,苏氏一家人在一个月里认识了一千个员工,比我们以前的董事长认识的还多。
  包陪庆说,这也是孔子的教育理念,一个真正的君子,对皇帝和底层穷人的态度,同样有礼貌。孩子们表现出来这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她觉得算得上是自己的成就。“不过,孔子有一点不好,重男轻女。”她开玩笑。
  现在中国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当作小皇帝小公主般养大,将来要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必须要懂得平等待人。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最后几代皇帝,往往是对老百姓毫不体恤,滥用权力,现代“小皇帝”们不可以这样的。“你在家里做小皇帝,在学校就这么小”,她比划了一下小拇指的第一节指头,“大家都是一样的普通公民,坐巴士,吃工作餐,没有什么可特殊的。”领导者还要有责任感,了解社会上的不平和穷困人的生活,能顾及命运不如你好的人,这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
  然后又说回学校来,“开始有人以为汉基是贵族学校,我说,不是金钱的贵族,而是精神贵族,在文明发展上高一个境界。”


  “我是个快乐的女人”


  正儿八经的采访结束,包女士改说上海话,比普通话流利,听着很是亲切。
  她觉得自己做人很快乐,“因为很丰富,丰富不是指有钱,是对很多东西有兴趣。”有次在马路上看到一个水沟的盖子,是元朝式样,就去拍照,很开心,搞得同行者莫名其妙。看书了解到明朝人怎么生活的,也会兴奋地跟朋友分享。
  有一次她在香港某个地方偶然经过一座废弃的教堂,居然是建于1875年的古董,里面还有香港第一个牛棚,是法国牧师自己养奶牛用的,更有甚者,花园中有很多欧洲来的植物,紫荆花的花种就是那位牧师带来的。
  那块地方本来要开发房地产,包陪庆去求地产商不要破坏掉。为了说服人家,她特地去法国的大学找资料,考证出那头奶牛是从苏格兰飞过来的,是为了给病人补充营养而养的,后来发展成牛奶公司,这是第一次把牛奶的营养成分介绍到中国。那些法国牧师,为了与中国人沟通,不仅学当地话,而且编撰印刷出中国第一本广东话词典,“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可大了,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
  然后,她用了6年时间,把教堂改造成一所非常漂亮的学校,即伯大尼电影学院,里面保存着原貌旧迹,还放上了一个玻璃的奶牛。在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只要肯用心,肯爱惜,也能挖掘出富有价值的古董来。
  做了太多不属于企业家范围的快乐的“副业”,包女士显得年轻而美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