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艺术教育的几个误区
(2011-04-02 16:11:32)
标签:
当前艺术教育误区教育 |
分类: 音乐论文 |
当前艺术教育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艺术教育理解为素质教育。只要一提到素质教育,就认为抓好艺术就可以了。事实上,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抓好素质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的工作中,更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教学的课堂中或课外的兴趣活动中。
误区二:把艺术教育理解为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艺术教育与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前者为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和有效途径。艺术教育有必要围绕艺术知识技能来进行,但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任务。这只意味着它承担着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任务,其最终目的还是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具有欣赏美、鉴赏美、体验美的能力,还要具有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能让学生在现在和将来更好地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显然,艺术知识、技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艺术教育服务的,也是为欣赏和表现活动服务的,并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个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重讲解,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讲解通常是艺
(二)把艺术知识、技能教学当作艺术学习的唯一目的。教师引导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作为最终目的来学习,根本不会把它变为自己表现美、创造美的手段。
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艺术教育,它充其量是用来培养艺术技能的一中手段,是一种放在具体作品中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学。生活中诸多琴童为了考级而学琴,有时能连跳几级去考试,把获得考级证书当成注重目的,而不顾自身的真实水平去参加于自己真实水平相差甚远的级别考试
。铁的事实证明,只有把艺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当成一种手段,一种使孩子具有欣赏美、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手段,才能使得艺术教育走出死胡同。
误区三:用学习数理化的逻辑思维来理解艺术作品。
一方面用逻辑思维来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但从学生的一似乎启蒙是绝对不行。把一首艺术作品分解成零碎的艺术知识,然后像解数学题一样地进行“艺术欣赏”,
这无疑使得艺术能力的培养步入另一个误区:用逻辑思维代替以艺术的形象思维。学生的审美体验并不是来自于逐一翻译过来的音符、节奏、线条色彩等要素,而是自于对整个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境。当然,艺术技能、艺术知识的掌握与艺术欣赏的掌握相互影响、互为依托。没有一定的艺术知识、技能也很难进行高层次的欣赏,也不利于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他俩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是主从关系,不能因此而颠倒。所以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艺术的欣赏和表现活动中,才使得学生体验到艺术的愉悦,从而产生学习和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为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所说的,音乐必须先从倾听完整首音乐作品——一种优秀音乐的实际影响开始,反对从辨认音乐符号和分析乐谱开始,培养儿童凭直觉来判断音乐音响的好坏,再在实践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知识、技能,这样儿童的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加。所以说艺术欣赏是最终目的,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只是艺术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
另一方面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静”,忽略了“动”。表现为(一)整个艺术欣赏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学习练习和体验等双边活动,例如:一味强调学生静静地欣赏音乐、紧紧地看绘画作品。这种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启发的“静”,再加上缺乏学生积极能动地欣赏,这只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停留在表面上,很难听出和看出所以然来。因此,难以起到的艺术欣赏的作用,也难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另一种是整个艺术欣赏过程只是教师在讲,学生静静地听。这是一种处于被动、静止的状态。学生没有参与到欣赏和体验美的过程中来,就没有艺术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进行艺术审美的再创造了。这样要么教师“静”、要么学生“静”,分开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走入到另一个极端。在欣赏中的“静”应该是学生的新进入到艺术作品中的“静”,即内心被强烈的震撼着,但表面上看似很平静的“静”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以上所说的几个“误区”对于我们艺术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说,只是“冰山一角”。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我们一定能走出误区,战胜自我。相信山的那边又是一个美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