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桃花扇》注解 - 试一出

(2013-01-04 09:53:26)
标签:

文化

     试一出  先声      

                                                     康熙甲子八月

(chu,出。传奇中的一个段落,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先声,传统戏曲开场前的引子,一般是副末先登场。康熙甲子八月,公元16848月。)

【蝶恋花】(副末(副即次要人物,末是老年生角)毡巾、道袍、白须上) 古董先生谁似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包浆,又称“黑漆古”,指金、铜、玉、瓷、竹等质地的古玩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烟雾、光照的侵染,把玩者的经久摩挲,或者土埋水浸,乃至层层积淀,形成光滑润泽的表面皮壳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

  日丽唐虞世(唐尧和虞舜的年代,圣人治世,百姓安乐),花开甲子年(天干、地支排列组合,六十年一个甲子,以甲子起序,称甲子年);山中无寇盗,地上总神仙。老夫原是南京太常寺一个赞礼,爵位不尊(明朝设太常寺,管理朝廷的宗庙礼仪;赞礼即祭祀时负责司仪的官员,九品),姓名可隐。最喜无祸无灾,活了九十七岁,阅历多少兴亡,又到上元甲子(旧以三个甲子即一百八十年为一周,称第一个甲子为上元甲子。这里是指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甲子)。尧舜临轩(临轩,皇上不在正殿而在前殿或平台设座,堂陛之间两边有槛楯,形如车之轩,故称,这里作治理朝政讲;将康熙皇帝比作圣君尧舜),禹皋在位(夏禹、皋陶,唐尧虞舜时名臣);处处四民安乐,年年五谷丰登。今乃康熙二十三年,见了祥瑞一十二种。(内问介)请问那几种祥瑞?(屈指介)河出图,洛出书(传说伏羲氏做皇帝时有龙马驮着一张图从黄河出来,伏羲氏根据此图画成八卦;夏禹治水时,洛水有一理龟,背上有许多文字,夏禹据此写成《九畴》),景星明(景星又称德星,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朝代才出现),庆云现(庆云也称景云,据说只有在天下太平时才会出现),甘露降(天降甘露,天下太平),膏雨零(膏雨即甘霖,久旱之后的雨水;零:下降),凤凰集(古时凤凰尾瑞鸟),麒麟游(古时称麒麟为瑞兽),蓂荚发(相传是尧氏的一种草,每月初一至十五日结一实,十六至月末日落一实),芝草生(芝草即灵芝),海无波(传说周成王时有越裳氏来朝,见中国四海三年不扬波,以为有圣人在),黄河清(黄河清是一种祥瑞)。件件俱全,岂不可贺!老夫欣逢盛世,到处遨游(明朝的赞礼,却对清朝的祥瑞赞礼了一番,且在此时引出写兴亡之感的《桃花扇》,赞是虚,凭吊前明是实,此番赞颂,为避祸也;老赞礼的作用不可小觑,而有人以为这个角色即孔尚任自身,亦未必然也)。昨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老夫不但耳闻,皆曾眼见。更可喜把老夫衰态,也拉上了排场,做了一个副末脚色;惹的俺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那满座宾客,怎晓得我老夫就是戏中之人!(人生如演戏,皆是戏中人)()请问这本好戏,是何人著作?()列位不知,从来填词名家,不着姓氏(宋元以来,正统文人轻视戏曲创作,视其为旁技,许多作家对自己的戏曲作品不愿署名)。但看他有褒有贬,作春秋必赖祖传(《春秋》是战国时期以鲁国为编年的史籍,据说是孔子所编。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桃花扇》又反映了南明的历史,故称);可咏可歌,正雅颂岂无庭训(《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即是正,周人称正声为雅乐;颂是用于祭祀的音乐;风乃教育感化,劝学修礼,崇化励贤之类的音乐;庭训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训,见《论语·季氏》)()这等说来,一定是云亭山人了。()你道是那个来?()今日冠裳雅会(冠裳指官宦绅士,即士大夫的集会),就要演这本传奇。你老既系旧人,又且听过新曲,何不把传奇始末,预先铺叙一番,大家洗耳?()有张道士(张薇,字瑶星,上元人,明末任锦衣卫千户官。明亡后隐居在南京城外的栖霞山上。后有传)的《满庭芳》词,歌来请教罢:

【满庭芳】公子侯生(侯方域)秣陵(南京)侨寓(侨,寄居异乡)恰偕南国佳人谗言暗害鸾凤一宵分又值天翻地覆据江淮藩镇纷纭立昏主征歌选舞党祸起奸臣良缘难再续楼头激烈狱底沉沦却赖苏翁(苏昆生)柳老(柳敬亭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烟波谁吊忠魂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先声即楔子,对整部《桃花扇》的内容作了概括)

()妙,妙,只是曲调铿锵,一时不能领会,还求总括数句。()待我说来:

奸马(马士英)(阮大铖)中外伏长剑

巧柳(柳敬亭)(苏昆生)往来牵密线

侯公子(侯方域)断除花月缘

张道士(张薇)归结兴亡案

道犹未了,那公子早已登场,列位请看。(赞礼虽然品秩不高,却是负责祭祀的官员,康熙二十三年,明亡已近四十年了,还能用得着老赞礼追念前明,叵耐玩味。点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才是《桃花扇》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