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十岁以后如何养生的思考
2024-04-27 06:45:58
标签: 人生七十古来稀 天年 孙思邈 婴儿 健康
春风春雨
我今年开始奔八了,虚岁七十六。按照四舍五入的说法,我今年实足七十五岁,一抬头就见到八十岁了。也就是说,我不但进入了古稀,还离耄耋只有一步之遥。从来都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今天是不是还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呢?在这个问题上,分歧不是一点点,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是还承认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承认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七十岁确实老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现在的人均寿命仍然是76岁,和我的年龄相同。另一大阵营可能在否定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因为现在的七十岁更像小弟弟,八十岁九十岁的人多的是,这也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应该是后一个阵营的人,甚至是这个阵营中的领跑者。因为我不但不承认人生七十古来稀,还公开表明我的现状正值中年。
何以表明我的现状正值中年呢?我这样说当然有我这样说的道理,就像承认自己老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一样。其实,我的道理和承认老了的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身体的暗示。承认老的人,是因为身体上出现了许多衰老症状,比如眼花,耳聋,胃口不好,心慌和气短,甚至还有许多的基础病,身体的不适一直在提醒自己老了。更有甚者,许多人把老挂在嘴边,变得有点唠唠叨叨。我不承认老,恰恰是因为衰老的症状不太明显,甚至至今没有出现,比如眼不花,耳不聋,胃口很好,心不慌,气不短,甚至把曾经有过的病也治愈了。这样一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承认自己也老了?好像活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不知道应该怎样称自己为老人?所以,我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可能还活在中年。我这样说,不是没有依据的,而是可以找到十分确切的依据,这个依据就在《黄帝内经》之中。
人生七十古来稀,只是历史上对一种现象的总结。因为几千年来活过七十岁的人很少,少到了屈指可数,古人用稀这个字来形容。至于为什么活不过七十岁,好像是无据可查,但也确实是一个事实。记得我年轻的时候,七十岁的人确实很老了,老到了死亡也不觉得奇怪。更奇怪的是,《黄帝内经》里没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只是说七十岁脾虚,皮肤枯,皮肤枯正是老年人的一个特征。如果到了七十岁也没有见到皮肤枯呢?是不是可以说这个人还没有老呢?我的想法,应该是可以认定。《黄帝内经》确实是把人的一生做了整体上的描述,确定十年一个变化,从生到死是一个可以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就是每个人的寿命。
现在来看看《黄帝内经》是怎样描绘的,这个描绘是不是很完整?
《黄帝内经》把人的一生描绘为天年,意思是说,人的寿命不是人为的,而是天定的,违背了天定就会夭折,顺应了天定才会长寿,一个人完全可以活到天年。天年是一百二十岁,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这个一百二十年不是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归纳为十年一个变化。这十年一个变化是怎样的变化呢?其实,《黄帝内经》把人的一生还归纳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我理解的,那就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青年期是从十岁开始,之所谓十岁好走,二十岁好趋,三十岁好步,四十岁好坐。青年期到四十岁就基本结束了。五十岁开始就是中年期,中年期也可以说是衰退期,这种衰退是以五脏的规律衰退最为标志。五十岁肝叶始薄,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虚,八十岁肺衰,九十岁五脏皆虚。也就是说,到了九十岁才宣告中年的结束。中年应该有五十年之久,这个时期的关键是完成五脏的有序衰退,这种衰退不一定造成死亡,五脏的衰退只是功能上的减弱,绝对不是功能的消失。所以,通过养生可以迟缓这种减弱。比如,我到了七十岁还能保持吃得下就是养生的结果。九十岁以后,才是进入真正的老年期。老年期的身体有什么变化《黄帝内经》没有说,但在生命的延续上还是肯定的,只是这种延续可能是低效率的,没有了中年的壮实,也没有青年期的活力而已。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也明确了,那就是老年期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不是《黄帝内经》解决的,而是中医大家孙思邈运用《黄帝内经》解决的,而且解决的很圆满。孙思邈告诉我,人的老年期可能在九十岁到一百四十岁之间,也是五十年。《黄帝内经》说的天年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可能写《黄帝内经》的人也相信一百二十岁也可能不是寿命的极限,用天年这个词比较恰当。这可能是天意,我当年把自己的寿命极限定在一百四十岁,只是随意的一说,我并不知道孙思邈的寿命,十年以后当我知道孙思邈的寿命以后,我理所当然的坚定了自己的寿命极限。孙思邈活到了一百四十一岁,在实际上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不断修正了我的养生计划,特别是食疗的思想运用,更是坚定了我的本能养生。
本能养生,实际上是我的养生计划,这个计划的实用性,得到了十九年的时间验证,是不是也能得到今后的时间验证呢?我不知道,但我确信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为人的身体五千年来没有变,五千年后变得概率也会很小。所以,从人的本能出发寻找养生方法一定不会错,因为本能才是五脏功能的外显,恢复了本能才能恢复人体本来的健康。这种假设,在过去的十九年的实践中已经不是假设,这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了十分确切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七十岁以后的养生方法的借鉴。也可以这样说,七十岁以后的养生方法可以借鉴我的养生方法,因为我的养生方法符合婴儿的生活习性。婴儿依靠这样的习性可以生长,作为养生方法也可以让每一个人延年益寿。
七十岁还是中年人,你信吗?信的话,那就再也不要进行老年思维了。
关于七十岁以后如何养生的思考
我今年开始奔八了,虚岁七十六。按照四舍五入的说法,我今年实足七十五岁,一抬头就见到八十岁了。也就是说,我不但进入了古稀,还离耄耋只有一步之遥。从来都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今天是不是还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呢?在这个问题上,分歧不是一点点,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是还承认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承认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七十岁确实老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现在的人均寿命仍然是76岁,和我的年龄相同。另一大阵营可能在否定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因为现在的七十岁更像小弟弟,八十岁九十岁的人多的是,这也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应该是后一个阵营的人,甚至是这个阵营中的领跑者。因为我不但不承认人生七十古来稀,还公开表明我的现状正值中年。
何以表明我的现状正值中年呢?我这样说当然有我这样说的道理,就像承认自己老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一样。其实,我的道理和承认老了的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身体的暗示。承认老的人,是因为身体上出现了许多衰老症状,比如眼花,耳聋,胃口不好,心慌和气短,甚至还有许多的基础病,身体的不适一直在提醒自己老了。更有甚者,许多人把老挂在嘴边,变得有点唠唠叨叨。我不承认老,恰恰是因为衰老的症状不太明显,甚至至今没有出现,比如眼不花,耳不聋,胃口很好,心不慌,气不短,甚至把曾经有过的病也治愈了。这样一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承认自己也老了?好像活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不知道应该怎样称自己为老人?所以,我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可能还活在中年。我这样说,不是没有依据的,而是可以找到十分确切的依据,这个依据就在《黄帝内经》之中。
人生七十古来稀,只是历史上对一种现象的总结。因为几千年来活过七十岁的人很少,少到了屈指可数,古人用稀这个字来形容。至于为什么活不过七十岁,好像是无据可查,但也确实是一个事实。记得我年轻的时候,七十岁的人确实很老了,老到了死亡也不觉得奇怪。更奇怪的是,《黄帝内经》里没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只是说七十岁脾虚,皮肤枯,皮肤枯正是老年人的一个特征。如果到了七十岁也没有见到皮肤枯呢?是不是可以说这个人还没有老呢?我的想法,应该是可以认定。《黄帝内经》确实是把人的一生做了整体上的描述,确定十年一个变化,从生到死是一个可以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就是每个人的寿命。
现在来看看《黄帝内经》是怎样描绘的,这个描绘是不是很完整?
《黄帝内经》把人的一生描绘为天年,意思是说,人的寿命不是人为的,而是天定的,违背了天定就会夭折,顺应了天定才会长寿,一个人完全可以活到天年。天年是一百二十岁,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这个一百二十年不是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归纳为十年一个变化。这十年一个变化是怎样的变化呢?其实,《黄帝内经》把人的一生还归纳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我理解的,那就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青年期是从十岁开始,之所谓十岁好走,二十岁好趋,三十岁好步,四十岁好坐。青年期到四十岁就基本结束了。五十岁开始就是中年期,中年期也可以说是衰退期,这种衰退是以五脏的规律衰退最为标志。五十岁肝叶始薄,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虚,八十岁肺衰,九十岁五脏皆虚。也就是说,到了九十岁才宣告中年的结束。中年应该有五十年之久,这个时期的关键是完成五脏的有序衰退,这种衰退不一定造成死亡,五脏的衰退只是功能上的减弱,绝对不是功能的消失。所以,通过养生可以迟缓这种减弱。比如,我到了七十岁还能保持吃得下就是养生的结果。九十岁以后,才是进入真正的老年期。老年期的身体有什么变化《黄帝内经》没有说,但在生命的延续上还是肯定的,只是这种延续可能是低效率的,没有了中年的壮实,也没有青年期的活力而已。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也明确了,那就是老年期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不是《黄帝内经》解决的,而是中医大家孙思邈运用《黄帝内经》解决的,而且解决的很圆满。孙思邈告诉我,人的老年期可能在九十岁到一百四十岁之间,也是五十年。《黄帝内经》说的天年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可能写《黄帝内经》的人也相信一百二十岁也可能不是寿命的极限,用天年这个词比较恰当。这可能是天意,我当年把自己的寿命极限定在一百四十岁,只是随意的一说,我并不知道孙思邈的寿命,十年以后当我知道孙思邈的寿命以后,我理所当然的坚定了自己的寿命极限。孙思邈活到了一百四十一岁,在实际上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不断修正了我的养生计划,特别是食疗的思想运用,更是坚定了我的本能养生。
本能养生,实际上是我的养生计划,这个计划的实用性,得到了十九年的时间验证,是不是也能得到今后的时间验证呢?我不知道,但我确信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为人的身体五千年来没有变,五千年后变得概率也会很小。所以,从人的本能出发寻找养生方法一定不会错,因为本能才是五脏功能的外显,恢复了本能才能恢复人体本来的健康。这种假设,在过去的十九年的实践中已经不是假设,这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了十分确切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七十岁以后的养生方法的借鉴。也可以这样说,七十岁以后的养生方法可以借鉴我的养生方法,因为我的养生方法符合婴儿的生活习性。婴儿依靠这样的习性可以生长,作为养生方法也可以让每一个人延年益寿。
七十岁还是中年人,你信吗?信的话,那就再也不要进行老年思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