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岁和六七十岁之比较

2024-04-06 06:34:06
标签: 七十岁脾虚 八十岁肺衰 胃口 食物 健康
咖啡

       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十年一个变化。这是《黄帝内经》明确的提示。这种变化需要十年吗?我养生进入第十九个年头,因为我是专心研究,所以应该有发言权。世界上只有两类人,一类是有意识养生的人,一类是无意识养生的人。这两类人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健康程度。我不是说有意识养生的人健康些,无意识养生的人不太健康,而是说这两类人都有健康上的差异,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岐黄之道,而岐黄之道已经变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生活方式来说,这两类人都有可能接触到岐黄之术。有意识养生的人可能明白些,无意识养生的人可能不太明白,这丝毫不影响这两类人运用岐黄之术进行生活,或者说,进行养生。所以,十年一个变化,不是有意识养生的人有,无意识养生的人也有,存在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意识养生的人这种变化可能小一些,无意识养生的人这种变化可能大一些,总的趋势都是越来越衰老。

       我今天说的命题,完全是我的实践,其中包括我的亲身感受,以及对周围人的观察。因为我是有意识养生的人,不单是有意识,还是专心研究,所以我感受到的变化非常真实,是写真式的记录。这种记录可以证实两个事实:一个事实是《黄帝内经》说的没错;另一个事实是这种变化可以延缓。也就是说,接近《黄帝内经》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远离《黄帝内经》的生活方式可能加速。其中,养生方法起到了关键作用,十年一个变化的根源完全在于自己,基因,环境和医院作用有限。

       我今年虚岁76,完全有资格给六七十岁下结论,也有资格评论七八十岁。六七十岁,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如果有变化,也是好转的变化。因为在这十年中,我基本完成了养生方法的构建,命名为本能养生。不但构建完成,还基本落实,在落实中我获得了三个意想不到:第一个意想不到是曾经有过的病好了,不再吃药;第二个意想不到是不再生病,没有再去过医院。即使去医院,也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第三个意想不到是生了病也容易好。比如疫情期间阳了,躺一天就能慢慢恢复。正是这三个意想不到,让我坚信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我已记不得七十岁是怎样的过的了,可能没有病痛也就不去记了,可能是忙着疫情也没时间去考虑,我就稀里糊涂进入了古稀。

       一晃古稀已经过半,六七十岁来不及总结,不得不面对更加艰难的七八十岁。为什么七八十岁更加艰难呢?因为七八十岁离人生的终点更近了。世界的平均年龄不必去说,因为战争连年。境内的平均年龄确实还在上去,但和我的年龄差不多,上海的平均年龄可能长一些,也不过大我年龄的三五年。我们这一代人进入了人类寿命的未知区域。

       七八十岁会有什么变化呢?这里先说说《黄帝内经》明确的变化,那就是七十岁脾虚,皮肤枯。脾虚,就是吃不下了。皮肤枯,就是见老了。肺主皮毛,为什么和脾虚联系在一起呢?因为肺主皮毛需要气,这气是有脾提供的,脾虚了,气不足了,没了气,皮肤不得不枯了。一个枯字用的太好了,形象地描绘了老人的老,老首先表现在皮肤上。所以,过了七十岁才见到真正的老人。这个变化真的显而易见!

       皮肤枯是在形象上确认的衰老。其实,衰老不仅在形象上。七十岁以后更多地出现在以下三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情绪上的变化。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不是千篇一律的,或大或小,因人而异。健康的人,变化小一些;不太健康的人,变化大一些。这种变化可能推动衰老的进程。我也感受到这种变化,特别是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时候,会多思多虑,想得很多,这很多的多,还是负面的多。如果健康问题出现了恶化,那么这种多思多虑很可能想到了老,甚至想到了老死。这种多思多虑的情绪变化很难控制,更难控制的是这种情绪的走极端,有的人会把自己锁在家里,和外界断绝一切联系。

       第二个变化是腿脚上的变化。这可能是最为普遍的变化,过了七十岁就会觉得腿脚不灵了。腿脚不灵的关键是膝盖。许多人从此开始怕走路了。怕什么呢?怕走坏了膝盖。更有甚者,上医院被建议换人工膝盖。可以这么说,七十岁以后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腿脚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影响到今后的生活质量。也有好转的,但是绝少数,这些人明白了腿脚好不好的真正原因。我庆幸至今没有出现腿脚问题,已经推迟了五年。我什么时候会出现腿脚问题我不知道,是一定会出现的,什么时候出现是关键,当然是越晚越好。

       第三个变化是胃口上的变化。像我这样没有变化的极少,绝大多数已经吃不下了。吃不下的原因,确实有生理上的变化,比如七十岁脾虚,但主要是养生方法的问题。实践证明,养生方法可以解决吃不下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一条,而是三条:第一条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食谱;第二条是健脾开胃;第三条是加强运动。这三条缺一不可,因为人体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是一种相互制约的整体,必须是多管齐下才会奏效。

       七十岁以后出现的这三个变化,学过《黄帝内经》的应该知道,都和脾有关。第一个变化是因为脾的情绪是思。健脾后,思路敏捷,但不会多思多虑;脾虚后,一定是多思多虑,这是老年人的一个基本特征。第二个变化是因为脾主四肢肌肉。腿脚好,走得动,完全是因为脾,脾的功能完善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保证四肢肌肉的能量来源。第三个变化是因为脾虚了。其实,胃口不好开始于五十岁,五十岁肝叶始薄,肝脏也是消化器官,六十岁心气始衰,血液供给不足会影响消化,七十岁脾虚,更是直接的影响到胃口。可以这么说,不懂得这一点的人,胃口不好持续了二十年,这胃口能好吗?七十岁只是总爆发,加速了衰老的进程。其实,这是衰老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我说的什么是衰老?衰老就是越吃越少。在某种意义上,衰老开始于胃口,加速于吃不下,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人这片叶子不得不枯萎了。

       长寿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其核心是胃口。六七十岁,这个问题不太明显,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七八十岁,这个问题不得不明显,因为绝大多数人吃不下了。吃不下带来的问题是致命的,不但是衰老,还是死亡。试想一下,像我这样150斤的身躯,需要多少食物才能满足?如果因为胃口不好吃少了怎么办?身体会透支。这种透支,就是衰老,造成死亡的原因。正确的养生方法,一定会叫你多吃一点;不正确的养生方法,一定会叫你少吃一点。就是这一点,才出现了不同的寿命。这一点在什么时候更明显?我来告诉你,七八十岁最明显。道理很简单,七十岁脾虚,八十岁肺衰。脾虚和肺衰的根源,都是气不足,这个气,完全依赖食物的转化。没有了食物,你还有什么?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