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治病逻辑
2024-04-05 06:20:35
标签: 口干 唾是肾之液 杞菊地黄丸 治病逻辑 健康
鲜榨橘子汁
疾病是中西医都在使用的概念,特别是西医传入以后,中医的疾病概念慢慢的被西医同化了。这种同化更多的在概念上,在治病逻辑上却是很难统一,因为真正的中医,也就是传统意义的中医不可能接受西医的治疗逻辑,在治病逻辑上中西医只好分道扬镳了。西医治病逻辑就是治病,也考虑到生病的原因,但在治疗上绝对的因病治病,最极端的逻辑就是手术开刀。手术开刀的意思是我把生病的器官切除了,没了器官怎么生病?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逻辑。西医忘了器官是长在人体上的,就像一棵树长在土地上,把病树挖掉了,其他的动植物也会长不好。也就是说,人体的条件决定了这个人生什么病。病可以暂时的治好,但治标不治本,人体条件不变,还会生类似的病,甚至是旧病复发。中医的治病逻辑绝然不同,可以说从来不治病,而以改善身体条件为治病逻辑,之所谓治人不治病。基本逻辑是人体条件改善到疾病失去了生存条件这个病也就好了。这就是中医不叫治病,而叫调理的原因。我说过这样的话,西医是站在疾病的末端光治病,怎么也治不好病;中医是站在疾病的始端不治病,不用治疾病就好了。这就是不同的治疗逻辑产生的不同结果!问题是中医在调理什么?
按我的理解,中医在调理五脏和五脏之间的关系。首先,五脏有各自的功能。正是这些功能在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也就是活着。其次,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在五脏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人体运行的质量,也就是活着的质量。第三,五脏的这些功能和联系,依靠天地精华的濡养。也就是说,没有天地精华的濡养,人不可能活着。中医调理的就是就是五脏的功能,就是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五脏和天地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如何选择天地精华来满足中医调理的需要。可以这么说,五脏功能健全的人,就是健康的人,五脏功能的失去就是疾病的开始;五脏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人,就是健康的人,五脏之间的关系失常也是疾病的原因;得到天地精华濡养的人,就是健康的人,这种濡养的缺失必然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中医的治病逻辑建立在五脏的理论上,这个理论就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借用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以及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来解读五脏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比如,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和肾属水。比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和金生水。再比如,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五行学说就是帮你理清了五脏以及五脏之间的关系,用在治病逻辑上就是调理。令人费解的是,五行学说这样确定是根据什么?实践中会是这样吗?这可能是一个谜,这个谜就是有些人否定中医的理由之一。问题是很难否定,因为五行学说在使用中往往出现神奇的一幕,不按五行学说做,可能始终没有效果,一旦符合了五行学说,这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最近我遇上一件事,就是这样的神奇。
我出现口干已经很长时间了,主要是一夜睡醒出现的口干,这种口干严重时不堪忍受。开始时,我采纳喝水的办法,床前放一瓶水,觉得口干了,就喝点水滋润一下。这种办法只能喝的时候缓和一下,无法彻底解决口干问题。后来,我想起了全身水的分布是由肺主管的,是不是肺功能产生了问题?于是,我在加味奶咖中添加了白木耳。这个添加不是没有效果,只是有一点效果,使得口干可以忍受。这种程度上解决,也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前不久,我想起了唾是肾之液。口腔里的津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涎,比较的稀,俗称哈喇子;另一种是唾,比较粘的那种。口干不干,和涎无关,因为涎是馋的时候分泌的液体,和唾有关,唾可以滋润口腔。我的口干应该是唾的缺乏,增加唾的数量是唯一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增加唾的数量呢?唾是肾之液,那一定是补肾。这个逻辑成立吗?实践证明,那可是立竿见影!
汗,涕,涎,泪和唾,都是五脏的功能。口干是唾的缺乏,办法就是改善肾的功能。中医的历史漫长,许多调理的药物早已定型,五脏的每一个脏器都有调理的药物,不需要去寻找,只需要死背硬记。比如我的五脏十样长寿方,就是针对五脏的调理,现在看来十分有效。其实,中医治病用的方子已经枚不胜数,可以说是十分繁多,繁多到了分成了流派,我应该是属于经方派,因为我主张运用中成药治病,中成药基本上是经方。补肾的经方就是六味地黄丸。我没有用六味地黄丸,而是用了杞菊地黄丸。我这样用也有我这样用的道理:一是杞菊地黄丸过去我常吃,是为了明目。后来,停了一段时间,因为加味奶咖中有了枸杞和菊花。二是肝肾同源,一样吃,就尽量避免顾此失彼。三是杞菊地黄丸是现存的,家里就有。于是,我还是坚持维持量。所谓的维持量,就是不按说明书上说得计量吃,少吃一点,看情况再增加。可能是选对了药,事后我查到一个资料,解决口干就是六味地黄丸,也可能是我身体比较通畅,基础比较好,几乎是立竿见影。现在的口干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是根本上的解决。不出意外,只要每天晚上吃一次杞菊地黄丸,就能彻底告别口干。口干解决了,一夜睡醒也舒服了,我怎么能不感谢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医呢?中医的治病逻辑符合了,就会十分的有效。
口干是因为唾的缺乏。唾是肾之液。解决唾的缺乏,必须先解决补肾的问题,这是一个功能性的问题。解决方案是现存的,关键是是否懂得,懂得一点的,很容易找到杞菊地黄丸。这个逻辑是成立的,所以把药吃了,口干的疾病就好了。呵呵!用中医逻辑治病就是这么简单。
中医的治病逻辑
疾病是中西医都在使用的概念,特别是西医传入以后,中医的疾病概念慢慢的被西医同化了。这种同化更多的在概念上,在治病逻辑上却是很难统一,因为真正的中医,也就是传统意义的中医不可能接受西医的治疗逻辑,在治病逻辑上中西医只好分道扬镳了。西医治病逻辑就是治病,也考虑到生病的原因,但在治疗上绝对的因病治病,最极端的逻辑就是手术开刀。手术开刀的意思是我把生病的器官切除了,没了器官怎么生病?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逻辑。西医忘了器官是长在人体上的,就像一棵树长在土地上,把病树挖掉了,其他的动植物也会长不好。也就是说,人体的条件决定了这个人生什么病。病可以暂时的治好,但治标不治本,人体条件不变,还会生类似的病,甚至是旧病复发。中医的治病逻辑绝然不同,可以说从来不治病,而以改善身体条件为治病逻辑,之所谓治人不治病。基本逻辑是人体条件改善到疾病失去了生存条件这个病也就好了。这就是中医不叫治病,而叫调理的原因。我说过这样的话,西医是站在疾病的末端光治病,怎么也治不好病;中医是站在疾病的始端不治病,不用治疾病就好了。这就是不同的治疗逻辑产生的不同结果!问题是中医在调理什么?
按我的理解,中医在调理五脏和五脏之间的关系。首先,五脏有各自的功能。正是这些功能在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也就是活着。其次,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在五脏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人体运行的质量,也就是活着的质量。第三,五脏的这些功能和联系,依靠天地精华的濡养。也就是说,没有天地精华的濡养,人不可能活着。中医调理的就是就是五脏的功能,就是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五脏和天地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如何选择天地精华来满足中医调理的需要。可以这么说,五脏功能健全的人,就是健康的人,五脏功能的失去就是疾病的开始;五脏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人,就是健康的人,五脏之间的关系失常也是疾病的原因;得到天地精华濡养的人,就是健康的人,这种濡养的缺失必然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中医的治病逻辑建立在五脏的理论上,这个理论就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借用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以及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来解读五脏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比如,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和肾属水。比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和金生水。再比如,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五行学说就是帮你理清了五脏以及五脏之间的关系,用在治病逻辑上就是调理。令人费解的是,五行学说这样确定是根据什么?实践中会是这样吗?这可能是一个谜,这个谜就是有些人否定中医的理由之一。问题是很难否定,因为五行学说在使用中往往出现神奇的一幕,不按五行学说做,可能始终没有效果,一旦符合了五行学说,这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最近我遇上一件事,就是这样的神奇。
我出现口干已经很长时间了,主要是一夜睡醒出现的口干,这种口干严重时不堪忍受。开始时,我采纳喝水的办法,床前放一瓶水,觉得口干了,就喝点水滋润一下。这种办法只能喝的时候缓和一下,无法彻底解决口干问题。后来,我想起了全身水的分布是由肺主管的,是不是肺功能产生了问题?于是,我在加味奶咖中添加了白木耳。这个添加不是没有效果,只是有一点效果,使得口干可以忍受。这种程度上解决,也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前不久,我想起了唾是肾之液。口腔里的津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涎,比较的稀,俗称哈喇子;另一种是唾,比较粘的那种。口干不干,和涎无关,因为涎是馋的时候分泌的液体,和唾有关,唾可以滋润口腔。我的口干应该是唾的缺乏,增加唾的数量是唯一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增加唾的数量呢?唾是肾之液,那一定是补肾。这个逻辑成立吗?实践证明,那可是立竿见影!
汗,涕,涎,泪和唾,都是五脏的功能。口干是唾的缺乏,办法就是改善肾的功能。中医的历史漫长,许多调理的药物早已定型,五脏的每一个脏器都有调理的药物,不需要去寻找,只需要死背硬记。比如我的五脏十样长寿方,就是针对五脏的调理,现在看来十分有效。其实,中医治病用的方子已经枚不胜数,可以说是十分繁多,繁多到了分成了流派,我应该是属于经方派,因为我主张运用中成药治病,中成药基本上是经方。补肾的经方就是六味地黄丸。我没有用六味地黄丸,而是用了杞菊地黄丸。我这样用也有我这样用的道理:一是杞菊地黄丸过去我常吃,是为了明目。后来,停了一段时间,因为加味奶咖中有了枸杞和菊花。二是肝肾同源,一样吃,就尽量避免顾此失彼。三是杞菊地黄丸是现存的,家里就有。于是,我还是坚持维持量。所谓的维持量,就是不按说明书上说得计量吃,少吃一点,看情况再增加。可能是选对了药,事后我查到一个资料,解决口干就是六味地黄丸,也可能是我身体比较通畅,基础比较好,几乎是立竿见影。现在的口干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是根本上的解决。不出意外,只要每天晚上吃一次杞菊地黄丸,就能彻底告别口干。口干解决了,一夜睡醒也舒服了,我怎么能不感谢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医呢?中医的治病逻辑符合了,就会十分的有效。
口干是因为唾的缺乏。唾是肾之液。解决唾的缺乏,必须先解决补肾的问题,这是一个功能性的问题。解决方案是现存的,关键是是否懂得,懂得一点的,很容易找到杞菊地黄丸。这个逻辑是成立的,所以把药吃了,口干的疾病就好了。呵呵!用中医逻辑治病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