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的人事变动尚未结束

2023-12-10 06:38:14
标签: 朱健 施红敏 增速 股票

       上海银行的人事变动有点惊天动地,前途未卜。我满仓上海银行四年多了,这四年多就有两次惊天动地的人事变动。

       第一次是三年前举报事件引起的上海银行地震,行长易人,原行长被免职,新行长走马上任。这次人事变动,现在回顾起来可能有点仓促:一个是新行长虽然是金融系统的,但从事的是证券,没有银行经历。为此我担心过,但心存侥幸,寄希望新行长能把股价拉起来。结果股价是拉了起来,但仅仅是新行长自己买入的没有套。另一个是原行长竟然死了。一次人事变动造成人员死亡确实惊天动地,可见得上海银行的问题严重。以后的事实确实在证明这一点,在我投资上海银行的这四年中可谓是利空消息满天飞,不管我多么的乐观,利空消息的能级一直在提升,到最后的罚款上亿元,起诉资金也高达二十五个亿。

       第二次就是最近这一次,相隔三年再次人事变动。这次人事变动可能不会惊天动地,但也扑朔迷离。第一,上海银行一下子公示了两个人,涉及岗位也是两个,但是我想到的是三个,还有一个是董事长位子。所以,我猜到的一个可能是这两位公示的结果是上海银行内部调整,行长替代董事长,副行长升至行长。可惜我猜对了一半,行长的公示是为了回到原单位。第二,我未猜对的一半,涉及到对新行长朱健的评价。现在看来,新行长朱健被一分为二了:一方面是肯定了朱健这三年在上海银行工作的成绩,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劳苦功高。在这点上,和我的判断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也发现新行长朱健在银行业务上的不足。在这点上,和我的判断不太一致。我相信新行长朱健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也在提升业绩,财务处理是不是在调节利润。其实这是我想错了,这三年的财务调整正是反映了新行长在银行业务上的经验不足。当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差不多了以后,恢复业绩的增速应该是当务之急。可能是上级领导看到了新行长朱健的这点不足,才再次启动的人事调整。朱健回到原单位去做自己熟悉的业务,把位子腾出来让给熟悉银行业务的施红敏。施红敏成了新行长,和朱健不同的是施红敏担负的不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而是业绩的提升。

       施红敏能担负起业绩提升的重任吗?就像当年寄希望于朱健一样,只能是逻辑推理。施红敏和朱健最大的不同是在业务上,朱健擅长证券业务,施红敏应该擅长银行业务。这一点不难发现,只要看看这两个人的经历就可以知道了。在这点上的差异,可能就是这次上海银行人事变动的主因。问题是一样的,寄希望于朱健是因为一般都是外行领导内行,寄希望于施红敏是因为内行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有好事者断言,上海银行的这几年业绩增速减缓主要是消费贷的紧缩。消费贷是一把双刃剑,利息高,风险大。其中的关键,既不是利息高,也不是风险大,而是这两者的综合。也就是说,利息高的利润必须能消化风险大的损失。这里需要控制风险,但也要控制风险的勇气。毫无疑问,施红敏控制风险应该没问题,问题是施红敏能控制多大的风险,有多大控制风险的勇气。施红敏还有两个身份应该是未知数,一个是副职,一个是女性。这两个身份潜力很大,副职转正可以让原来的副职变成另一个人,副职需要掩盖,正职不需要掩盖,女性上任这要看这个女性的内心有多强大,内心强大的女性可以大大超过男性,做出许多男性做不到的事情。施红敏能利用好这两个身份吗?确实是个未知数,有点扑朔迷离。

       按理说,上海银行经过这次人事变动以后,股价应该起飞了。这在逻辑上是讲得通的,事实上会是这样吗?现在这个答案只有上级领导知道。也就是说,用施红敏代替朱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要看以下两点:一点是市场的认可,股民是用脚投票,还是手投票,是卖出,还是买入?我只能选择乐观,明天继续买入。另一点是以后的业绩提升可以证实市场的认可,业绩提升了市场当然认可,业绩得不到提升会是怎样呢?是不是还要来一次人事变动?实际上,上海银行的这次人事变动确实没有结束。就近的说,董事长还需要易人。就远的说,施红敏不能提升上海银行业绩增速的话,是不是还要进行第三次人事变动呢?我是干部科出身,但已是过去时,现在是检验上级有关部门的慧眼识人的时候了。

       注:想当然了,施红敏不是女性,在此更正。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