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小时的自助餐没吃饱
2023-05-28 09:21:29
标签: 自助餐 食物结构 不生病 延缓衰老 健康
人如山水
家族聚会很难,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难,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老了。老了之所以成为主要原因,可能和认知和行为能力有关。认知和行为能力好的,还会参加聚会;认知和行为能力差的,可能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昨天的聚会来者了了,几十个人只来了六个。可能是久违了,人是少了点,但聚会的气氛依然热烈。各自带来的消息,远远超出聚会的人原有的视野,一下子扩展到整个家族。家族的兴旺还得依靠一代一代的传递,这不能局限在健康范围,应该知道这是每一个家族成员的责任。
昨天的聚会蕴含着这个意思,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显得很兴奋。因为兴奋,才有了二小时的助餐时间没吃饱的现象。选择自助餐作为聚会地点是我的主意,其中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不需要点菜,一房间的菜肴放开吃;另一个是每个人都能各取所需,配胃口的多吃点,不配胃口的少吃点,自由自在,毫不相干。如果说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任意走动,走动本身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帮助消化。这一选择显然得到参与者的认同,进入角色的速度之快,很难想象都是古稀之人。
我算了一下,参加聚会的六个人平均年龄七十三岁。按理说,已经不适合自助餐了,因为七十岁脾虚,差不多的人胃口明显的不好了。但是,我们这六个人这种现象还不明显,助餐时间结束后,约半数以上的人表示没有吃饱,最明显的是大弟和我。为什么会出现没吃饱的现象呢?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说话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你想想,三年没见面,该有多少话需要交流?何况,六个人中有四个在养生,带来了养生中的许多问题。于是,说话耽搁了吃菜。另一个原因是彰显了养生的好处。养生的目的无非是推迟脏器的衰老时间,比如养生中的健脾开胃,就能很好地解决七十岁脾虚的问题。六个人中间,没有出现脾虚的是我和大弟,所以我和大弟的健康状况稳定,和三年前差不多;脾虚问题得到改善的也有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健康状况相比三年前有所好转;剩下的两个人没有和我们一起养生,和三年前相比健康状况出现了某些问题。六个人三种状况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了以下二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衰老确实和营养的缺乏有关。是不是老了,有三个现象可以辨别:第一个现象是眼花了。这种眼花可能从五十岁就开始,因为肝开窍于耳。五十岁,肝叶始薄,目始不明。五十岁以后,如果不注意养肝的话,眼睛的退化进程可能慢慢加剧,一直到出现青光眼等老年轻疾病。第二个现象是耳聋了。这种耳聋不是一开始就严重,而是开始于耳鸣等耳部疾病,这种耳部疾病的积累,在上了年纪后的某个阶段就会出现耳聋。三年不见,有些人的耳聋变得显而易见,不得不考虑佩戴助听器了。第三个现象是吃的少了。吃得少,在社会舆论中认为很正常,反倒对像我这样的人吃得多产生了质疑。事实上,吃的少的结果就会慢慢的显现。在某种意义上,眼花和耳鸣也是吃的少的结果。健康的身体对营养是有一定的要求,这个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全面;另一个方面是足量。身体出现健康问题,往往和营养缺乏有关。人体的新陈代谢没有人怀疑,但新陈代谢的质量不是每个人都会怀疑,恰恰是新陈代谢的质量导致了健康问题。不管是谁,每个人的代谢量必须恒定,比如细胞死亡多少必须补充多少,这种补充需要吃下去的食物来平衡。如果吃下去少了,代谢的质量一定会变差;吃下去多了,代谢的质量也会变差。只有吃下去的食物和你的每天消耗相适应,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强调老而全形,应该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问题是因为你的胃口不好了,越吃越少,你叫身体的新陈代谢怎么完成?结果不得不是这样:缺乏足够的营养补充的脏器不得不退化了,退行性的病变的结果就是老化。比如肝脏的退化导致了眼花的加剧,肾脏的退化导致了耳聋的产生。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吃得少必然导致营养的缺乏,营养缺乏是脏器老化的根源。在这点上,没有科学的证据,但在我的养生实践中被发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昨天的自助餐,衰老的吃不下了,不见得衰老的还是吃得下。
另一个问题是健康问题还是根源于饮食结构。孙思邈一直强调,有了健康问题必须先找原因,找到原因以后,第一步应该是食疗,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个思路就是我养生的思路。首先,我找到了生病的原因。人之所以生病,我认为都是本能的丧失。四分之一的病产生于吃不下,四分之一的病产生于拉不出,四分之一的病产生于睡不着,四分之一的病产生于睡不着走不动,没有一个病不是这样产生的,把病治好的前提就是恢复本能。生病的四大原因,吃不下的占比应该是百分之六十。这百分之六十的病因,可能和每个人的食物结构有关。比如任何病都可以区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应该泻,虚证应该补。这种泻和补可以求助于药,比如实证可以用大黄,虚证可以用人参。但是,主要的还是改善你的食物结构。在中医看来,药食同源,药是在食物中分离出来的,食是具备一定的调理作用。一个人的生病绝对的和这个人喜欢吃什么有关,吃的不对,平和体质消失,出现的任何体质都会产生相对应的病。所以我一直主张,每个人的食物结构需要每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解决,有的人一辈子也解决不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都是病死的原因。吃不下的人,一定会衰老,一定会生病,怎么解决呢?没有其他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适合你的食物结构。我应该是属于找到了,所以至今我还吃得下,不但吃得下,还吃的很多,即使吃的很多,我也不再生病。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基本上找到了适合我的食物结构。这个问题,昨天就像出考试的试题一样被正式提出,结果好不好,就看生病的人去怎么解题了。
健康状况稳定的人,一定是吃得下的人。健康状况好转的人,一定是慢慢变得吃得下的人。吃不下的人,其结果完全可以预料,那就是生病和衰老。换句话说,你想不生病,治好原来的病,你想延缓衰老,永葆青春,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药治只是暂时的,长久的只能是去寻找适合你的食物结构,找到后坚持下去,直至曾经有过的病好了,实现了衰老的延缓。这就是我对吃得下研究的结论,也是我养生的最真实的结果。
二个小时的自助餐没吃饱
家族聚会很难,以后可能会越来越难,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老了。老了之所以成为主要原因,可能和认知和行为能力有关。认知和行为能力好的,还会参加聚会;认知和行为能力差的,可能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昨天的聚会来者了了,几十个人只来了六个。可能是久违了,人是少了点,但聚会的气氛依然热烈。各自带来的消息,远远超出聚会的人原有的视野,一下子扩展到整个家族。家族的兴旺还得依靠一代一代的传递,这不能局限在健康范围,应该知道这是每一个家族成员的责任。
昨天的聚会蕴含着这个意思,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显得很兴奋。因为兴奋,才有了二小时的助餐时间没吃饱的现象。选择自助餐作为聚会地点是我的主意,其中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不需要点菜,一房间的菜肴放开吃;另一个是每个人都能各取所需,配胃口的多吃点,不配胃口的少吃点,自由自在,毫不相干。如果说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任意走动,走动本身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帮助消化。这一选择显然得到参与者的认同,进入角色的速度之快,很难想象都是古稀之人。
我算了一下,参加聚会的六个人平均年龄七十三岁。按理说,已经不适合自助餐了,因为七十岁脾虚,差不多的人胃口明显的不好了。但是,我们这六个人这种现象还不明显,助餐时间结束后,约半数以上的人表示没有吃饱,最明显的是大弟和我。为什么会出现没吃饱的现象呢?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说话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你想想,三年没见面,该有多少话需要交流?何况,六个人中有四个在养生,带来了养生中的许多问题。于是,说话耽搁了吃菜。另一个原因是彰显了养生的好处。养生的目的无非是推迟脏器的衰老时间,比如养生中的健脾开胃,就能很好地解决七十岁脾虚的问题。六个人中间,没有出现脾虚的是我和大弟,所以我和大弟的健康状况稳定,和三年前差不多;脾虚问题得到改善的也有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健康状况相比三年前有所好转;剩下的两个人没有和我们一起养生,和三年前相比健康状况出现了某些问题。六个人三种状况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了以下二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衰老确实和营养的缺乏有关。是不是老了,有三个现象可以辨别:第一个现象是眼花了。这种眼花可能从五十岁就开始,因为肝开窍于耳。五十岁,肝叶始薄,目始不明。五十岁以后,如果不注意养肝的话,眼睛的退化进程可能慢慢加剧,一直到出现青光眼等老年轻疾病。第二个现象是耳聋了。这种耳聋不是一开始就严重,而是开始于耳鸣等耳部疾病,这种耳部疾病的积累,在上了年纪后的某个阶段就会出现耳聋。三年不见,有些人的耳聋变得显而易见,不得不考虑佩戴助听器了。第三个现象是吃的少了。吃得少,在社会舆论中认为很正常,反倒对像我这样的人吃得多产生了质疑。事实上,吃的少的结果就会慢慢的显现。在某种意义上,眼花和耳鸣也是吃的少的结果。健康的身体对营养是有一定的要求,这个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全面;另一个方面是足量。身体出现健康问题,往往和营养缺乏有关。人体的新陈代谢没有人怀疑,但新陈代谢的质量不是每个人都会怀疑,恰恰是新陈代谢的质量导致了健康问题。不管是谁,每个人的代谢量必须恒定,比如细胞死亡多少必须补充多少,这种补充需要吃下去的食物来平衡。如果吃下去少了,代谢的质量一定会变差;吃下去多了,代谢的质量也会变差。只有吃下去的食物和你的每天消耗相适应,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强调老而全形,应该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问题是因为你的胃口不好了,越吃越少,你叫身体的新陈代谢怎么完成?结果不得不是这样:缺乏足够的营养补充的脏器不得不退化了,退行性的病变的结果就是老化。比如肝脏的退化导致了眼花的加剧,肾脏的退化导致了耳聋的产生。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吃得少必然导致营养的缺乏,营养缺乏是脏器老化的根源。在这点上,没有科学的证据,但在我的养生实践中被发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昨天的自助餐,衰老的吃不下了,不见得衰老的还是吃得下。
另一个问题是健康问题还是根源于饮食结构。孙思邈一直强调,有了健康问题必须先找原因,找到原因以后,第一步应该是食疗,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个思路就是我养生的思路。首先,我找到了生病的原因。人之所以生病,我认为都是本能的丧失。四分之一的病产生于吃不下,四分之一的病产生于拉不出,四分之一的病产生于睡不着,四分之一的病产生于睡不着走不动,没有一个病不是这样产生的,把病治好的前提就是恢复本能。生病的四大原因,吃不下的占比应该是百分之六十。这百分之六十的病因,可能和每个人的食物结构有关。比如任何病都可以区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应该泻,虚证应该补。这种泻和补可以求助于药,比如实证可以用大黄,虚证可以用人参。但是,主要的还是改善你的食物结构。在中医看来,药食同源,药是在食物中分离出来的,食是具备一定的调理作用。一个人的生病绝对的和这个人喜欢吃什么有关,吃的不对,平和体质消失,出现的任何体质都会产生相对应的病。所以我一直主张,每个人的食物结构需要每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解决,有的人一辈子也解决不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都是病死的原因。吃不下的人,一定会衰老,一定会生病,怎么解决呢?没有其他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适合你的食物结构。我应该是属于找到了,所以至今我还吃得下,不但吃得下,还吃的很多,即使吃的很多,我也不再生病。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基本上找到了适合我的食物结构。这个问题,昨天就像出考试的试题一样被正式提出,结果好不好,就看生病的人去怎么解题了。
健康状况稳定的人,一定是吃得下的人。健康状况好转的人,一定是慢慢变得吃得下的人。吃不下的人,其结果完全可以预料,那就是生病和衰老。换句话说,你想不生病,治好原来的病,你想延缓衰老,永葆青春,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药治只是暂时的,长久的只能是去寻找适合你的食物结构,找到后坚持下去,直至曾经有过的病好了,实现了衰老的延缓。这就是我对吃得下研究的结论,也是我养生的最真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