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衰老的二条逻辑主线
2023-05-21 06:27:05
标签: 运动 气血 察同 养生 健康
印象派
人体的衰老是怎样产生的?中西医的解释截然不同。西医的解释是因为病了,疾病的恶化导致了衰老。所以,你去医院很容易检查出许多的病,治病的过程就是衰老的过程。我那时送母亲去长海医院,送着送着就被婉言拒绝了,意思是不要再送了,送一次,治一次,恶化一次。这叫察异!中医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生活方式使然,疾病只是人体在衰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其中的辩证应该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人体的衰老;人体的衰老进程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叫察同。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导致的结果绝然不同:西医陷入了治病的怪圈;中医在人的调理中收益。这两种解释和两个结果,反映了人体衰老的逻辑,中医的人体衰老的逻辑主线应该有两条:一条是运动;一条是气血。
运动这一条逻辑主线呈现十年一个变化。人的一生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老阶段。成长阶段比较短,基本上是三十年。这个阶段的运动能力呈现上升趋势,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十岁好走,二十岁好趋,三十岁好步。走是好动的意思。趋是走得快的意思。步是走得稳的意思。这种区别的根本在于肌肉力量。衰老阶段比较长,可以有成长期的五倍,事实上也有一二倍,所以我把人的一生比着隶书的人字,成长期的一笔比较短,衰老期的一笔比较长。衰老期的时间节点有两个:一个是四十岁好坐。严格来说,衰老是从四十岁开始,因为是四十岁开始的好坐。好坐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运动能力的下降吗?也可以说,四十岁以后的运动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退休,最适合的运动只剩下行走了。为什么日行万步得以流行,就是因为除了日行万步,很难找到更适合的运动方式。日行万步是人生最后一个运动方式,其根本意义不在强健体魄,而在维持你的自理能力,得以保证生活的质量。另一个是六十岁好卧。这应该是运动能力的丧失。试想一下,连走都走不动了,只想躺下,是不是衰老加剧了?好坐的结果是好卧,好卧的结果是什么呢?可能不需要我说的太明白了。这两个时间节点,产生的结果是质的变化。
好坐的结果是久坐伤肉。四十岁开始,人的肌肉开始萎缩丧失。据说,到了六十岁只剩下小一半的肌肉量了。衰老的结果就是肌肉量的彻底丧失,人生的最后一次跌倒就是这样产生的,许多老人都是因此而去世。
好卧的结果是久卧伤气。六十岁开始,人的胃口明显的不好了。这和运动能力的丧失有关。好卧相对好坐,是运动能力的进一步丧失。丧失的结果,吃不下成了趋势。衰老就是越吃越少,这是我给出的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就是气的多少。气是什么?就是吃下去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吃下去少了,气就少了;吃下去多了,气才能多。久卧伤气的气,就是这个意思。试想一下,一个不运动的人怎么吃得下!
运动成为人体衰老的一条主线,在《黄帝内经》中说的很明确。我之所以大张旗鼓地宣传日行万步,就是看到了运动在人体衰老中作用。是不是说,只要运动的量没有多大变化,人体的衰老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呢?我的回答是确定的,这是《黄帝内经》在解释人体衰老时十分明确的逻辑主线。
气血这条逻辑主线也是呈现十年一个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五脏五行之中,五脏的相互关联,以及五脏的第次影响。在《黄帝内经》看来,人体的衰老是从肝脏开始的。为什么是肝脏开始?可能和藏血有关。五十岁肝叶始薄,开始萎缩的肝叶一定是藏血越来越少。藏血少了,可用的血也少了,一定会影响到心脏。心主血。所以,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六十岁开始气血不足了。这个不足可能和肝叶始薄有关,藏血少了,提供给心脏的血也就少了。气血不足的直接结果,就是七十岁的脾气虚。消化能力来自于血液的充盈。为什么饭后不宜洗澡?就是吃饭时血液流向脾胃,洗澡会分散血液,影响消化。可见的血液对消化的重要意义。气血少了,吃的也少了,结果就是气的不足,最终导致八十岁的肺衰。肺衰哪来水?之所谓金生水,九十岁肾气就焦了。焦不是干,而是干到了极致,就像饭烧焦了。到此为止,人的一生也就结束了。这条逻辑主线就是气血!表现在五脏的五行关系上是,肝木,木生火;心火,火生土;脾土,土生金;肺金,金生水;肾水,水生木,前一个脏器衰弱了,后一脏器怎么能不衰弱?人体衰老的五脏的五行关系应该是相生,这种生命力的衰退会逐一的影响到下一个脏器每一个脏器,这一影响走完了,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是人体衰老的正常状态,还有例外吗?确实还有例外。
一个例外是打破了五脏五行的顺序,出现了相克的情况,出现了夭折。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是因为疾病。
另一个例外是打破了五脏五行的顺序,出现了相生的情况,延长了寿命。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是因为养生。流传的养生不一定是有效的养生,只有符合了《黄帝内经》,这样的养生才是有效的养生。我的养生力求符合《黄帝内经》,今天感悟的人体衰老的二条逻辑主线,就是我这养生方法的深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察同。这样,我的养生方法中一定会加强两方面的重视:一方面是运动,持久的运动;另一方面是气血,持续的气血。前者是消耗,后者是摄入。也就是把握好新陈代谢的两端,把握好适合我的运动量,尽量的多吃点以满足气血的需要。
气血这条逻辑主线不是很明显,可以在五脏的逐一的衰竭中体会到。这是五脏衰竭的主线。没有了气血,也就没有了五脏。气血的不足,就是五脏的不足。五脏的不足,将会影响到气血的进一步的不足。《黄帝内经》对生命的描述,一定是辩证的,任何的形而上学都有可能误入歧途。
《黄帝内经》没有明确的提示这两条人体衰老的逻辑主线,但在《天年》一文中暗藏着这两条逻辑主线。这可能看不到,但一定能体会到。我的体会就是上面这篇博客。
人体衰老的二条逻辑主线
人体的衰老是怎样产生的?中西医的解释截然不同。西医的解释是因为病了,疾病的恶化导致了衰老。所以,你去医院很容易检查出许多的病,治病的过程就是衰老的过程。我那时送母亲去长海医院,送着送着就被婉言拒绝了,意思是不要再送了,送一次,治一次,恶化一次。这叫察异!中医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生活方式使然,疾病只是人体在衰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其中的辩证应该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人体的衰老;人体的衰老进程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叫察同。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导致的结果绝然不同:西医陷入了治病的怪圈;中医在人的调理中收益。这两种解释和两个结果,反映了人体衰老的逻辑,中医的人体衰老的逻辑主线应该有两条:一条是运动;一条是气血。
运动这一条逻辑主线呈现十年一个变化。人的一生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老阶段。成长阶段比较短,基本上是三十年。这个阶段的运动能力呈现上升趋势,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十岁好走,二十岁好趋,三十岁好步。走是好动的意思。趋是走得快的意思。步是走得稳的意思。这种区别的根本在于肌肉力量。衰老阶段比较长,可以有成长期的五倍,事实上也有一二倍,所以我把人的一生比着隶书的人字,成长期的一笔比较短,衰老期的一笔比较长。衰老期的时间节点有两个:一个是四十岁好坐。严格来说,衰老是从四十岁开始,因为是四十岁开始的好坐。好坐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运动能力的下降吗?也可以说,四十岁以后的运动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退休,最适合的运动只剩下行走了。为什么日行万步得以流行,就是因为除了日行万步,很难找到更适合的运动方式。日行万步是人生最后一个运动方式,其根本意义不在强健体魄,而在维持你的自理能力,得以保证生活的质量。另一个是六十岁好卧。这应该是运动能力的丧失。试想一下,连走都走不动了,只想躺下,是不是衰老加剧了?好坐的结果是好卧,好卧的结果是什么呢?可能不需要我说的太明白了。这两个时间节点,产生的结果是质的变化。
好坐的结果是久坐伤肉。四十岁开始,人的肌肉开始萎缩丧失。据说,到了六十岁只剩下小一半的肌肉量了。衰老的结果就是肌肉量的彻底丧失,人生的最后一次跌倒就是这样产生的,许多老人都是因此而去世。
好卧的结果是久卧伤气。六十岁开始,人的胃口明显的不好了。这和运动能力的丧失有关。好卧相对好坐,是运动能力的进一步丧失。丧失的结果,吃不下成了趋势。衰老就是越吃越少,这是我给出的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就是气的多少。气是什么?就是吃下去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吃下去少了,气就少了;吃下去多了,气才能多。久卧伤气的气,就是这个意思。试想一下,一个不运动的人怎么吃得下!
运动成为人体衰老的一条主线,在《黄帝内经》中说的很明确。我之所以大张旗鼓地宣传日行万步,就是看到了运动在人体衰老中作用。是不是说,只要运动的量没有多大变化,人体的衰老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呢?我的回答是确定的,这是《黄帝内经》在解释人体衰老时十分明确的逻辑主线。
气血这条逻辑主线也是呈现十年一个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五脏五行之中,五脏的相互关联,以及五脏的第次影响。在《黄帝内经》看来,人体的衰老是从肝脏开始的。为什么是肝脏开始?可能和藏血有关。五十岁肝叶始薄,开始萎缩的肝叶一定是藏血越来越少。藏血少了,可用的血也少了,一定会影响到心脏。心主血。所以,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六十岁开始气血不足了。这个不足可能和肝叶始薄有关,藏血少了,提供给心脏的血也就少了。气血不足的直接结果,就是七十岁的脾气虚。消化能力来自于血液的充盈。为什么饭后不宜洗澡?就是吃饭时血液流向脾胃,洗澡会分散血液,影响消化。可见的血液对消化的重要意义。气血少了,吃的也少了,结果就是气的不足,最终导致八十岁的肺衰。肺衰哪来水?之所谓金生水,九十岁肾气就焦了。焦不是干,而是干到了极致,就像饭烧焦了。到此为止,人的一生也就结束了。这条逻辑主线就是气血!表现在五脏的五行关系上是,肝木,木生火;心火,火生土;脾土,土生金;肺金,金生水;肾水,水生木,前一个脏器衰弱了,后一脏器怎么能不衰弱?人体衰老的五脏的五行关系应该是相生,这种生命力的衰退会逐一的影响到下一个脏器每一个脏器,这一影响走完了,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是人体衰老的正常状态,还有例外吗?确实还有例外。
一个例外是打破了五脏五行的顺序,出现了相克的情况,出现了夭折。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是因为疾病。
另一个例外是打破了五脏五行的顺序,出现了相生的情况,延长了寿命。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是因为养生。流传的养生不一定是有效的养生,只有符合了《黄帝内经》,这样的养生才是有效的养生。我的养生力求符合《黄帝内经》,今天感悟的人体衰老的二条逻辑主线,就是我这养生方法的深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察同。这样,我的养生方法中一定会加强两方面的重视:一方面是运动,持久的运动;另一方面是气血,持续的气血。前者是消耗,后者是摄入。也就是把握好新陈代谢的两端,把握好适合我的运动量,尽量的多吃点以满足气血的需要。
气血这条逻辑主线不是很明显,可以在五脏的逐一的衰竭中体会到。这是五脏衰竭的主线。没有了气血,也就没有了五脏。气血的不足,就是五脏的不足。五脏的不足,将会影响到气血的进一步的不足。《黄帝内经》对生命的描述,一定是辩证的,任何的形而上学都有可能误入歧途。
《黄帝内经》没有明确的提示这两条人体衰老的逻辑主线,但在《天年》一文中暗藏着这两条逻辑主线。这可能看不到,但一定能体会到。我的体会就是上面这篇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