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

2022-11-19 06:54:01
标签: 气机 五脏 血脉 精神 健康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

       一个人的神态很重要,神采奕奕的人没有人会说不健康,精神萎靡的人也没有人会说健康,神色慌张的人一定是内心出现了问题。在判断一个人的神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神态是什么?严格地说,神态不是看出来的,而是感觉到的,是从一个人的肢体上感觉到的一种状态。比如说一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应该是这个人的眼睛很亮很清澈。当一个人的眼睛渐渐昏暗了,失去了光泽,给人的感觉一定是病了,或者是老了。那么,人的这种神态是从哪里来的呢?《黄帝内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水谷是看得见的,不需要感觉;神态是看不见的,确能感觉得到。从有形的水谷怎么演变到无形的神态的呢?这就需要依靠人体的消化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人体的消化过程就是这种演变的过程。

       先来看看人体的消化过程。人体的消化过程简单的是两句话,一句话是胃满则肠虚,另一句话是肠满则胃虚。这是什么意思呢?一日三餐就是为了胃满,吃好以后的三餐间隙应该是肠满。这样的过程一天三次,这三次的结果就是把水谷精华上输给心肺,把残渣糟粕下送到肝肾。前者通过心肺演变成神态,后者通过肝肾排出体外。这样的消化过程中的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决定多少的关键是肠胃的容量。多了消化不了,少了不够消化,过与不及的结果就是对消化系统的伤害。被伤害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消化能力,消化能力的降低就成了人为什么生病为什么衰老的根源。

       再看看人体是怎样把水谷演变成神态的。水谷演变成神态,首先是要确保五脏的安定。五脏是神的居所。五脏的安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免受伤害;另一个方面是满足更新。这就需要吃下去的食物绝对安全,也就是我常说的吃的对的情况下的吃得下。其次是要确保血管的畅通。血管是神的通道。血管的畅通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血管的弹性;另一方面是血液的纯净。没有这两方面的保证,血脉和利就是一句空话。血脉和利的目的很清楚,是把营养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去。没有了营养,哪来的健康?第三个方面才是精神内守。守得住的神才是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黄帝内经》的忠告,解释了怎样才能不生病!人体和外界是有着不可分的联系,但人体可以和外界和睦相处,和睦相处的根本就在于精神是否守得住。精是肉体,神是功能,这两者的合力就是不生病的真谛。五脏的安定,血管的畅通,应该是精神内守的前提。这三者密不可分,其根源就是人的消化能力。

       这里涉及一个气机问题。生命是依靠气机的循环来维持的,这种气机的循环开始于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正是这一消化过程,开启了气机的运行。俗话说上气不接下气。上气是心肺之气,下气是肝肾之气,上下气的连接枢纽就是脾气。所以,《黄帝内经》说气得上下。也就是说,上气必须连接下气,下气必须连接上气。这种连接是不能中断的,中断了就是气不得上下。气是不能不得上下的,不得上下的结果会造成五脏不得安定,血脉不得和利,精神不得内守。一句话,生命难以维持。所以,不要小瞧了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这是人体气机循环的起始点。做到了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的人,气机畅通,神采奕奕;没有做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的人,气机不一定畅通,神采也不会那么的奕奕。所以,关键是一个字,那就是满!

       何为满呢?这里的学问很深。一个满字,说透了人的一生。这个满字不能随意的解释,应该根据胃肠的实际容量来解释。这个容量就是《黄帝内经》计算的容量。按照这个容量,才能界定满的标准。年轻人一定是满的,健康的人一定是满的。不满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病人,一种是老人。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胃口不好吃不下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衰老就是越吃越少的原因。怎样才能做到满呢?这就是我养生的关键所在。我的观点是七十岁的人吃得下五十岁的食物量。像我这把年纪的人一般都吃不下了,也就是很难达到满的要求。怎么办呢?我的办法很简单,健脾开胃。如何健脾开胃呢?首先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食谱;其次是多吃一些健脾开胃的药(药食同源的药);第三迈开你的双腿走起来。我没有科学根据,只是我在这么做,而且足有成效。现在,我基本上做到了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的过程。这可能是我还不觉得老的根本原因。道理很简单,这样才能“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内守”。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炯炯有神的人,五脏安定。神采奕奕的人,血脉和利。神清气爽的人,精神内守。一句话,胃口是根本,吃得下是关键,满是目标。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