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我还在学写诗

2022-04-08 06:52:27
标签: 李白 诗人 养生先养心 封控 健康
染发以后

       十七年的养生让我踌躇满志,健康的恢复让我不得不相信岐黄。其实,这不是唯一的,健康的恢复还让我用心写作,每天写博客的同时,我学会了写诗。十七年来,我不知写了多少诗,但称得上诗的寥寥无几。 但是,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我写的诗大有长进,现在写的诗肯定比过去写的诗好。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熟能生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何况,我一直在写,写着写着也知道了一些门路。其实,写诗和唱歌一样,都是说话,只是诗和歌把这种说话变得更美丽,更悦耳动人。另一个原因是大师的点拨。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手机电脑就能让你学无止境,学海无边。比如,流传的视频中就有解读诗词的。谁都在看,谁都在听,唯一的区别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我可能不太一样,听了以后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道了古人写诗的方法。其实,古人写诗就是在写实,只不过文字的堆砌更加艺术化。这种艺术化的程度,就决定了诗的好坏。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所说的这件事很简单,就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坐船到江陵去,沿途看到的风景。就是这些风景,李白用来比喻顺江而下的快。在这个意义上,李白的诗写得很实。和凡人不同的是,经过李白的修饰,极其普通的一次旅行变成了神游,让人感受到人生的一个境界。早辞白帝彩云间,只是说在哪里出发。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是说我的目的地。两岸猿声啼不住,说得是一路上的景。轻舟已过万重山,告诉读者小船顺流而下的快。诗写的就是这些,至于读者的理解那是另外一回事。可以这么说,读者理解越深刻,就说明这首诗越好。李白这首诗好就好在,千百年来人们都拿这首诗来比喻人生美好的瞬间。

       写诗就是写实,这就在根本上解决了我写诗的困惑。很长时间,我一直想把诗写得美一点,用词的华丽,句式的对仗,往往忽略的是内涵。于是,诗兴干枯,词句难寻。这个问题的解决,直到2022年才有点明白,源于视频中大师的解读。近来,我依样画葫芦写了几首诗,不是说我的诗像诗了,而是说我的诗可能好于我以前写的诗。今天一早,我又写了一首。

       封控宅家

       巴索毛岐

       封控宅家空望日,孙儿领回闲无责。

       春心荡漾盼桃花,精力过剩无选择。

       找来染发去银丝,夕照自拍变颜色。

       待到瘟君消遁后,出门会友好请客。

                             2021年4月8日

       这首诗就是按照写实的手法写的,说的是宅在家里的无聊。从文章来说,应该是叙事。疫情期间,只好宅在家里,外面的晴好天气只能看看而已,不能出去,怎能享受。宝宝在封控前就领回了家,没有责任的悠闲让我无所事事。春天已经来了,人心也会荡漾,这是桃花开的季节,养生后的我身体很好,没有更多的选择,也就有力无处使。没事找事,下午我找出染发剂给自己染发,染好后玩自拍,夕阳透进了窗户。染过头发的我,在夕阳的映衬下焕然一新。这样,就可以在疫情消退后去会友请客了。就是这个场景,我用诗的方法记录下来。是不是更有回味?

       其实,写诗是一个很好的修炼。生活是平淡无奇的,不会写诗的人,过着过着就乏味了,无趣,寂寞,直到觉得孤独。会写诗的人,可以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不是生活丰富了,而是心里的丰富改变了生活状态。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养心。养生先养心,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写诗应该是养心的一个方法,而且是一个只要有文化就能做的一个方法。在乏味中提炼有趣,在繁琐中提炼精致,把生活艺术化,把物质精神化,写诗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诗言志。学会写诗,把诗写好,不但能养心,更能养生。生命的延续,不仅仅是物质的滋养,还需要精神的支撑。

       养生的同时我还在学写诗。这是养生先养心的需要。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但是我觉得不会写诗,也可以有诗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为什么不好好养生呢?生活,谁都一样,为什么有的人活得有滋有味,有的人活得悲天悯人?其中的差异,绝对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出现的层次。诗一般的人生,应该是精神层次的顶端,和经济无关,和权力无关,有关的只是你的心境。中医把养心放在养生的前面,可能也因为如此。

       我写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而是为了更好的养生。可喜可贺的是,我在不同的声音中坚持了十七年。看着我现在的样子,我想起了李白的那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还需要诗词来佐证的话,那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