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基本面初步解读(转载)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司研究 |
前段时间因为重庆啤酒乙肝疫苗事件,一时间将啤酒业推到了投资者的放大镜下。这也使我更加关注身边的啤酒品牌。还记得以前从商店买啤酒基本上都是燕京啤酒,吃饭时候也是不用问,服务员上的就是燕京,但现在已然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引起我兴趣的是青岛啤酒。
我们首先整体上认识下青岛啤酒的基本面情况:青岛啤酒全国拥有56家啤酒厂和2家麦芽厂,2011年啤酒产量达到715万千升,与华润雪花和燕京啤酒一起垄断市场45%以上的市场份额。简要财务情况如下图: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啤酒收入 |
15,781,381,641 |
17,760,536,346 |
19,614,145,234 |
22,790,387,561 |
增长率 |
|
12.5% |
10.4% |
16.2% |
净利润 |
699,554,491 |
1,253,291,425 |
1,520,484,350 |
1,737,928,034 |
增长率 |
|
79.2% |
21.3% |
14.3% |
|
|
|
|
|
毛利率 |
40.9% |
43.3% |
43.7% |
42.3% |
净利率 |
4.4% |
7.0% |
7.6% |
7.5% |
销售费用率 |
18.5% |
19.3% |
19.7% |
19.1% |
管理费用率 |
5.6% |
5.5% |
5.4% |
5.1% |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青岛啤酒的销售情况良好,2008年至2011年复合增长率为13%,公司在2009年净利润增长率有较大提升,原因是青岛啤酒实施的“1+3”品牌策略得到较好的市场反应,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以及生产运行管理降低了成本,使毛利率提高了2.4个百分点,另外实际税率也有大幅下降。
青岛啤酒“1+3”品牌策略指的是以主品牌“青岛啤酒”定位高端市场,以“崂山”、“山水”和“汉斯”3个二线品牌定位于地方区域低端市场。这样除了可以使产品结构更有层次感,便于展开针对性营销外,更重要一点在于可以拉升青啤的综合毛利率,随着主品牌占比逐渐提升,这一点将会更明显显现出来。
从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可以看出青岛啤酒的下游销售渠道较为稳定,费用控制比较好。啤酒行业由于对口感、新鲜度要求高,所以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销售半径,一般在200~ 300公里左右,这也是啤酒业存在较强地域性的原因。
谈到销售半径就不得不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成本控制,下图是青岛啤酒的成本解析:
http://s1/middle/88d7430ftbcff319c1bc0&690
从中不难看出包装物在整个构成中占到了50%左右的比例,啤酒的包装是以玻璃瓶为主,听装为辅的。而玻璃瓶的回收受制于运输半径,所以啤酒企业多会重复使用回收回来的玻璃瓶来有效降低成本。
项目 | 单位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啤酒产量 | 万千升 | 543 | 590 | 640 | 715 |
单位产品耗水量 | 立方米/千升 | 5.93 | 5.44 | 5.2 | 4.94 |
综合单价 | 元/升 | 2.93 | 3.01 | 3.09 | 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