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20  皇家专用瓷珐琅彩

(2014-08-05 15:34:46)
标签:

马未都说收藏

百家讲坛

收藏

分类: 百家讲坛

演讲人:马未都

讲师简介: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1992年,出版《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此外,还撰写有《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其中,《中国古代门窗》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1月18日,创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有家具馆、陶瓷馆工艺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内容简介:历朝历代皇宫中所用瓷器,白瓷也好,青花也好,五彩、斗彩也好,都是在各地官窑中烧造的。但珐琅彩却非常特殊,它是在紫禁城中烧造的!珐琅彩可谓异常神秘,在当时,不要说普通百姓看不到,就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也见不着珐琅彩的踪影。那么,珐琅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奇珍异宝,从而使得康熙皇帝,以及他的后继者们要对它的整个烧造过程严加控制?珐琅彩与其他的瓷器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人们为什么又给它起了个雅号“古月轩”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全文:

解说: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走进《百家讲堂》,为我们精彩讲述皇家专用瓷—珐琅彩。

在所有的瓷器当中,珐琅彩可谓异常神秘,只有皇帝及其身边的人能够看到珐琅彩,其他人根本见不到珐琅彩的踪影。那么珐琅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珍奇异宝,从而使得康熙皇帝以及他的后继者们,要对它的整个烧造过程严加控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呢?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为我们精彩讲述皇家专用瓷—珐琅彩!

经过马未都先生前面节目的讲述,我们知道历朝历代皇宫中所用的瓷器,白瓷也好、青花也好、五彩、斗彩也好都是在各地官窑中烧造,但是珐琅彩却非常特殊,它是在紫禁城中烧造的。珐琅彩可谓异常神秘,在当时不要说普通百姓看不到,就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也见不到珐琅彩的踪影。那么珐琅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奇珍异宝,从而使得康熙皇帝以及他的后继者们要对它的整个烧造过程严加控制。珐琅彩与其他的瓷器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人们为什么又对它起了一个雅号古月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而一只珐琅彩的碗就能够拍出一亿五千万的天价,又向人们说明了什么呢?

在明清彩瓷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珐琅彩,那珐琅彩这个名字都是外来的,珐琅这个本义这个词是从法语中过来的。我们其他的彩瓷,比如五彩、斗彩、粉彩都是中国名,那珐琅彩是个外国名。这个外国名这个彩瓷为什么在中国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主要是宫廷首先采用。康熙35年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珐琅彩在北京的皇宫烧制成功,这就是珐琅彩在中国诞生之时。当时康熙皇帝邀请了很多外国人进入宫廷帮他绘画,历史上都有记载你比如像郎世宁什么的,他们都曾经逃避过绘画,他觉得跟中国工匠一块画这个还跌份,就没有画。

珐琅彩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金属胎,不是瓷胎,我们今天说的珐琅彩是特指瓷器。但是实际上珐琅彩有多种,它专业术语就叫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就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

解说:经过马未都先生前面很多讲节目的介绍,我们知道还没有什么瓷器是在皇宫烧造。那么为什么珐琅彩要在皇宫中烧造呢?珐琅彩与其他的瓷器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而珐琅彩对中国瓷器又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珐琅彩是这个样子,我们看一下图。珐琅彩它跟其他的彩瓷有所不同,它是用油来调颜料。珐琅彩的彩料首先是外国人带入中国的,不是我们研发的,尽管后来中国人研发出来了珐琅彩料,但是在外国带进彩料这个基础上研究出来的。珐琅彩对中国瓷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它对康、雍、乾三朝的彩瓷起了一个开拓的作用,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康熙大帝的那种开明的思想,就是他对外来的文化不抵触、不排斥,还有意识地引进。珐琅彩就是因为他喜欢而引进的。它这个意义呢,就是珐琅彩这个意义对彩瓷的意义深远,甚至对我们清代的工艺品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它是一种完全西化的艺术,让中国人接受它。珐琅彩这门西方工艺刚进入中国时候,给中国人的感受是非常细腻的。我们知道以我们自己的艺术品的感受,尤其瓷器上的感受是非常率意的,比如中国画很容易画那种写意画,意思到就行。但是西方文化它是受油画影响,它画的非常的具体。珐琅彩一进入中国,中国人就说人家画得怎么这么逼真呢?我们画不了这么逼真。凡是能在上面烧造出珐琅彩的材料清宫都去尝试,这就是中国人的能力。过去都是西方人来了都是铜胎画珐琅、玻璃胎,那中国人马上就想到我的瓷器上能不能烧上这个彩釉。珐琅是什么呢?我们通俗地讲跟我们生活比较接近就是过去那搪瓷盆。对吧?那个搪瓷盆今天不怎么用,我校时候脸盆都是搪瓷盆,现在都是不锈钢或者是塑造的。当时搪瓷盆也是一种革命,搪瓷就是一种烧蓝,在金属胎做胎,我们搪瓷盆一般是铁皮做胎,然后烧上珐琅,耐腐漂亮,它这些东西早期的鼻祖都是这珐琅彩。

瓷胎画珐琅使珐琅彩的表现力达到了一个颠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瓷胎画珐琅比其他的材料画珐琅贵呢一个基本的原因。瓷胎就是景德镇为珐琅彩提供的这个瓷胎,18世纪就是康熙晚期到乾隆这100年提供的质量是最好的。在这个最好的材料上绘制珐琅彩,才使珐琅彩走上了登峰造极的这一步。画珐琅这个技巧相传16世纪在明朝的时候就传入中国,但是没有引起宫廷的注意,或者说它传入了宫廷没有扩撒开来,它的影响非常有限。我们今天也没有找到实物能证明16世纪画珐琅进入了中国,西方人把它创造这种艺术画珐琅送给明朝的皇帝,当时是取悦于皇帝。到了清朝,康熙过门打开的时候大量的外国人依然把它盛产的艺术品拿来给中国的皇帝欣赏,就使中国的皇帝某一种意识松动,使中国的工匠有一个机会展现我们自己的才能,我们在瓷器上展现了西方人用同样的材料不能展现的一种艺术。珐琅彩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它入宫开始没有走出宫廷一步,它是唯一的中国御用艺术,这是它一个特征。就是它这个特征没有进入民间,民间对它一无所知,所以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以前没有人见过珐琅彩,没有老百姓见过珐琅彩,只有皇帝和皇帝周圈的人可以看到珐琅彩。

解说:原来如此,珐琅彩属于皇家专用瓷器,这跟其他瓷器有着巨大不同,那么珐琅彩的工艺流程跟其他瓷器的工艺流程相比,又会有这怎样的不同了?为什么它一定要在京城烧造呢?

我们知道所有景德镇的名瓷都是在景德镇烧造的,唯独珐琅彩是在北京烧造的。它是在景德镇挑好了素胎,比如我盘子、碗、瓶子都是素的、白的,全部烧好、挑的完美无瑕运至北京,在北京由宫廷画师绘说珐琅彩重新烧造。烧造地点在哪儿呢?北京有三处,第一处就是大内,紫禁城内。第二处是颐和园,第三处是怡亲王府。为什么第三处在怡亲王府呢?就是怡亲王督造这件事,自己在家里也开一个小窑,估计也贪了点,自己家里也烧两件。

那么为什么要在宫廷烧造呢?那简单地说首先这个东西皇帝好控制,皇帝要控制这件事,要亲自参与这件事,他就要能看得见。景德镇鞭长莫及,咱还不要说在清朝,就在今天你去景德镇就是坐飞机也得俩小时,对吧?过去你要上一趟景德镇,在清朝的时候你得走几个月。由于能够绘制珐琅彩的人才是匮乏的,材料是珍贵的,所以康熙皇帝就把它局限于宫内烧造。

第二,就是皇帝酷爱珐琅彩,他要看到这个过程,过程对他太重要了。他的乐趣产生于过程中间,看间成品也很高兴。但是从开始画到烧造,到完成整个过程都在我的监测之下,我的乐趣就更加深了一步。所以康熙皇帝当时就赐了很多画家能够在造办处行走,是一个待遇,你可以比较自由地出入。雍正、乾隆以后,屡见文献记载,就是皇上多次调宫廷画家去到珐琅作,去给我画珐琅彩,高手云集。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七日,郎中海望奉旨,照先做过的珐琅,画九寿字托碟样,再烧造两份。将腰圆形的亦烧造两份。尔等进来烧造的珐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烧造时,务要精心细致,其花样着贺金昆画。钦此。雍正皇帝钦点画家贺金昆画这个珐琅彩。为什么呢?不高兴。你最近呈上来的这几样东西我觉得都很粗俗,他所谓的粗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粗,你看到那东西你都觉得很细致了,怎么这么漂亮的东西,皇上还觉得他粗呢?是因为皇上他要求高。我们珐琅彩能有今天这个成就,跟康、雍、乾三朝皇帝亲历亲为有直接关系。所有的皇帝直接干预此事,你想贺金昆是清宫画苑的画家,钱塘人,就是杭州人,皇上觉得他画的好,当场就把他调过去让他画。那你想想贺金昆这样的人,他能不认真画吗?

珐琅彩它有一个别号,民间流传非常广叫古月轩。民国以来这个名字就非常地响亮,一说有没有古月轩,就指的是这种瓷胎画珐琅。去年苏富比拍的那个珐琅彩,它也标上了古月轩,它借用了民间的古月轩这样的俗称。我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大量的提到这个词,古月轩。

解说:古月轩,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但是人们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珐琅彩为什么又叫古月轩?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它又何具体含义?这背后是不是有着鲜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有多种猜测,有人猜测古月轩是乾隆时期的一个堂号。中国人很愿意给自己的住所、书房起一个堂号。你比如张大千的叫大风堂,纪晓岚的叫阅微草堂,皇上自己读书的地方叫三希堂。我们中山公园里有一个叫来今雨轩,建于民国。轩就是有窗或长廊的一个小屋,那么古月轩呢有人认为就是乾隆时期的一个被命名的一个居所,或者一个小屋。但是查遍了故宫没有找到,有人认为当时画这个珐琅彩的画家里有两个人,一个人叫金成,一个人叫旭映。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大量的雍正到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上面都画两个小章,上面写这两个字,金成、旭映。我们看一下,这小章上都写着是金成和旭映。这两个我们姑且称之为人名的字义本身好象跟画面无关,所以有人推测这两个就是人名,但是,查遍清朝的档案没有找到这两个人。这是关于古月轩的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有人认为古月轩的主人姓胡,拆姓为堂号。古月两个字就为胡嘛,他擅长做玻璃器。我们知道除了瓷胎画珐琅还有玻璃胎画珐琅,所以他擅长玻璃器,可能从那儿移植过来的。那么查阅清档就可以查到做珐琅彩料的有一个工匠叫胡大有,他是一个著名的工匠,能进入清档记载。他也是吹釉人,你知道这个瓷器上釉的方式有多种,最简单的是蘸釉,就是我拿起来再釉桶里一蘸拿出来就行了。还有一种是吹釉,通过竹管把釉吹在这个表面上。比如典型的撒蓝就是吹釉。所以有人怀疑古月轩与胡大有有关,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古月轩是清代宫廷专门收藏珐琅彩器的地方。就是说有这么一个仓库,里头搁着全是珐琅彩,但这仓库叫古月轩。

这三种说法到目前为止都可以说不太有根据。那我个人认为可能还有一个思路,就是珐琅彩是外来的文化,是西方人带给我们的,我们当时称西方人都是胡人,胡子那你一拆开就是古月两个字,有可能文人根据这两个字杜撰出来的古月轩。这也是一种猜测,没有证据。

我们今天看古月轩它的魅力就在于此,半通不通,半懂不懂。所以就以讹传讹传至今天,今天我们没法抛弃这个名称。那么学界都认为这个名称非常不科学,查不出是哪儿,都是老百姓嘴中说来说去,过去不负责任的书上写来写去。但是今天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用这种略带有诗意的名称,而不简单地说它是珐琅彩。珐琅彩在诞生的200年之内,除了皇上没人用过,秘不示人。这也是它神秘的一个原因,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事,谁也没见过。

道光时候档案有记载,就是珐琅彩的原藏处是端凝殿的左右屋内,我们今天到故宫能找到这个地方,当时就藏在这个左右屋内。这个地方也不叫古月轩,有记载的大约有四百多件。

解说:这样一来就使得原本是皇宫专用瓷的珐琅彩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那么珐琅彩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沉浮?它是什么时候流到宫外去的呢?继而又导致了怎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

根据大量的史料可以证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珐琅彩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流出宫外。由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当时很多的王公贵族富贵人家就把这个珐琅彩抵押、典当,就使更多的人看见了珐琅彩。民国三年1914年,故宫的前身叫古物陈列所第一次公开展出珐琅彩。它在故宫的武英殿内做了这样一个展览,这是我们能够知道的珐琅彩第一次公开地向社会展出。从展出的这一天起,假的就开始出现了。它原来不做展览,珐琅彩没有假,谁也没见过,它没法造假,无从造假。但这一天的展出使大量的造假的贩子就冲进去看这个珐琅彩,但早期的仿制的这个赝品珐琅彩都有一个麻烦,就是它是凭记忆画的,当时没有出版物,没有我们现在高清晰度包括光盘,他没法看到珐琅彩所有的面,他们那就凭记忆去看,记住了所有的特征回去去画。所以我们今天非常容易地区分民国时期的仿制的珐琅彩,非常容易,一看就是民国时期的,非常容易区分。

珐琅彩早期的赝品都呈现出民国的特征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就是因为民国三年公开地展开,引发了很多人的假冒的想法,开始仿制珐琅彩。我买过这样一对民国仿制的珐琅彩,当时是在一个电影制片厂的一个美术工作人员手里,他后来去世以后他女儿拿出来卖。那个东西历史上被查抄过,又退赔了,都贴上那个签,我一看就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珐琅彩。那个画的非常细致入微,超薄,比康、雍、乾三朝的瓷器还要薄。民国时期的工艺在提高,但是审美趣味没法提高,所以一看就是那个时期的。

那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物特征,民国时代也有民国时代的文物特征,每个时代的特征各有各的好处。我们一般会认为以珐琅彩而言,最贵重的一定是康、雍、乾三朝,其他的都不重要。但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民国的仿制依然重要,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当时一个皇家垄断艺术崩盘时的社会心态。皇家垄断的艺术,过去没有人见过。那一瞬间向社会开放,社会趋之若鹜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那么正常的现象就要留下很多证据,我们今天因为有这样的证据才能使以前的珐琅彩更加完整、更加辉煌。

我们看康熙一朝的珐琅彩的特征,它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仿铜胎。珐琅彩进入中国的时候是铜胎画珐琅,你画瓷胎画珐琅一定仿照铜胎画珐琅的特征,我们看一下瓶子。所有的地方都涂满了珐琅彩料,没有留出白地,不体现瓷器的特质。

第二点,由于康熙是瓷器珐琅彩的诞生之时,是皇帝一个人玩的,所以康熙一朝的所有的款识都写康熙御制,皇上自己盯着制。那么显然它也是皇帝自己御用的。

第三点就是康熙的珐琅彩它图案一般都追求左右对称,它是比较呆板的图案,画一个牡丹,画花草都是对称的。由于它技术的不娴熟,所以他大胆地去画一些想画的画面,他还没能做到游刃有余。

解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了康熙时期珐琅彩的繁荣局面。而由于珐琅彩处于皇家专用瓷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本人对于珐琅彩的钟爱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康熙皇帝特别喜欢珐琅彩呢?

康熙如此喜欢珐琅彩跟他愿意接受西方文化有关,康熙当时从西方的传教士那里涉足了多个领域。比如数学、天文、地理、药学、解剖学、欧洲哲学、音乐理论、绘画艺术、拉丁文等等。我们听着这么多的学问好象都不怎么搭边,都不怎么关联,但一个皇帝做到了,学习了这么多的学问。你就知道清朝在中国为什么版图最大,为什么能够进入康乾盛世了吧?那么珐琅彩在这时候诞生也就不新鲜了,也就非常正常了。到了雍正以后珐琅彩有一次革命,雍正皇帝也非常重视珐琅彩。那么他这个革命是什么呢?是一个本质上的革命,他要脱离铜胎画珐琅对瓷胎画珐琅一个影响,他要让珐琅彩更加像瓷器。我们看一下图。完全是我们的瓷器概念,留有了大量的白地,画也不对称,完全是带有主题图案的画,这就是珐琅彩瓷在雍正一朝一个本质上的转变。我们跟康熙的珐琅彩稍稍做一个对比,雍正时的这个素胎已经非常的白,为什么呢?它的瓷器追有大量的留白,所以它的白瓷的白度非常高,康熙的时候不是很白,因为它全部被彩料盖上,白不白对它不重要。

第二,雍正六年国产的珐琅料试制成功,而且颜色比进口的还丰富,所以他有机会提高这个珐琅彩的质量。还有一点就是雍正珐琅彩开创了诗、书、画的先河,你看康熙的珐琅彩上面不写字,也不盖那个小印章,它的画是图案型,不是主题型的。雍正这一块把瓷器上的画片画的跟绘画一样。到了雍正一朝,珐琅彩就由康熙御制改为了雍正年制,但也有少量的写雍正御制的款。表明了这个瓷器在皇上的监控下的能力在减弱,康熙全部是御制,雍正有御制,有年制。到了乾隆时期御制的就非常的罕见了。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它是色地和白地共存的,一半一半。到了乾隆时期呢,基本上乾隆就抛弃了色地的珐琅彩,以白地为主了。他那时候乾隆这个时期已经感觉到了白瓷画珐琅带来的乐趣。乾隆在诗书画这种风格的珐琅彩影响之下,加入了西洋色彩。比如他画西洋人,从内容到技法追求这洋味,他跟他爷爷有共通的地方追求洋味。但是中国工匠画外国人这个脸有点不怎么熟,所以你看乾隆时期真正的宫廷的画珐琅的洋人那个脸有点画的不是那么准确,你看着那人有点中不中,西不西,或者说一个中国人的脸一个西方人的头发,那就是因为工匠不熟悉。我们每一种艺术都有这个过程,你不熟悉你就不能做到最好。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由于乾隆皇帝的喜好,他的喜好跟他爹雍正有很多不同,他不是很雅,他变得比较好大喜功,喜欢繁缛风格。他在这种繁缛风格的影响下,珐琅彩也变得趋向于繁缛。

我们看一下一个著名的珐琅彩碗。这只珐琅彩的碗叫杏林春燕,2007年的时候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当时的成交价是一亿五千多万,一个碗值这么多钱。

解说:一只碗就值这么多钱,这确认让人感到非常惊讶,但这也让人体会到了珐琅彩瓷器的特别珍贵。那么这只碗究竟有着怎样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呢?而马未都先生本人又碰到了什么样的奇遇呢?

这个碗1986年的时候曾经在香港拍卖过一次,当时的成交价是110万,被一个收藏家买去了。当时有一个另外一个收藏家也想买这个碗,就跟他商讨,就说您看这碗我能买吗?他自己心里还说我还想买呢,你要买,咱不是多一个对手呢,他说这碗不能买。为什么不能买呢?是因为碗中有一条不易察觉的划痕,收藏家非常讲究收藏的完美,尤其像珐琅彩这样的重器,任何一点瑕疵可能都对它经济上有影响。那么那个收藏就放弃了,这个收藏就以110万买到了这个碗,在1986的时候110万也是非常大的数字了,在他们家一搁就是21年。2007年,他把这个碗拿出来拍卖。他没在会场,我觉得在会场对他是一个刺激,不管这个碗卖得高低对他都是一个刺激。你想想当年他花重金买了这样一个碗,在家里搁了21年,有深厚的感情看着别人把它买走,所以在会场上很多人竞争这个碗,很快,价格扶摇直上,卖了1亿5千多万,卖完以后15分钟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马先生我请你吃饭,他不在会场,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结局。然后我们就一块吃的中午饭聊天,就说对这个碗的感受。他说我老了,他已经80多岁了。他说我老了,我也拥有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这个碗一直在我们家搁了20多年,我觉得它应该有一个新的归宿。我觉得他讲的非常好,然后你拥有的乐趣是你个人的,社会拥有的乐趣是社会的。那么可能这个社会中某一个人又有机会拥有它,那么是他个人得乐趣。我觉得文物尤其重要的文物,早晚有一天它都会进入博物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是我们民族的乐趣或者说全世界的乐趣。我们今天能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能够看到我们如此辉煌的文化,那是我们先人给我们创造的。珐琅彩在收藏当中是非常不易碰到的,我历史上碰到过。

在一个拍卖会上,有一顿珐琅彩小盘,我当时看到图录的时候,这家拍卖行不在北京,寄给我一本图录。当时看到图录的时候我就愣了,它上面写的珐琅彩小碟,我一看就是珐琅彩。因为底下写着雍正年制四字方章款,粉彩是不写这种款的。我就为此专门飞到上海,在拍卖会上也非常紧张,我看着还来了很多明白的买家,我想可能有一场恶战。结果几乎没有人争,就争了一手,就举了一下牌,就买到了,非常便宜。

我们总结一下珐琅彩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数量稀少。一般的来说世界上仅存400多件,其实远不止这些。

第二,少有完全相同图案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的时候都由画师自行选择画稿,因此每件珐琅彩的画稿都不同,少有重复。

第三,珐琅彩的这个图案都是经典图案,它不去做实验。很简单,就是你比如你买一块料子去做衣服,你一旦买了一件好料子做衣服的时候,式样反而简单化、标准化,你不愿意用它做实验,瓷器依然是这个道理。珐琅彩一般都画最典型的图案,比如稚鸡牡丹,我们看一看。这件珐琅彩玉壶春瓶藏天津博物馆。像这种雉鸡牡丹这种图案是中国传统图案中最为标准的,我们在彩瓷中,其他彩瓷在斗彩,在粉彩,五彩都没有看见过。

第四是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在传世的珐琅彩,所有的作品中没有看到署古月轩三个字的瓷器。古月轩至今没有被破译,可是有一点学术界对古月轩是不予承认的。由于珐琅彩的出现,由于珐琅彩在清朝没有进入民间,为皇家独享。那么粉彩从普及的意义上讲,它大大的超过了珐琅彩。我们下一讲就讲粉彩。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