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本书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基本上就是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加上英雄主义的那老一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写作技巧。手法和立场都很传统,通俗易懂,接近流行小说(事实上就是一部畅销小说)。也没有什么奇峰突转的情节,进展相当缓慢。人物也是平面的,生动,真实,有趣,但是平面。
那么它好在什么地方呢?
好在它是一部生活化、细节化、真实化、图画化、文学化的二战史。够了。
作者对二战的知识,研究和感受已趋化境。我最佩服的是他在里面不断穿插的一部虚构的德国将军冯隆的回忆录《失去的世界帝国》。他能够超越美国,站在第三帝国的立场上来评说历史,而这一评说又并不是完全在替希特勒辩护。这里面位置的不断变换非常有意思,极见功力。这是硬功夫,也是中国作家比较欠缺的。
歌颂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但是对美国不乏批判。彻底否定纳粹德国,但是经常让不同的人物,甚至是犹太人,从德国的角度来看问题。所有这些视点的转移,变换和融合,最终又超越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历史观。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立场是非常坚定的。
对话很精彩,弥补了情节缓慢的缺陷。尽管很多对话是对二战进程和性质的讨论,但是一点也不枯燥,可以视为对话中历史。
施咸荣先生的翻译绝对高妙,平白有味。对比之下,现在那些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即使是译得好的,也缺少这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
最后,此书可视为《战争与和平》的现代通俗简化版本。
强力推荐。
前一篇:星际穿越与物联网安全
后一篇:武侠小说中最精彩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