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闲情偶寄》浅析李渔戏剧理论的当代意义
(2011-02-24 13:31:04)
标签:
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戏剧分析当代意义杂谈 |
分类: 影视评论 |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当代意义
在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著作《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专门论述了有关戏曲创作和表演问题,后人将其编成《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是我国古典戏曲理论著作中最为完整系统的一部,从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和戏剧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李渔的戏曲理论,在今天仍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以下。笔者将尝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戏剧结构论及其当代意义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把“结构”放在首位,而在《闲情偶寄·演习部》中把“选剧”放在了首位。他所谓的“结构”,不仅包括了结构的整 体布局等艺术形式方面的要素。同时也包括了人物情节、戏剧功用、艺术真实等艺术内容方面的成分。“以戏曲结构形式为纲领,以观众接受意识为轴心,建构了融 剧情、剧本、剧场表演为一体的戏曲结构形式理论体系”。
近年中国电视剧市场上。初有日剧盛行,再有韩剧大行其道,而新近美剧逐渐成风。单就剧本创作而言,略显浅薄的韩剧却因为其编剧内容多为家长里 短,贴近平日生活,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多数家庭妇女或沉浸于罗曼蒂克想象的年轻女性的收视需求。得以在中国流行。而美剧在编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强大 的编剧团队为高产且情节跌宕起伏的美剧保驾护航,有效的编剧运作模式进一步保证了美剧结构完整性、节奏紧凑度、收视悬念感、受众参与度等,催生了众多长寿 美剧。由此足见系统化、有序化的剧作的重要性。
此外。李渔还从戏剧整体“结构”出发,依照戏剧各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分别对“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等进行阐述。由此展开的剧本创 作。是一部戏剧的起始点和成败根本。创作者“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编撰剧本目的就在于舞台演出,只有“观听咸宜”,“几案氍毹,并堪赏心”,才算好的或 比较好的作品。当今,部分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表演形式的剧作。都存在着内容低俗、缺乏艺术真实性和思想价值等弊病。而这些问题,三百多年前李渔在 其选剧理论中早已总结。值得后人认真审视和改进。
2、戏剧人物论及其当代意义
李渔认为。戏剧创作需要“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即突显人物鲜明个性,才能拥有受众、久演不衰。如何做到“说何人肖何人”、“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无疑也是当今戏剧人物塑造的关注重点。
人物描写要符合角色行当的特征,剧作家必须遵循既定规律,一切“宜从角色起见”。“生且有生且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脸”;人物唱词或说白创作要 符合各种角色口吻,“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无论生为衣冠、仕官。旦为小姐、夫人,出音吐词。当有雅春霞之度。即使生 为仆从,旦作梅亦须择音而发,不与净丑同声。”
同时,为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李渔还主张,戏剧创作要根据人物性格发展需要,适当突破角色限制,使其鲜明,“如填生 且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的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诙谐为忌。”关键是要灵活运用程式规 律,“活处寓板,即于板处活”。
情理描写在戏剧中十分重要,“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说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而真情实感的描写难度极高,。物理易尽。人情难尽”。 “欲代此一人之音,先宜代此一人之心。”剧作家如果没有相当的生活遭遇和经历,没有剧中人般充沛丰富的感情积淀,就难以写出不同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难以 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今天来看。剧作者要多体验生活,多积累生活阅历,方能“设身处地”书写情理,
3、戏剧语言论及其当代意义
语言是戏曲和观众产生直接联系的重要桥梁,而戏剧的群众性和舞台性决定其语言特征必然“于浅处见美”。李渔在《忌填塞》里指出:“戏文作与读 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他认为。能够“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的“浅显”,才是真正的戏剧语言 之美。做到“浅显”。且有别于浅薄、肤浅、俚浅。则需要精深的艺术功力,这恐怕也是李渔在“论词采”一段中单辟一题“贵浅显”的原因所在,也正是现在戏剧 创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戏剧语言的“贵浅显”。最主要的是针对其唱词和宾白。“贵浅显”是“关乎戏曲表演兴衰的大事,不单是语言风格问题,它往往是戏曲衰落的先 兆”。咕代戏曲,但凡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必然是语言的艰深和所谓“雅化”。这对现如今一些误入歧途的剧作家或编剧敲响了警钟。这些误区包括:剧作语 言越艰深、越晦涩难懂、越“高雅”,越能显示出作家的文字功底。如某些国外经典舞台剧翻版;剧作语言越书面化、越“文绉绉”,越能震撼人心,如某些台湾琼 瑶剧,等等。
4、戏剧功能论及其当代意义
李渔认为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教育功能,这在当前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了。这一功能,不仅比较明显地体现在剧本内容的劝善惩恶等价值观引导方面。还 比较深刻地体现在剧本搬演过程中导演、演员与观众三者的艺术教育关系方面。二者尤其是后者,对于当前戏剧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导演、演员是表演的施行方,其艺术修养高低、专业技艺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戏剧发挥艺术教育作用的效果。因此,导演与演员如何改进技艺。提高艺 术修养,增加戏剧长盛不衰的砝码,实有必要承袭李渔的相关观点,如:“因材施教”,即根据演员自身的生理届性,扬长避短地安排角色,取得表演优势,增添艺 术形象美感;再如:“学技必先学文”,即通过认知和解读文字,促进对事物本质、特点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明理”。
受众作为戏剧艺术的接受方,在戏剧艺术普及的当代环境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差万别的受众对于相 对固定程式的戏剧艺术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形成不同的反馈,比如同一舞台剧的不同场次,自然会收到不同的反馈,哪怕是同一场次的剧目,不同受众的收 获也不尽相同;而当前的影视剧作也开始尝试向受众征询演员配置、情节发展和剧情结局等各方面建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无疑都肯定了普遍提高的观众艺术 水准,有效激励了观众力量对戏剧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瑞霞:《观众接受意识与戏曲结构形式——李渔戏剧结构理论透视》,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1,(3)。
[2]李渔:《闲情偶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3]祝肇年:《祝肇年戏曲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前一篇:美剧制作秘密:美剧,因何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