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体育画报》记者 尤添麟
从1979年的业余拉力赛到如今名扬天下的终极拉力赛,巴黎-达喀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项赛事也成为人与人、人与车、人与自然的终极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有人成为冠军,有人却将生命永远地献给了这场较量。
北京时间2015年1月7日,又一位勇敢者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与世长辞。39岁的波兰摩托车手米甲·海尼克在第三赛段圣胡安至奇莱希托的比赛过程中不幸身亡。这已是达喀尔拉力赛创办以来第60个因达喀尔离世的生命。
http://mmbiz.qpic.cn/mmbiz/6LWA0DgfqTDxAdjibLfFgMsqXUNRtpz6aCDGUxsrGiaHHmiabVACadoZKxT1leAeuTyFJw5hjibQO7C1ujnwT8lfsA/640?tp=webp&wxfrom=5–
三十七年前,"达喀尔"还是个简单的地名--塞内加尔首都,而如今,它则象征着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事,有时还代表着探索未知的精神。在2008年遭遇恐怖组织威胁后,这项原本纵贯欧非两洲的赛事被迫移师南美大陆,但却仍然保留着最初的名字"巴黎--达喀尔拉力赛"。
在登陆南美大陆的七年间,达喀尔拉力赛曾在2009至2011连续三年采用过环形赛道,而后的三年则采用最为传统的点到点式非环形赛道。2015或许是个新起点,环形赛道再次回归同时,重新启用马拉松赛段。共有来自53个国家的665名车手参与今年的争夺。他们已于1月4日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在途径智利和玻利维亚后,完成全长超过九千公里的征程后,于1月17日,完成所有十三个赛段的争夺后,再次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虽然巴黎-达喀尔名为"拉力赛",但这与我们常见的WRC式的拉力赛截然不同,事实上达喀尔是一项举行在荒原深处的"耐力赛"。比赛中选手们要经过的地形比之普通拉力赛要复杂的多,沙丘、戈壁、草地、泥浆等等意想不到的地表环境都能成为达喀尔的赛道。而对于车手来说,这种多日耐力赛比拼的远不止"驾驶技能"这么简单。高温、脱水、迷路、机械故障,各种因素都能成为参赛者的敌人,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在戈壁上急速调转方向的赛车,亦能见到相对而行的摩托车手,这样的场景在其他赛事中并不多见,但在达喀尔赛场这快成了家常便饭,在几百公里长的特殊赛段上,仅凭有限的导航材料难免不迷路,选手们甚至需要凭借经验在戈壁上开辟出一条通往终点的路,而这成就了世上最富有冒险精神的赛车比赛。
http://mmbiz.qpic.cn/mmbiz/6LWA0DgfqTDxAdjibLfFgMsqXUNRtpz6aRfsnXnRWUHvPTV9pSK4oVy8jzviaibec3r8nfTtslHtCyx15ogsHFs1g/640?tp=webp&wxfrom=5–
高温、脱水、孤独、迷路,任何因素都能成为达喀尔参赛者的敌人。
2015年的赛制与往年大体相同,共分为摩托车(包括两轮和四轮摩托车)、汽车和卡车三个组别,其中摩托车和四轮摩托车采用相同的路线。汽车组和卡车组重新启用的马拉松赛段设置在智力伊基克至玻利维亚乌尤尼并返回伊基克的这段路程之中,马拉松路段的设置也为本届达喀尔拉力赛定下基调。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选手们将在荒原中心度过孤独的一夜,同时赛车将被放置在除车手外其他人都无法进入的独立区域,这就意味着在两天马拉松赛段的比赛中,选手们仅能依靠自己或队友来维修赛车。
组委会则认为这样的设置最能体现"纯越野"的风格,也更能让车手体验到除了竞技以外的快乐。为了能使马拉松赛段的比赛顺利进行,组委会设置了新的比赛形式,错开了摩托车组和汽车组的休息日,1月11日,三个组别的车手将从两个国家三个不同的起点沿不同线路出发。
在所有组别中,摩托车组的行驶里程将达到9295公里,其中包括4752公里的计时特殊赛段,列居三个组别之首。休息日过后,摩托车组将迎来马拉松赛段,他们将从伊基克出发,完成396公里的行驶路段和321公里的特殊路段后到达玻利维亚乌尤尼,在宿营一晚后他们将从乌尤尼出发,完成全长781公里的特殊赛段后再次抵达智利伊基克。对于孤军奋战的摩托车手来说,781公里的特殊赛段不仅是对驾驶技能的考验,更是对生理和心理的考验。
而摩托车组最大的看点仍旧集中在本田与KTM之间的争夺。KTM作为过去13届比赛的冠军车队自然底气雄厚,但今年他们少了德普雷(转投汽车组),夺冠的压力被施加到年轻车手科马肩上。对于西班牙人来说,最大的竞争莫过于来自本田车队的同胞巴雷达。去年巴雷达的表现可圈可点,若不是因为最后阶段的事故,去年的冠军或许轮不到KTM车队。
"争夺冠军是我们今年的目标,去年比赛每一天都非常困难,发生事故之前我们一直领先。去年我们的赛车就已具备夺冠的实力,而且我们所有人都在为此努力着,车队很希望能赢得今年的冠军,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田车队的西班牙车手巴雷达在赛前表示。如若能够保持去年的良好状态,打破KTM车队在达喀尔拉力赛的垄断地位并非难事。在已进行的比赛中,KTM车队和本田车队瓜分了总成绩表前五名,究竟谁能笑道最后还要等到马拉松赛段的开始。
反观汽车组,4578公里的特殊赛段里程要少于摩托车组,但同样逃不过伊基克-乌尤尼-伊基克这条马拉松赛段,或许对于一部分车手来说,能否熬过马拉松赛段都是个疑问,毕竟那时车手的体能和赛车的状况都不在最佳的位置。而汽车组在完成这马拉松赛段后将进入难得的休息日。
2015年,标致车队带着11届达喀尔拉力赛冠军得主彼得·汉塞尔,5届达喀尔摩托车组冠军德普雷以及2010年汽车组冠军赛恩斯再次回归,而这也为近几年大放异彩的MINI车队敲响了警钟。从标致车队豪华的车手阵容也可以看出他们希望续写荣耀。正如卫冕冠军,MINI车队车手罗马所说:"赢得达喀尔绝非易事。今年的冠军争夺会比以往更加艰难,因为标志车队拥有众多出色的车手。"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看,罗马的卫冕之路并不顺利,第一赛段发车不久卫冕冠军就遭遇了故障,在与领航员紧急处理后,罗马落后队友阿提亚两个小时,想要在日后难度更高的赛段追回两个小时的差距并可非易事。
相比摩托车和汽车两组,卡车组似乎要轻松些,只需进行3759公里的特殊赛段争夺,而单日最长特殊赛段也并非在马拉松赛段内,而是出现在1月8日的第五赛段,458公里的路程相比其他组别七百多公里的特殊赛段稍显逊色,但对于卡车组的车手来说,在本没有路的地方驾驭笨重的卡车可不是件让人愉悦的事儿。
标致车队车手塞恩斯在第四赛段遭遇机械故障,只能无奈地看着对手从身边超过。
根据以往的数据来看,能够顺利抵达终点完成所有比赛的车手称得上是幸运儿。在过去35次(2008年因恐怖威胁停办)争夺中,各组别综合完赛率最高的是2013年,共计发车449辆,完赛301辆,完赛率67.04%,而完赛率最低的则是1986年的20.58%,486辆赛车仅有100辆到达了最后的终点。从1979年至2014年的数据来看,各组别的综合完赛率仅有39.54%,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人"打了酱油"。说达喀尔是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绝不为过,令人乍舌的超低完赛率正是达喀尔拉力赛难度的佐证。今年再次回归的马拉松赛段无疑为本就不容易的比赛变得困难重重。达喀尔的传奇人物法国人彼得汉塞尔曾说2014年的赛道是近几年最难的,不过那时他还不知道2015年的赛道设计。
表面上看,达喀尔的赛事宗旨就是"折磨人",但这也正是其吸引人的地方。达喀尔拉力赛与其他大型拉力赛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允许非职业车手参赛,这也给了很多怀揣拉力梦想的常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根据统计,每年有近80%的参赛选手都是业余车手,在今年报名的665名车手中有11名女性车手。在所有车手中年龄最小的是18岁的阿根廷摩托车手乔治·拉昆扎,而年龄最大的则是来自日本的卡车组选手菅原义正,现年已有74岁高龄。
在近四十年的历史中,达喀尔拉力赛吸引了众多"外行"参与其中,包括演员、歌手、足球运动员、滑雪运动员等各行各业的人,虽然他们在赛事中的表现都不那么让人满意,但能够鼓足勇气去参赛也非你我等凡人能够企及的。当然,参加一次可不便宜,达喀尔拉力赛可是个从小就"任性"的赛事。
故事要从1977年说起,那年达喀尔还未出生,其"父亲"泽利·萨宾还是个未满三十的年轻小伙。在参加当年的阿比让-尼斯拉力赛时,萨宾独自迷失在利比亚沙漠中。在被赛会的直升机救起后,萨宾暗自庆幸,与此同时,他被那片广袤的荒原触动,回到法国后,他依旧想念那片曾经险些要了他性命的沙地,暗下决心要再次回到那里,并发誓要带更多的人去感受那无际沙漠带来的震撼。
正是对那片沙漠的向往,一个从欧洲出发,穿越阿尔及利亚并最终到达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线路图显现在萨宾脑海之中,非洲大陆的广袤与未知无疑成为了萨宾心中举办拉力赛最好的场地。1978年12月26日,萨宾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巴黎-达喀尔拉力赛就此诞生。
比赛从巴黎夏乐宫出发,170名勇士穿越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上沃尔塔(布基纳法索旧称)最终到达塞内加尔的玫瑰湖,总里程10000公里。这是当时最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其特别之处就在于一场比赛,一条线路将现代文明的大都市和泥浆中的古老村落相连。萨宾由此开创了一片天地,带领更多的人开始探索未知。"对于参加的人,这是挑战,对于还未参加的人,这是梦想。"也成为萨宾此后的座右铭。
泽利·萨宾(上图)的一次“任性”造就了当今最艰苦的拉力赛,给那些勇敢者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被风沙和烈日摧残后的摩托车手(下图)正躲在帐篷的阴凉下享受难得的闲暇,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当这个星球上最令人胆寒的拉力赛在玫瑰湖畔落下帷幕时,萨宾知道他成功了。随着第一届达喀尔拉力赛的成功举办,众多实力雄厚的汽车摩托车制造商也嗅到了商机,在转年进行的第二届比赛中,纷纷派出各自的队伍参赛,而参赛人数也从170人跃升至216人。而到了1982年时,刚刚四岁的达喀尔拉力赛吸引了382名参赛者,是首届参赛人数的两倍还多。当然,这段传奇还在被续写。1984年,萨宾为了继续扩大吸引力,让那些"还未参加但怀有梦想"的人来感受达喀尔的魅力,他决定在1984年的比赛使用全新路线,一条经过科特迪瓦、几内亚、塞拉利昂和毛里塔尼亚的线路被最终确定,而参赛人数也跃升至427人。
1986年或许是达喀尔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年。1月14日下午7点30分许,创始人泽利·萨宾乘直升机在马里观赛时遭遇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最终导致直升机坠毁在沙漠之中,机上包括萨宾在内的五人全部遇难,这一噩耗瞬时传遍了整个沙漠。虽然比赛依旧进行,但无人再专注于它。虽然萨宾的突然离去让人措手不及,但达喀尔的精神依旧延续。1988年,达喀尔拉力赛的参赛车辆数首次突破了600辆,共有183辆摩托车,311辆汽车和109辆卡车从凡尔赛宫出发。达喀尔拉力赛也从"丧父"的阴霾中走出。在此后的20年中,达喀尔的脚步曾在1992年贯穿整个非洲,到达南非开普敦;1994年则首次完成巴黎-达喀尔-巴黎的环形赛程。"达喀尔"三个字逐渐变成了一个象征。
2008年是达喀尔诞生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变革。因毛里塔尼亚境内的安全无法保证,第29届巴黎-达喀尔拉力赛被迫取消。这一变故让很多人都猜测这项世界上最艰苦的赛事还能否继续,然而好消息在随后便传来,2009年的赛事将"暂别"非洲,转战南美,但赛事名称依旧保留"巴黎-达喀尔"字样。一晃七年已过,达喀尔虽离开了故土,但依旧保留着最初的韵味。面对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即便只有少数人能够走完全程,但能够站在达喀尔的出发台就已经是胜利。竞技只是达喀尔的一部分。
http://mmbiz.qpic.cn/mmbiz/6LWA0DgfqTDxAdjibLfFgMsqXUNRtpz6aYLYfYAJXMzoAibJGXvS76rZtW7BVAxQ7252pTLCjxgU1sSW5RQjzplw/640?tp=webp&wxfrom=5–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