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NBA球员征战赛场,同样的血肉之躯,造化却千差万别。告别NBA后的生活亦是如此,甚至于差别更大,有的人继续留在神坛呼风唤雨,有的人则坠入深渊进入灰头土脸的人生。
NBA球员的退役生活,归类太难,唯有以穷举法盘点。如果一定要划出道道,分类原则也必须简单粗暴,比如贫富。
退役后继续吸金如土的球员其实不多,不过迈克尔·乔丹绝对是少数派中的佼佼者,一个令人叹服的孤例。乔丹现在每年还能入账大约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和耐克的合作。根据《福布斯》的统计,乔丹在2013年仅靠乔丹鞋的抽成,就赚入了9000万美元。仅凭这个数字,乔丹在个人商业价值上的成功,就足以碾压NBA历史上的任何球星。
2014年初,第10代乔丹篮球鞋Powder Blue的复刻版,发售第一天的销售额就高达3500万美元。做一个强烈的对比:阿迪达斯在2013年最畅销的球星专属篮球鞋是德里克·罗斯的,全年销售也不过4000万美元。如果说德里克·罗斯还不够分量,我们还可以拿出勒布朗·詹姆斯的数据映衬乔丹的价值。勒布朗的个人系列一年差不多可以达到3亿美元的销售额,基本也是现役NBA球员专属系列的顶峰。但乔丹系列近3年的销售额,基本稳定在22亿美元以上。对比这一数据,勒布朗落后乔丹的可不只是4枚总冠军戒指。
每年从耐克收到至少9000万美元的合作费用,同时也意味着仅此一项,乔丹就打败了现役和退役的所有球员。要知道,勒布朗的薪水加上赞助合同,一年也不过6450万美元。
作为黄蜂队老板的乔丹
当然乔丹花钱的地方也很多,比如他的球队黄蜂。乔丹在2010年投入1.75亿美元完成对当时山猫的收购。2014年的休赛期,山猫正式更名为黄蜂。无论球队的名字如何,乔丹都是目前NBA30支球队中唯一的非裔美国籍大老板。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是NBA球员退役后想要以运营者身份玩转球队的开路先锋。不过退役后有意当球队老板的还是少数,前NBA球星克里斯·韦伯、穆托姆博以及现于老鹰管理层任职的多米尼克·威尔金斯有兴趣组团收购老鹰队的部分股权,貌似只闻雷声不见雨点。而名宿“魔术师”约翰逊和杰里·韦斯特都曾经拥有过NBA球队的少量股权,奥尼尔现在是国王的小老板之一。
乔丹和他的乔丹训练营
乔丹的智慧更在于,他早早地着手打造自己掌控的篮球生态圈闭环。如果说拥有一支NBA球队是这个生态闭环的顶端,那么他还需要把触角下探到篮球草根的土壤中,保持个人品牌的持久生命力。所以从2001年开始,乔丹就在全美组建乔丹篮球训练营。随手翻翻你就会发现乔丹训练营这些年成果昭然,在里面接受过训练的球星有:勒布朗、安东尼、保罗、格里芬、约什·霍华德等,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成名后直接和乔丹品牌签约。
在美国篮球市场,无论退役现役,无人能超越乔丹。不过在遥远的中国,征战过NBA的姚明正在有意无意间复制乔丹模式:首先姚明是上海大鲨鱼的老板,拥有一支顶级球队;其次,他也有NBA姚明篮球学校,保持着对一代一代球员的影响力。此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设立姚基金,保持了姚明在退役后的曝光率。很多时候,持续的影响力可以和商业价值画上等号。
做老板,从熟悉的产业中持续掘金,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退一步说,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并善于投资,对于腰缠万贯的NBA退役球星来说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否则很容易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搞投资最成功的例子可能要属“大鲨鱼”奥尼尔了,虽然目前缺少细节披露,但据他的前队友王治郅透露:“大鲨鱼”曾经在谷歌IPO之前以100美元的单价买入了价值百万的谷歌原始股,目前带来的回报已经高达10倍。此外,奥尼尔还在迈阿密投资了总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商业地产。
或许是奥尼尔等前辈的示范作用,NBA许多现役球星也对投资充满兴趣。“小皇帝”詹姆斯当年作为“魔声”耳机(Beats)的代言人,索要了小额股份作为报酬。2014年5月,苹果斥资30亿美元收购Beats后,詹姆斯在该公司的小额股份转眼间变成了3000万美元。这方面,姚明同样有长远眼光和谈判技巧:2007年姚明先是担任合众思壮(Unistrong)的代言人,而后在合众思壮上市前成为公司股东,合众思壮CEO郭信平将其个人所持的合众思壮中的0.75%的股权转让给姚明。仅6天后,合众思壮就以净资产折股,变成股份有限公司,姚明的持股就这样被折合为67.50万股。仅两年零三个月后,合众思壮的IPO价格就高达37元,这67.50万股对应的价值就是2497.5万元,整整升值24倍,姚明净赚2400万。
投资需要长远眼光,而且宜早不宜迟。这一点在嗅觉日益敏锐的球员当中越来越成为共识。安东尼在和尼克斯签下价值1.23亿美元的天价合同后就预支了50%的薪水创建了风险投资公司M7 Tech Partners。退役球员参与组建私募股权公司进行投资的更多,这个长长的名单上显赫的名字还有“魔术师”约翰逊、大卫·罗宾逊、史蒂夫·纳什、拜伦·戴维斯、贾马尔·马什本等人。
金融和科技领域的投资太复杂太刺激?当然也有人选择用归于平淡的方式经营自己的资本。比如邓肯开了汽车配件商店,斯塔德迈尔开了餐厅,马龙退役后回到了自己的农场,林书豪有意向开办自己的体育经纪公司。威少则早已经和时尚界挤眉弄眼。
不过作为价值投资者,无论奥尼尔还是詹姆斯,都得仰视他们的老前辈,在列NBA五十大巨星的戴夫·宾(David Bing)。这位荣耀了活塞队史的巨星,退役后投身实业投资钢铁,进入美国钢铁企业十强。赚得盆满钵满之后,戴夫·宾又在2009年的底特律市长选举中胜出,华丽转身,杀入政界。
除了戴夫·宾,退役后进入政界的球员还有不少:凯文·约翰逊,萨克拉门托的市长,在西雅图和萨城的球队争夺战中,凯文·约翰逊为球队最终留在萨克拉门托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穆托姆博和肖恩·巴蒂尔在政治圈内也相当活跃,有意在未来成为政客。
无论经商还是从政,难度对于退役球员来说都还是偏大了一些,毕竟多数球员没有接受过合格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最稳妥的办法是继续留在篮球世界,但不再扮演主角。对于球队起过重要贡献或是忠心耿耿的球星,球队一般会给一个虚职,比如球队形象大使之类。一是借此让功臣养老,二是起个吉祥物的作用。此举的最大好处是利用品牌优势互利共生。比如皮蓬在芝加哥当形象大使,比尔·拉塞尔混得更好,每年给总决赛MVP颁奖,当全联盟的海绵宝宝。
皮蓬的33号球衣退役
人缘好形象好的皮蓬,在NBA的推广事业中依旧能左右逢源。
能说会道的一般会在电视台某个职位,有出镜机会,继续保持曝光率,平时侃侃球讲讲故事吹吹牛,观众也爱看,像巴克利、奥尼尔这种天生有娱乐天赋的就不说了,史蒂夫·科尔和范甘迪这种没什么先天优势的也勤能补拙,打入解说行当。
球员退役后的真正主流还是被NBA内部吸收——这是主流,也是NBA得以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因。“红衣主教”之所以伟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波士顿创造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是他培养了大批的篮球人才,将自己创造的先进篮球思想和理念传播了下去,诸如比尔·拉塞尔,鲍勃·库西,汤姆·海因索恩,比尔·沙曼等,在之后都成为了推动篮球发展的重要力量。
即便有丰富的NBA经验作保,想要成为NBA教练还是要通过激烈的竞争。基德执教成绩虽算不上成功,但却是一个从教的很好范本。不过,像他这样退役直升主教练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球员都需要有一个从基层助理教练到真正的助教,再到主教练这样一个过程。
说了许多,其实也都是对成功者经历的穷举。生活并不总是玫瑰色,特别是告别了主角舞台的NBA球员们。就像《体育画报》在2012年给出的那组令人耸动的数字所表明的:多数NBA球员不善理财,他们会在退役5年后走向破产。尽管NBA球员平均年薪超过500万美元,是美国平均年薪的119倍,但仍架不住投资失败、所托非人、离婚分家以及挥霍无度等雷同剧情的连环打击。虽然NBA联盟建立了退役球员基金,但更多的意义也仅是表达慈心善意,难以救急又救穷。对于那些面临退役不想日后破产又不愿动脑子考虑投资问题的球员来说,或许他们可以学学里克·福克斯:人家不但能在《生活大爆炸》中客串伯纳黛特的前男友,更在成人电影世界凭着自己2.01米的身高和紧实的肌肉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呢!
里克·福克斯向艺人转型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