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体育画报》记者 秦鹏 / 摄影 古智超
2010年6月,一位来自浙江的渔民在戈壁滩上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极限马拉松;4年零5个月后,他已经是征服七大洲极限马拉松赛的全球第一人。不过这些成就,还远远不是陈盆滨的终点。
一辆出租车停在马路对面,从车上走下一个身材不算高大、步履轻盈的人,他穿了一件绿色的羽绒服,左胸位置可以看到一个红点,在绿色的映衬下,那个红点显得异常鲜明。即便相隔还有一段距离,也能肯定那个人就是陈盆滨——因为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左胸前永远都挂着一枚缝制的五星红旗。
“我回来了,好久不见!”外出闯荡十多年,陈盆滨的普通话中依旧夹带着浓厚的家乡口音,有些难懂,但这并不妨碍他迅速打开话匣,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我们分享,那语气随意得就像是你一出家门口,迎面碰上刚刚出游归来的邻居。
“你猜我的箱子里都是什么?这里都是我的摄影器材,老板赞助我买的,相机和镜头以及运动摄像机都在里面,快让你们的摄影师给我提提意见。”
“你越来越专业了。”
“离专业还远着呢,不过我确实一直在学习摄影。出去比赛的时候,我希望把眼前的一切都记录下来,留个纪念,这些相片对我来说非常珍贵。”
现在,陈盆滨的存储卡里面装满了南极之行的回忆。
北京时间11月21日,陈盆滨在南极100公里极限马拉松赛事中,以13小时57分46秒的成绩勇夺冠军,这个成绩比第二名领先了将近两小时。陈盆滨也成为历史上首位赢得国际顶级极限马拉松赛的中国人,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七大洲极限马拉松大满贯”的跑者。
因为天气情况极端恶劣,这次一同飞往南极的60多位世界顶尖跑者中只有7人报名了100公里极限马拉松赛,而临到比赛前又有一名跑者决定退出,最终只有六名选手参赛,起跑时间也因为天气的原因多次被推迟。“比赛那个地方,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就怕起风,”陈盆滨说,“一旦刮大风,把雪卷起来,你什么都看不见,连走路都费劲,更别说跑了,跟我当初想象的场景完全不同,这么冷的地方,连企鹅都不会来。”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当笔者试探性地接起一个奇怪号码的来电时,随即听到了他那熟悉的口音,此时,他正随组委会一同回到智利最南部的中转。
在极地,让跑者最困扰的就是起风,大风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狂风卷着雪粒,掀翻帐篷这些往往只能在科考纪录片中出现的画面在这里随时都可能上演。而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参赛选手要完成10圈的跑量,每圈长度为10公里,共计100公里。组委会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状况,终于决定在当地时间11月20日早晨9点15分鸣枪开跑。陈盆滨率先提速,与挪威选手威利·斯特恩斯克格一同领跑。赛程刚刚过半,陈盆滨就已经牢牢占据了领先位置,并一直将优势带到终点。
胜利的结果固然是美好和令人激动的,但在这炼狱般的将近14小时内,只有陈盆滨自己才知道过程有多么艰辛。比赛中,陈盆滨面临的两个最困难的问题分别是大风和雪盲。“比赛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可以,跑了没两圈就又刮起大风,有超过10级,”陈盆滨讲述着他的个人经历,“我的鞋没有戴雪套,雪把小腿都没了,鞋里都是冰,双脚很快就没有知觉了。”他还一度冻伤了胳膊,“我当时穿了3层衣服,大风把雪吹进衣服里面,而我又在出汗,贴身的那一层衣服早已经结冰。”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中,陈盆滨手臂的皮肤和衣服粘在了一起,如果不是及时更换衣服,100公里下来,他的胳膊很可能就废了。
然而,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耐力赛选手,陈盆滨认为这些都在他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但首次参加极地赛事,雪盲所带来的困难超出了他的预料,甚至让他一度产生了弃赛的念头。雪盲,又称“雪光性眼炎”或“雪照性眼炎”,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而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一84%,阳光照射到茫茫白雪上,其折射或反射出的光亮度则更强烈。反射或折射的光波照射到人的肉眼后,会引起眼睛刺痛、流泪、充血、水肿,时间久了甚至有变成盲人的危险。
然而,和尚未踏足这片神秘大陆的我们一样,陈盆滨对于雪盲的了解也只是局限于资料上的介绍。为了防止比赛中发生意外情况,他特意准备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雪镜。由于刚开始选择的雪镜密封程度不够,还是陷入雪盲的窘境。“眼镜下面有条缝隙,光从那里漏进来,”陈盆滨用手比划着说,“没多久,我就开始流眼泪,眼睛刺痛,大风刮起的雪已经将赛道边的引路杆近乎埋没,加上雪盲,我连路都看不清了。”此时比赛已经进入第6圈,他不得不停下来换上会起雾的雪镜,因为后者的密封性更好。
陈盆滨并非是南极100公里参赛者中唯一的中国人。早在2010年,中华台北知名极限马拉松选手陈彦博便征服过这条赛道,尽管只获得季军,但却是首次完赛的亚洲人。如今,陈盆滨成功问鼎南极赛冠军,冲过终点的那一刻,他赢得了属于亚洲和中国的荣誉,也创造了属于中国和亚洲的历史。“我当时一点都不觉得累,可能是太激动了,我只顾着让人帮我拍照,我摆了各种姿势,手中高举着五星红旗,我感到非常自豪!”他说。
回国后,陈盆滨看到自己的这段录像通过网络、电视不断地被播出,这也让他有机会一次次回味自己在南极的点点滴滴。其实,在这次南极完赛之前,知道陈盆滨名字的人并不多,尽管这几年他不断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跑友把他当作“男神”一样崇拜;尽管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他,但对于陈盆滨来说,金钱和名望并不是他的梦想。“我不需要太多的钱,能养活自己就够了。我更在乎自己能否参加喜欢的比赛。”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鸡山村,对于一个细化到村的行政区域来说,除非是本地人,否则很难知晓其存在性,1978年3月,陈盆滨就出生在这个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沿海小渔村。少年时期,他跑上不到1个小时就能绕村一圈。当地超过90%的人都是渔民,在父辈看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少年注定是要和他们一样一辈子靠打鱼为生的。很多年后,陈盆滨说:“是跑步让我知道,这世界是如此之大。”
小学毕业那年陈盆滨的父亲病倒了,13岁的他开始了每天都漂在海上的生活,这是一场和大海之间的博弈。赢了,他可以满载而归;输了,他甚至可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出海,结果大浪把船掀翻,在海上漂了几天后,潮水将他送回了家。“家庭是我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我爷爷是‘聚’字辈,父亲是‘宝’字辈,而我是‘盆’字辈,我们祖孙三代连起来就是‘聚宝盆’!所以我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好的。”
第一次发现自己与众不同是在一次村里组织的趣味运动会上,当时 21岁的陈盆滨在俯卧撑比赛中一口气做了438个,要不是裁判拍了拍他,告诉他冠军早已失去悬念,他还没打算从地上爬起来。从那时起,他成了村里的名人。对体能和耐力充满自信的陈盆滨开始迷上了运动,尤其是一般人无法完成的高强度挑战——扛75公斤沙包爬220个台阶;用3个多小时穿着皮鞋跑完马拉松;扛5加仑矿泉水桶走上14个小时,绕操场300多圈,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场比赛下来,我脖子都不能动了,300多圈,我连肩膀都没换,”陈盆滨回忆说。通常,这样一场比赛下来,陈盆滨能拿到几百块钱的奖金,这对一个来自小山村的渔民来说,不算小数目。陈盆滨似乎找到了新的养家糊口的办法,有一段时间,他平均一周多就会参加一场比赛。不过渐渐的,他发现这也并非长久之计——参加比赛需要交报名费,加上沿途吃饭、住宿、购置运动装备等费用,他所剩无几。
直到2006年,浙江省的一位热心企业家得知了陈盆滨的事迹,决定解囊相助。这位企业家不但给陈盆滨安排了工作,同时还为他支付参加各地比赛的报名、机票、食宿等费用。陈盆滨至今都把这位热心人叫做“老板”。“这次去南极比赛的摄影器材就是老板赞助我买的,他也希望我把比赛过程记录下来,回来之后好让他们也能分享自己在南极的一切。老板很低调,愿意无条件的一直支持我,他从没想过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体育界的名人之后,他能从我身上得到什么回报,他甚至不希望我在媒体面前提到他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如此敬重他。”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陈盆滨相信去帮助更多的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而他的方式就是把自己通过多年的积累、摸索出的一套科学耐力跑方法,分享给所有希望参与到跑步运动当中的人,让他们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12月2日,温榆河畔,这是北京入冬后最冷的一天,即使是刚从南极回来的陈盆滨也要在拍摄间隙来回跑两圈,暖和一下。“这土可真软,但你知道南极的雪地比这个更软,踩上去一点力都借不上。”在接受《体育画报》的户外拍摄过程中,他也不忘利用摄影师拍照间歇,为我们讲解他的“跑步心法”。
“你知道吗?这种情况下,脚不要‘扒地’,或是向前蹬,腾空过程中双腿肌肉注意放松,落地时建议前脚掌先着地,这样不仅速度快,缓冲力也利于保护脚踝和膝盖,摆臂幅度尽量小,能省点力就算一点,抬头挺胸,这样利于调整呼吸,在长距离跑的过程中,节省体力是最重要的。”他一边说,一边还做起了示范,一路跑过去,落叶随着风在他的身后飘了起来。“正式比赛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跑法的调整,而且根据比赛地点气候、环境因素选择相应的专业运动装备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曾经吃过大亏。”陈盆滨所说的吃亏,指的是参加法国环勃朗峰106公里极限马拉松比赛。环勃朗峰比赛被视为参加七大洲顶级赛事的“敲门砖”,如果无法顺利完成,将很难获得顶级赛事的参赛资格。
“我的膝伤就是那时留下的,那是我参加的第一项世界级比赛,”陈盆滨回忆道,“当时由于缺乏经验,忘记带登山杖,且跑上高海拔山路时天气很冷,我没有穿保暖装备,所以膝盖很快就冻伤了,虽然坚持到了终点,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当初仅凭一股“愣劲儿”参赛,但如今他各项赛事都积累了经验,比如鞋袜、服装、佩戴装备、跑步节奏等都严格按比赛环境和路况定制。
缺乏比赛经验并非陈盆滨遇到过的唯一困难。每一次出国比赛时的语言不通,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在美国、巴西和欧洲等地参加比赛时和其他选手很难沟通,有时甚至被认成日本人。
后来,陈盆滨把自己的所有比赛装备(上衣、裤子、背包、水壶等)都绣上了五星红旗,在赛后向所有人挥舞国旗也成了他的标志性动作,为的就是表明自己来自中国。每次出国前,陈盆滨都会准备一些小纸条,上面用英文写着“请问厕所在哪?”、“请问在哪里检录?”以备不时之需。
拍摄结束后,陈盆滨拉着自己装满一大箱摄影器材的大箱子打车去了人民大学,当天晚上他要在那里参加一个颁奖典礼,他被主办方评选为“2014年度户外人物。”那一箱摄影器材是为了带过去,让朋友能帮他留两张照片。人民大学礼堂的舞台上,陈盆滨面对上千名观众,讲述了自己的南极之旅,最后,他说:“我来自一个小渔村,我热爱跑步,是跑步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要跑到60岁甚至更长时间,我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经过锻炼,身体素质不比任何人差,最令我开心的时刻,就是在世界七大洲,都有五星红旗在舞动!”
其实,那天在台下的观众并没有多少人认识陈盆滨,即使知道他的名字,也不了解他曾经做过什么,至少在大屏幕上播放那几分钟的短片前是不了解的,而媒体大多数也都是冲着颁奖晚会上前来演出的歌星大腕们而来。但伴随陈盆滨走下舞台的,却是那天晚上最震撼人心的欢呼和掌声。
从渔村走出十几年来,陈盆滨已经获得了无数的奖牌和奖杯,他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尽管那些奖牌和奖杯上连他的名字都没有。但充满激情的征途在他的心里,那是谁都无法抹去的美好回忆。但正如他所说,“有梦想,去做了,就会改变自己。”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