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舟按:上回书解三皇五帝到夏商,本回书解周,会提到布泉币钱的由来。再以后会写:春秋战国布、蚁鼻、刀、环、爰、帛,然后写秦半两、汉五株、王莽币改,一篇篇来。)
那么,为什么胖舟说铜贝是中国钱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呢,自从古人开始用铜铸贝,度量币值就简单多了,大家只要比大小重量就可以了。自由市场上因为两只海贝的花纹的艺术水平而打架的事情就少多了,周代,出现了新的货币单位“寻”。
“寻”,在周代取代了“朋”。
你查字典,里边说“寻”是古代尺寸的单位,八尺一寻。这个“古代”实际还不很古,真的古代,寻不是八尺的长度单位,而是重量的单位,具体说,就是铜贝的重量单位。当然,大家要是追问胖舟是怎么知道的,胖舟也拿不出证据,大概是胖舟记忆里还残存着周代前世轮回的印记吧:)
实际上,周代的青铜器上大量的金文,都提到了“用铜贝多少多少寻”的记录,比如提到周代五个壮奴,价值百寻铜贝。
因此胖舟推测,“寻”字在最早的时期,可能并不是八尺,而是短的多的,度量铜贝的尺寸单位,甚至很可能就直接是重量单位。
知道了“寻”的来历,我们再看看“钱”的来历。
有考古记录的事情是:最晚从周开始,青铜货币就不再仅仅铸造为“贝”型,还出现了“钱”“刀”“戈”“环”至少另外四种形状的钱币。这些形状,无一例外不是工具,就是兵器。总之,是跟当时人民群众生活有紧密关系的物品的模型。
“钱”这个词特指钱(MONEY),也是这个时代登场的,《诗经》还在说:“命我众人。序我钱铸。”,诗经这里指的“钱”可不是钱(MONEY),而是除草的铲子,属于农具。“钱”跟“布”来历雷同,“钱”、“布”都是这一时代的铲子,后来也都成了铜币的制式,因此“钱、布”自古相通。最早的同志们铸铜钱、铜布之类的,还残留着农具的痕迹,比如会在把上留个穿木杆的孔。这就是今天古钱币界的“空首布”的来历。“泉”、“钱”古代通假,因此,“钱”又呼为“泉”,泉、钱、布,都是一回事,都是铲子模型。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猜:空首布,一定是最早的布。因为那时人们还很淳朴,还在上面留木杆孔呢。那么,是不是最早的布和钱,也比后来的大呢?
猜对了。
何止是布、钱,最早铸出来的刀币、戈币、铜贝都比后来的大很多,这些比实用农具、武器小一号,却又动辄十几、二十公分长的青铜物体,着实让考古学家们迷惑了一阵子,他们起初还以为是挖出了儿童玩具店呢。
越到后来,人们越发现,其实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量要一致、形状要相同。所以,后来的布、刀、贝越来越小,越来越精美。
很多史家坚持,铜布在春秋出现。其实,铜布在春秋之前很可能早就有了,《诗经、卫风》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即来我谋。”意思是说:有个小子拿着钱假装来买姑娘的丝啊,实际不是冲着丝来的啊,是冲着姑娘来的啊。(下文还有他终于把姑娘给上了的记载)
抱布贸丝,一度被某些学究解释为抱着一卷布,来换取丝,胖舟认为,他们真的过低的估计了卫国小流氓的智商和泡妞投入的本钱。
那么,为什么胖舟说中国人铸造铜布、铜钱的历史最晚是周代呢?
因为如上回书所说,考古出土的铜贝,最早是周代。考古界就认定是周代中国人才开始铸铜币。可是,古代文献中藏着很多的暗示,并不支持考古界的说法:
《管子》记载因为夏初连续五年大水,商初连续七年大旱:“禹销历山之金铸币。汤以庄山之金铸币。”《国语》记载:“古者天降灾戾,于是资币,权轻重以赈救民”。这些记载不但清晰地记录了夏禹和商汤都是用铜铸造的钱币,而且,明确指出了铸币行为发生在天灾之后,其目的是用于拯救经济,赈济百姓。
看来,政府遇到困难,就印钱,这是个遗传本能,一直可以追溯到政府刚出现的时代。
那么,春秋战国时代大批涌现的刀币、戈币、环币、蚁鼻、布币又是谁们在用的,怎么个来龙去脉呢?且听下回分解——中国钱史3:姜子牙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