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舟按:说现实太累,也太沉重。今后半个月不妨改改话题,把胖舟多年来琢磨钱的历史摆一摆。从三皇五帝到民国的钱的来龙去脉,胖舟会逐一说来,一方面增强大家的八卦知识,积累侃大山的谈资;另一方面,读史而知今,也可以启迪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
让我们回到5000多年前,那时,距离夏禹出世还要1000年,但是黄河流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我们以当时普通一人的身份,走进集市,就可以看到一串串五彩斑斓的东西——贝。
这是那时的钱。
这种海贝,不是普通的蚌壳,而是看起来比较象虎斑贝的那种。上面看起来有漂亮的花纹。下面是白色的,分成两半,中间有一道缝隙(是有点象大家想到的那个部位)。
人们在市场上就是以这种贝当钱来用的,用绳子串一串,带在身上。
那么,你手里的贝与别人手里的贝,谁的面值更大一些呢?那就要比,谁的贝大,大小一样,就看谁的花纹漂亮。
大家看到这里就笑了,说胖舟你也太能喷了,中国最早的钱,是贝,这个历史课本都讲过。可是,什么花纹啊,大小啊,还面值大小呢,妇好墓里边的贝我们都有印象,全是白色的,你就编吧。
其实,这还真不是胖舟编的,那个时代也不是每个贝都能当钱用的,只有大小长到成年的一种特定的宝贝,才是大家认可的钱,这种宝贝大小差不多。不过,这种宝贝长得再象,也有大小、花纹的区别,那就确实是按照胖舟说的,大的比小的值钱,花纹好的比花纹差的值钱。
所以,宝贝开始作为货币,是中国货币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胖舟说)。
可惜,陪葬的贝在地下埋四、五千年,贝壳外表的珐琅质彩色花纹都退去了,只剩下白色的碳酸钙基质,搞的我们还以为古人的贝没有面值之分呢。
《盐铁论》说:“古者宝龟而货贝,后世君子易以金币。”晋朝大学问家、大师中的绝对牛人,太守郭璞曾说:“龟贝为货,贵以文彩,贾以大小。”
大家看,要编,也是郭璞先编,胖舟后抄的。不过,大家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能搞出《连山易》、《归藏易》的时代,不知道把宝贝分面值才是笑话,不过,可以想象,大小之间争议不大,花纹谁的漂亮,就容易争执了,因此,用贝做钱,始终有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了“贝”的人为改进。
海贝既然有这样的缺点,早在夏代之前,就有聪明人用骨头和石头开始仿制海贝。大家又笑了,说你丫也太能污蔑了,造伪钞的历史比中国史还长?
不敢说还字,但是,至少是个一般长,没问题的。
河南偃师有个二里头文化,这个是夏代首都遗址,在它的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了石头、骨头、玉、陶仿制的海贝,河南陕县、上街也有类似东西出土。古人大量的做这些,并且陪葬,是用来玩的,还是花的,不言而喻。在考古学上,伴随大量出土海贝的同时,尤其是夏商,大量的骨、陶、石、玉贝出土。说明祖先已经开始铸币了。
既然会用玉石和陶、骨头仿制海贝,就总会有第一拨聪明人开始想到用铜铸贝。
中国人最迟(注意是最迟)在商代开始铸铜贝,这标志着中国铸币历史出现了第二次质的飞跃(胖舟说)。直到今天,古代钱币界还把山西林遮峪出土的商代铜贝作为中国古钱币珍品第一名。
但是,胖舟不太同意商代是中国最早的铜贝铸造年代的说法,理由是这样的,在坟墓中出土最早的,未必就是真的最早的,只是考古队能找到的最早的。铜在商代之前的古代是极为神圣的战略物资,商代之前的坟墓中鲜有铜,可能与太稀有、盗墓、再熔铸利用都有关系。
汉代大学问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平准书》,这个文章搞经济的一定要看的,它系统的记录了汉代平准制度的来由,也就是经济制度的来源,司马迁为史素以严谨称。
《史记、平准书》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司马迁明确记录了夏代的钱币已经分成黄金、白银、铜三个级别,形状有钱型、布形、龟贝型的金属铸币。
那么,贝的使用单位是什么呢?
《诗经、菁菁者我》说“既见君子,赐我百朋。”这句诗歌告诉我们两个真理:第一,老大,自古以来就是要发红包的。第二,老大给了我一百朋。
“百朋”不是一百个朋友,而是贝的单位,一朋,有说二贝,有说五贝,有说十贝。胖舟支持十贝说,因为有好多的商周青铜器上面都铸着“多少朋多少贝”的,清代一个大学问家叫王国维,现代一个大学问家叫郭沫若,他俩仔细考证了无数的这种散碎金文、甲骨文,终于算出,一朋十贝。
甭管你觉得一朋几贝,史上最早的钱串子“朋”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于,“朋友”这个词一直用到今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