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福柯《什么是启蒙》以及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福柯发表于1984年的《什么是启蒙》一文是对200年前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回应,是两位伟大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就启蒙问题产生的碰撞。二百年前,启蒙已经介入人们的思想,被各个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反复研讨与论证,都没有得到全社会的一致认可,是因为我们人类仍然处于启蒙运动之中?大众,即绝大多数人习惯于惰性地、被照顾、被安排地生存,没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思考并决定自己的行动?(康德时代的全部女性都拒绝被启蒙和成熟?仅因为她们生性的懒惰与怯懦?)
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对启蒙运动的定义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其口号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康德不仅详细阐述了启蒙与启蒙运动的概念,还将与启蒙紧密联系的“自由”“理性”“道德”“法律”等关键词与启蒙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最后以伟大君主普鲁士腓德烈大王(道德)“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自由),但是必须听话(理性与法律)”的治国理念来诠释:只要伟大君主给予人类运用理性的自由,人类愿意运用理智思考,有自己决定自己行动的自由,并且行动的原则是有良心的,追寻好的、善的公众利益时,人才是有尊严,有道德的,这也有利于统治人类的政权本身。
福柯在对康德的文本的分析过程中,提出了康德引出了“现在”(今天,现代性的态度)这个新问题,也没有回答“理性的公开运用如何得到保障?”他由此认为:康德把启蒙描述成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一点上,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臣服于任何权威。自此,福柯开始了他的批判——对康德启蒙运动思想的补充与发展,“批判是在启蒙中成熟起来的理性的指路灯,而反过来,启蒙又是一个批判的时代。”
福柯以波德莱尔为例,对“现代性”进行了诠释:这种现代性并不是要在人本身的存在之中解放他自己,而是迫使其面对塑造他自己的任务。这也是启蒙。启蒙在于不断激活的某种态度,是对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持恒批判。启蒙与人道主义之间是一种张力关系,而不是统一关系。启蒙的关键在于:能力的增长如何才能摆脱权力关系的强化?我们在接受启蒙思想时,需要考虑“知识、权利与伦理”三者的关系。他提出了三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1.我们如何被建构为自身知识的主体?
2.我们如何被建构为行使或屈从权力关系的主体?
3.我们又是如何被建构为自身行动的道德主体?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回顾并反思自己人生被建构的过程,明白我为什么是今天的我,我还有勇气追求心灵的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并行动吗?福柯认为,限于“时空的现代性、哲学的界限态度、能力与权力的关系”,并且与其相关的实践系统根源于三个广阔的领域“对事物的控制关系、对他人的行动关系、对自己的关系”等,康德所提出的“启蒙的历史事件并未使我们成为成熟的成年人,而我们至今也未曾达到这样的状态。”因为启蒙是一种持续的态度,一种精神特质,一种哲学生活。
读后感:如果说教育是对能够倾听的“人类伟大心灵”的呼唤,那么启蒙运动是对“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思考并行动的人群的召唤。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启蒙运动就将会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就看每个人是否有勇气摆脱人性的惰性与怯懦,追求理性思考并行动的自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