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分析调整教学(学生研究)
(2019-05-21 14:51:34)| 分类: 三年级 | 
学生研究,研究学生的学情,然后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数学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让数学教学更“接地气”。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获得学生学情,明晰学生学情,顺应学生学情,转化学生学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
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原本预设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圆片的周长后,再出示大屏幕的圆,看能否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在讨论怎样得到圆的周长时,有些学生就把计算方法早早地说出来了,这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看来学生对于周长公式进行了预习,知道有计算公式可以解决。于是,我马上做出一个决定:抛弃原本准备的教案,重新调整教学流程。
对此,我在根据班级学情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哪种方法?有学生说出利用公式求圆周长的方法,我立即追问: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话音刚落,班里很多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有的问:圆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是谁发现了周长公式?等等问题。经过如此地调整教学环节,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教学中来。
从上面的片段可以看出: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我们的预设不一致时,我们要根据学情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自己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教学的效果更好。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