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2014-03-26 14:20: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曲径通幽 |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努力创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就设计了几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
1、联系生活实际,打下学习基础
由于比一千大的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上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大数,上课时让学生汇报,并由此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学生生活中认数的感性经验,为学好本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发展数感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的支撑,在数的概念的掌握中更需要实物做引导。
在教学一万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小方块,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让学生复习千以内数各计数单位,再次体会到十进制关系的变化。课件演示的同时,我又在黑板上用图示的方法,板书千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能形成清晰的表象。紧接着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要学生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然后用数方块来验证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有10个一千。这是体验的最形象阶段,最后利用计数器的半抽象性,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数,体会数的转换,这样也就很顺利地建立起了计数单位和数位概念。在后面数的读、写教学中,不仅出示方块的图片,学生观察数出一共有几个方块,还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在计数器把数拨出来,再尝试读写这个数,充分体现了图、形、数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形成数的概念、了解数的组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万以内的数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数字大了,特别进1之后满十的情况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必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撑。每当在关键的地方就让学生思考再加一颗珠,会有什么变化,接下去应该是一个什么数,为什么?然后出示计数器验证。这样一来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数位顺序表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3、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运用数学。在学生理解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读商场中电器的价钱,记录大自然中有趣的数据。这样学生即再次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感悟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本节课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构建的过程,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在紧张愉快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