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是感恩节,一日里,朋友圈的微信、短信,平常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都在发着感恩宣言,转着与之有关的链接。这紧跟着流行步伐的举动,倒让我心中有了些异样的情绪。
感恩节作为国际传统文化节日,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带着宗教色彩。而另一个将感恩节列为法定假日的加拿大,主要感谢的是上天给予的成功的收获。这是一个家庭节日,亲人团聚、重聚友情,有些类似我们这里中秋的意思,只是将月饼换成了火鸡。不得不承认,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能力不容小觑,倘若不然,就看不到有情人节胜于七夕节、圣诞节热闹于春节的现象出现了。暂不论如此之观感是好是坏,从我的理解层面,有感恩之心远胜于话感恩之言。感谢,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头表达,更不是某一个特定时间节点的作秀,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所要抒发的情感,外在是形式,内心才是实质。感恩,不该只是停留在肤浅层面的,要不然,我就真分不清如此一句于所接受之人又有何益。
当然,能想到感恩总归是好的,哪怕仅是粗浅层面上的,这毕竟也是人类心态历程上的进步,万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听多了说多了,耳濡目染的作用也不能说没有。再则,在法律框架内的行为处事,本就是由个人自个儿看着办的,我最多只拥有不完全认同的思想活动自由,却没有任何横加干涉指责的立场。倒是源于此,来反观和反省平日里自己的所想所言所行,从感恩节的文化中,得到了借鉴。
荠菜,是深受苏州人喜爱的可食用野菜。当然,现在已经难觅其“野菜”特性,市场上卖的,大多以人工种植为主了。荠菜可以凉拌、炒食、做羹汤,但我们这里最通常的还是将荠菜入馅,凑着周末空闲,包上一大盘子的荠菜馄饨,现煮一碗,盛在熬好的鸡汤里,那是鲜的眉毛都要掉了的。
这不,又到了荠菜上市的季节,朋友送来了一袋自家种的,还带着泥土的气息。蹚着时令,来折腾点吃的。妈妈喜欢荠菜馄饨,爸爸喜欢荠菜包子,反正同样一个馅,都做点就是了。
荠菜的根部连着泥,得反复流水冲洗干净。如果用来做馅料的,还额外需要一个过水的步骤。

无论多大一盆的荠菜,过了水,挤干水分,也就是一个小球了。但可别小瞧,鲜味全靠它。
传统与荠菜搭档的通常是猪肉、香菇、木耳、冬笋,有些人家还会在里加点榨菜末提鲜。只是千万别放什么蟹粉,不然就洋泾浜了。一来,荠菜被夺去了本应唱主角的独特味道,而蟹粉的鲜味也会中和,两头不讨好的事情。
我这回就着家里的原料,用了猪肉、海米、自家风干的冬笋。所有的洗洗剁剁,妈妈听闻厨房乒乒乓乓的声音,前来观战。她说家里不是有料理机吗?你干嘛手剁?我回,您难道不知道,有一种折腾叫做吃饱了撑着吗?
其实也不完全是,不想洗用过的料理机,也是一个原因,不如刀剁来的爽气。
肉糜加佐料、鸡蛋,搅拌至上劲,依序加入配料拌匀。馅料做好,这馄饨包子的也就完成一半了。

特意用了老发头的搪瓷盆子,寻找些怀旧的感觉。

余下就是馄饨皮、包子皮的制作了。这回的确吃的撑,连馄饨皮也来了个彻头彻尾的自制。
水大致加到面粉35%的比例,混合成团,醒片刻,压面机压到七档的厚度,切成合适大小。

包馄饨,大家都会的吧。

不一会,就全包好了。自制馄饨皮,碍于压面机的宽度,比市售的要小些,但是袖珍的看起来也很可爱。

一大锅水烧开,下馄饨,两次加水两次煮开,熟了即可。

熬的是排骨汤。近来禽流感有卷土重来的趋势,虽然我不怕,但是被妈妈再三告诫不准靠近鸡摊,我也就尽量不逆她老人家的意了。


馄饨告一段落,再来包子。有了做好的馅,余下的步骤都是水到渠成了。揉面、发面、再揉面、切割、包制、醒发、蒸熟,就这么个过程。



我包包子的手艺虽不专业,但总感觉比之前算是入了些门道,技艺还是得多练才能进步。

这回包的皮比往常厚,是特意的,因为爸爸喜欢面团稍厚些有点嚼劲的。偏爱皮薄馅大的妈妈,其实也没她什么事,因为馄饨皮足够薄馅足够大了。正所谓各取所需,两头不得罪。


拍照的时候爸爸在一旁说有个问题,这上镜的包子,应该是掰开而不是用刀切的如此整齐。我顿感肩上的压力沉重,这对我要求也太高了些。用牙咬出的横截面是我俩都不耻的,没想到这掰和切,如今也上升到讨论的范畴了。
馄饨、包子,两样我都吃了,穿的衣服不同,人还是那个人,精神头一致。荠菜馅,添加了合适比例的肉,吃起来不会觉得柴,偶尔嚼到脆脆的冬笋丁,为口感加了分。
这荠菜时令才算开了头,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让人四季美食不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