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米饭,一直听人提起的,却从未吃过。
这回心血来潮,赶了末班车,淘宝了一斤乌树叶,试试。
百度了下乌树叶的介绍及乌米饭的做法,倒是学到了些知识。
下头几段有兴趣的可以看,不然直接跳过。
乌药叶,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叶为药。据《本草纲目》记载:乌药叶属樟科类植物,性温和,味微苦,叶气香,可入药,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
乌米饭原为民间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
乌米饭古今的制法也不一。明代乌米饭的做法是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9次,所谓“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现代江南版本则是当天做、当天吃。初夏采乌饭树叶洗净,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时。糯米淘洗净备用,去乌饭树叶渣取汁水煮糯米,用文火煮2小时左右,待米色变黑,熟烂后可即食用。功效: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苏州这里倒不见得有农历四月初八食乌米饭的习俗,至少我从未从父辈们口中听闻过,所以没吃过也是自然。可但凡听着新奇、对身体亦无坏处的食物,我都有兴趣去尝试下。
做法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有现代化工具在手,省去了很多麻烦。
淘宝来的乌树叶,学名南烛,古名杨桐,又名乌饭,属杜鹃科常绿灌木,叶草质,椭圆状卵形,新叶鲜红,老叶深绿。看介绍,我这回买的算是老叶了。本来嘛,应该清明前后采摘的,现在时间已过,老了也正常。
留树叶去除叶梗,洗净,加适量水,VM直接打成浆。


乌树叶糊纱布过滤,取清汁,将淘洗干净的糯米放入浸泡一晚。

看,下图上半部分糯米还是白白的,泡了一晚上,糯米变黑了。

晨起,电饭煲一个煮饭程序,黑乎乎的乌米饭完成。

乌米饭闻着的确有股子不算明显的清香,照片有些难拍,实在是太黑了,哈哈。

今天的早餐,乌米饭就是主角。
昨晚上卤了牛肉,放汤汁里浸泡一晚,晨起捞出切片。苏州的本地蚕豆新鲜剥出肉,立即下锅,出锅前撒一大把葱花。

这么一点牛肉59块钱啊,让人情何以堪。


水果玉米去芯,加水煮烂。倒入适量牛奶,VM打成玉米牛奶汁。

每人半碗乌米饭,一杯玉米牛奶汁,一个白煮蛋,外加卤牛肉,葱烧蚕豆,就是今天的早餐了。

依旧准备了三人份的水果。盒子里是爸妈带去单位的,玻璃碗里是我的。

今天是苹果、梨、猕猴桃、香蕉、火龙果、小番茄、菠萝、黑提。前头四样千年不变,后面的就按照季节轮着吃。

乌米饭仔细辨味道,有轻微的酸,请教有经验的朋友,说是或许与我这次买的乌树叶老了有关。
总体来说不算难吃,但也不好吃。妈妈很不喜欢,淋了蜂蜜依旧觉得难以下咽,她属于不太能接受食物有一丝怪味的人。我淋了枫糖,感觉还成。
照片贴给朋友看,问他是什么,答曰黑米核桃。。。有吗?像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