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往事(110)围巾
(2018-06-05 17:14:29)京东往事(110)围巾
后来工作以后,围巾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不但加入了美工的花色,而且也变大了不少。爱美的女人们立刻琢磨出佩戴的方法,虽然和最初的系法相似,但却是从脖子前边又回环到后面打了了活结。这样佩戴围巾的女人曾经是围巾女人最时尚的的展现,在上世纪八十年纪风靡一时。
再后来,围巾的变化更多了,大的、小的、长的、方的、三角的、套头的、不规则的~ 形状众多;材料也分为羊毛、羊绒、真丝、纱、绢、棉等多种材质,花色上更是十分讲究,不胜枚举;围巾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有实用性,更增添了审美性,例如空姐一般都系一条打着花结的小丝巾让人们觉得十分干练漂亮,现在人们也会把小丝巾搭在包包上作为点缀等等;至于丝巾的戴法更是花样迭出,网络上专门介绍丝巾系法的指导视频至少就能说出四五十种不同的方式。
从围巾在社会的风靡程度,可以作为我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有力证据。
要说我对围巾情有独钟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年我还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但骨子里已经有很叛逆的思想作祟,早不习惯农村学生中规中矩的打扮。好在我在家里的女孩子群众是年纪最大的,所以总有机会穿新衣服,经常穿小以后淘汰给妹妹们继续穿,对此她们小时候对我可有意见啦。大姨家在城里经常会有买一些内销价的衣物,其中妈妈就给我买过一条出口转内销的白色开司米长围巾。这条围巾特别长,要长出我的身高,估计至少一米八,镂空钩织款,和当时大家系的围巾明显不太一样,成了我当年的最爱。
由于当时并没学会多种围巾的系法,所以只会简单地在脖子上缠绕几圈,配上妈妈自己缝制的土棉袄,外边是一件偏红的罩衣,很是好看。但由于我在班里还是挺活跃的,经常和男同学打成一片,有的时候他们就揪着我的围巾两端,按理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游戏。然而我练就了一身本领,脑袋顺着缠绕的围巾转上一圈,就能轻松解扣,然后就是追着复仇,这种场面屡见不鲜。去年同学聚会,班主任老师还拿出当年我们学校组织智力竞赛的照片,每个班由5名选手组成,由于太年轻在照片上我们都不好辨别是谁,唯有我的长围巾让大家一眼定位呢!
除了这条长围巾,东郊的女孩子们在冬天一定离不开一件宝贝“纱巾”。现在想起来不知道当年北京冬天的风是多么的凛冽,我们逆风行走,经常十分艰难,风打在脸上和着砂砾感觉生疼。妈妈们每次在我们上学前穿戴好衣物以后给我们的头上蒙上一条纱巾,虽然顶风依旧,但砂砾吹进眼睛的几率就小了很多。应该说近些年北京的环境生态进步很大,北京的冬天真没有小时候那种全副武装的感觉了。
我不是天生具备审美优势的女性,面对现在的时尚发展潮流,我只知道围巾是个好东西,但怎么配怎么戴,还真没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它。我比较喜欢的一条围巾是纯棉的,有相近的三种颜色的棉布组成,两侧不对称,这条围巾是国际友人送给妹妹转送我的。这条围巾既有个性又不张扬,我特别喜欢,可惜后来不小心弄丢了。还有一套浅灰色的羊绒围巾,在九十年代初我戴了好几年,这条围巾是在当年的秀水市场买的。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有两条经典颜色的围巾,纯红和纯黑的,我总认为这样的围巾好配衣服,而越长的围巾我越喜欢,这可能和小时候的戴围巾习惯有关系吧!
自己有了经济主导权以后,围巾的种类多了。况且围巾一般情况下也不是很贵,记得去丽江的时候阴雨绵绵,自己在步行街上给自己买送朋友等一下子就买了十几条围巾披肩,当时就把一条有着东巴文化特色的大披肩搭在身上,解决了晚上逛街天气凉爽的问题。自己出差南方或者上海、杭州的亲戚到京也总会送上几条有特色的围巾。单位里原来的男同事小潘有一次出差,还送给我这个同办公室的“美女”一条白色绣着红梅花的丝巾,当时我还自称“江姐”呢!女儿似乎也发现了我这个特点,送我新年礼物,一次就送了两条围巾,一条是巴布瑞红格子羊毛围巾,另一条是淡粉色巴布瑞格子丝巾。我还诧异为什么送两天,女儿说一条可以冬天戴,一条可以夏天用。看看小棉袄多贴心。
虽然我很喜欢围巾,但女儿并没有认可我的审美。去年圣诞节,赶上巴布瑞专卖店有活动,三件可以折上打7折,我看上了一个包包,所以又动员小姑和闺女各买了一条专柜围巾,女儿事后说,我虽然没看出哪里好但系上也不难看,就是小贵。虽然我这样做了,但女儿依旧很少系围巾。她还说这就是和我的“代沟”。
收拾家里,围巾一大推,不同花色、样式、功能都兼具,但每次想系的时候总还会觉得商店里挂着的更适合我,每次把零零总总的小钱聚在一起,也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呢!多,不等于经典。我现在需要的是通过现有的围巾,提升我的衣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