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东往事(101)乳名

(2018-01-17 10:47:31)

京东往事(101)乳名

   北京长大的孩子一般都有乳名,平常家里人很少称呼他的学名,我们管学名也叫大名。这一点上似乎和传统文化中姓氏名谁字某某相去甚远,一般情况下,只有大富大贵人家的男人才会有这么庄严的称谓。一般百姓有个像样些的学名就不错了,最可悲的是女人,一般情况下连名字都没有。

    姥姥是农村人,解放后跟着扫盲班也学过几天,但终究不算识文断字。在新社会的红旗下思想也跟着进步了一下,本来她是没有名字的,只是姓李,后来妇女解放运动的结果让姥姥鼓起勇气要给自己起名字,于是她给自己起了名字“李平”这辈子她也就会写这两个字。但是村里人还是称呼她“大奶奶”,名字从来没有人提及,到了最后姥姥八十三岁入土为安的时候还是落款“韩李氏”。

   奶奶是城里人,一直都是比较开明的。因为是满族人的原因奶奶没有姥姥一样的小脚,结婚的时候敢穿“玻璃丝袜”这可是当年最时尚的的捯饬。奶奶也没有名字,但因为奶奶有一个弟弟,名字叫“明少和”,于是奶奶循着弟弟名字的规格给自己起名“明少文”,因为比较早这段历史在解放前的户籍档案里都有所体现。

   应该还是解放前,姥姥家的孩子比较多,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乳名。村里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看到了我的母亲和二舅,便说二舅将来一定兴旺发达,母亲事事顺心如意,所以二舅和母亲的乳名就是“兴旺”、“如意”。家里人就称呼他们为“小旺子”和“小意子”。大姨长得白,老姨长得黑,所以家里人就称呼他们为“小白丫”和“小黑丫”。虽然是京郊农村,家里还是讲究长幼有序的孝悌文化,所以父母说起来的时候很少提及大姨的乳名,一般家里人都管老姨叫“小丫”。

父亲身上有着北京人特有的贫嘴和幽默,用姥姥的话讲就是有时候“没正行”。父母经常吵架,原因之一就有闹着玩儿急眼了。比如说,人家的父母都是相敬如宾,我的父亲称呼我母亲从来都是用乳名,当着我这一代见怪不怪,就是当着孙辈人也是这样称呼,母亲也毫不示弱地指着父亲批评他“没六儿”。父亲的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我的女儿,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听到我女儿在家里冲着姥姥说“大桌子小椅子。”我没听懂。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在叫姥姥。她把“小意子”当成了幼儿园的小椅子。于是我赶紧教育她“这么称呼姥姥很不礼貌,今后不能再这样叫了”,一边忙不迭地批评父亲,这样影响不好。好在女儿很乖巧,知道不好的事就绝不再犯了。

到了我们这一代基本上乳名就是大名的简化或者家里的大排行顺序,如小七、老九等。姓氏改不了,第二个算是辈份排行也改不了,姥爷那一代是“伯”字辈,舅舅一代是“树”字辈,我们这一代是“仲”字辈,所以我周围的表兄弟们大都叫韩仲什么,只有这个不一样的什么字才是这个孩子的特有名字。所以农村也就称呼这个字。男孩子一般前边都加个大或小,如大华子,大庆,大彪子或者小国子,小川子等等。基于这样的称谓,我也被家里人称呼为“小~”,因为我家是外戚并不跟大家排着,所以家里的亲戚有的也只称呼我后两个字,也有只称呼我第一个字加第三个的。敢于称呼我各式各样乳名的都是至亲和最好的发小。虽然我不够高大魁梧,但从小上学就挺有气场,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冒犯我,即便大家不称呼我学名也大都在姓氏前加个“老”字。

后来起名可讲究了,据说和一个人的命理相关。有些人家为了起好一个名字恨不得天天翻字典,北京顺势还开了“正名庐”和“起名斋”等专门帮人家起名字、改名字。乳名也不例外,而且原来那种随意顺口小的响的乳名已经不复存在了。按现在的理论是终究出不了“小狗子”之类的乳名,倒是真正的狗狗都也被取了好听的名字。这大致也算一种文化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