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津》看问津
我手里有三册方方正正的口袋书《问津》,虽然没有华丽的装帧,却在我为数不多的藏书中特别受青睐。因为这几本小小的书册中有着我别样的情怀。
这三册《问津》并不是公开出版发行的,是问津书院的学刊,没有书号无从购买。换言之,就是我花钱也买不着。因为这个因素,这个小册子就显得分外地与众不同。
其中有两本《问津》来源还比较曲折。它们归属于同一位作者侯福志先生,是第12期《一沤阁诗存》和《沽水旧闻录》,扉页上还都有侯福志先生的名章的签名本。虽然我是同一个时间收到的这两本作品,然而落款时间却分别是2014年元月和2015年七月。这事儿说来还挺有意思:
因为经常博客互访的原因,我早在2011年就和天津著名的文史学者侯福志先生建立了博客好友关系。侯福志先生在《问津》上有了自己的读本以后自然会想到我这位志同道合的文友。很奇怪的是我通过博客留下地址,却使得侯福志先生的大作被原封退了回去。我也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个地方,此事就一直搁置着。
到了2015年六月,侯福志先生的第二部《问津》专刊再次出版后,我又试着给侯先生再次留了同样的地址,只是特别注明了自己的工作单位。不久,这两部作品就送达到我的手上。
看着侯福志先生的题款,清晰端正的字迹,朱红的古体字名章,我更感受到了侯先生治学的严谨和认真,尤其是不同的时间落款,说明侯福志先生保存了很长时间,对文友的真诚若此,我有焉能不感动?更何况在此之前,除博客点评外我们是从没有过任何接触的陌生人。如此师友人品才华肯定为人称道,我也一定真诚对待这位师友。
以前从多位文友的博客里了解到天津问津书院成立和开展活动的一些情况。因为我既不是天津人也算不上文史研究学者,但正因为如侯福志、由国庆等一批天津文史圈内活跃的学者,使得我成为了问津书院的支持者和围观者,用网络术语就是“打酱油的”,似乎问津书院的很多动态我都能通过博客、微信、图片多方面了解。也经常和北京的各界朋友主动谈起问津书院的活动,甚至还有想主动参加书院活动的蠢蠢欲动心里,就连很多天津籍的朋友都说我快成“天津通”了,这应该就是问津书院带给我的改变。
说起问津书院,在我看来她是更多地凝聚了天津当下的具有天津情怀的文史学者的精神家园。她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如我一般不是天津地域的关注天津文化的人也能够在问津微信圈里分享大家的智慧和成果。精神家园必须要有物质载体,于是问津书院这个实体成为了问津人开展学术交流的地方,每月一次的问津讲座,每年一次的问津年会学术水平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
问津书院还出版了系列专著。如王振良先生的《记忆的碎片》,由国庆先生的《故纸温暖,老天津的广告》,周利成先生的《楮墨留芳》,侯福志先生的《大地史书》,葛培林先生的《立宪领袖》,金梅先生的《李叔同与天津》等书刊我手里都有留存,而且还是每一本都进行了认真的通读,在问津的学刊中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史知识,甚至让我这个北京人也居然因为问津而爱上了天津这座城市。
问津书院已经成立了五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据说问津的学刊《问津》也有六十多本了,对我而言这里边有的不仅仅是学者的研究成果,还饱含着文友的真诚与热忱,我手里的存量不到发行总数的二十分之一,未免不是一种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