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得明白”与“见贤思不齐”

(2017-10-19 14:44:08)

“难得明白”与“见贤思不齐”

现如今大家都崇尚传统文化,就连我们班当年初中辍学的同学也是经典语录朗朗上口。尤其是在微信等自媒体充斥时代空间的当下,大家人云亦云,仿佛一夜之间诸子百家的文化就春风拂面了。面对此等现状,我既欣喜于大家对文化的认同意识的提升,又为存在没有灵魂的躯体而悲伤。作为教育者,我想更多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我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故事人”,很多朋友都愿意和我聊天,因为他们说我的观点和视角总是有些与众不同。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甚至经常引以为人生格言警句的成语“难得糊涂”与“见贤思齐”我就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行款跋,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即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难得糊涂”四个字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古代大家更增添了一层兴味;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释,由此而顺延到对“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可是鉴于作者当时没有明确自己的意向,因而现在会产生出相异的认识。

从字幅上标明的日子看,字幅写于乾隆十六年,当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当知县。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又彷徨悲观,产生了脱世思想。这时他的情绪,是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就是在这种情绪下,他写了“难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辞官归隐。

 这样,就可以明白款跋的意思了:“聪明难”———要进取,要“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难。“糊涂难”———得过且过本来并不难,但一个一心想勤政执法,为百姓做事的人心中并不愿意这样做,因此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抗争不过官场的黑暗势力,又不愿昧着良心去“糊涂”,这种“聪明”之后的“糊涂”更难。款跋最后一句“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前面种种的“难”面前,只有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只求心里安宁,不求后世福报。

郑板桥的这种心理和处世哲学,既有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了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骨气;也有消极的一面,即看破红尘的悲观脱世思想。“难得糊涂”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消极的脱世思想,这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终不足取。

回首看来,那些高悬“难得糊涂”的人往往是想表现自己的大智若愚,清醒自明,揣着明白装糊涂。其实这些人是真的糊涂,他们甚至连板桥先生当时的心境都没有彻悟,就贸然的人云亦云,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人到老了有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以前的种种行为,为名利地位,为鸡虫得失,为职称官衔,争得不亦乐乎,甚至尔虞我诈,以邻为壑,实在没意思。那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退休时都找齐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做官是一阵子,做人才是一辈子。但总是当局者迷,又有几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糊涂呢?!所以我说,人最难得的是“难得明白”,难得自己能够把人生想明白,把自己的生活活明白。如果真能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多了很多达观之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会变得简单明了。

再说“见贤思齐”。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何为“贤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他不同于“庶人”是高于普通平民的人,“贤人”之上就是“圣人”。我们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七十二弟子被称为“贤人”。如此说来,我们普通人和贤人的差距可不是很小,应该说是天壤之别。

“见贤思齐”的原意就是见到贤人想与贤人同齐,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这当中缺少了对贤人的优点和自身差异的比较和反思。应该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是不能与贤人比肩而齐。仅仅看到“贤”,想“齐”只是思考问题的第一步,而至关重要的第二步就是发现“不齐”,知道自己和贤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哪些可以改变,哪些无法改变。这之后才是行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许这才是“见贤思齐”的根本目的,其实所思的不是齐,而更精准的说法是思考的是不齐,是差距,因此“见贤思不齐”才是这个成语表达的最终意义。

 生命不能复制。伟人或贤者的出现,一定有他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见贤思齐”不是让人高山仰止后盲目跟从,“见贤思不齐”一定是给你的生命提供一个相对的人生坐标,让我们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