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侯福志老师二三事

(2017-08-19 20:37:20)

                 侯福志老师二三事

 

侯福志,天津问津书院的著名文史学者,大家公认的“猴哥”。其个人著述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书——地质史的的天津》《桑梓纪闻》(点校整理)《津沽谈往录》《沽水旧闻录》《一沤阁诗存》(点校整理),2016年出版了“沽上风土丛书”一套3本(即《津沽谈往录》《沽水旧闻录》《津沽乡情录》),另参与20余本天津地方史著述编辑撰稿工作。

因缘际会与侯福志老师有缘相识,初见侯老师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为人沉稳内敛,谈吐风趣幽默,特别能够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说起我与侯老师的交集不多,在他的扶持和鼓励下我能够在问津书院和众师友一起学习成长感觉非常幸福。与侯老师交集的两三件事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印证了侯福志老师的人格魅力。

 

              结交师友,问津路上启航程

虽然我与侯福志老师从2010年就有博客互动,但一直都处于浅表型交往状态。通过侯老师的博客我对问津书院开办以来的每次活动都非常关注,也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很多从未谋面的博友如葛培林老师、由国庆老师、万鲁建先生等都是问津书院的一员。问津书院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天津众多的文史研究学者一定有其自身的魅力,作为局外人我不但好奇而且向往。问津书院虽然有着开放的胸襟毕竟因地域阻隔,自己只能远远关注。

我因为经常得到天津师友的惠泽就总想着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因为与侯老师互动的原因,我请求其为代办,想通过侯老师约部分天津师友聚会,以实现自己请客答谢的目的。侯老师是个热心人,很快就实现了我的愿望,在2016年的年初,在侯老师的安排下葛培林老师、周利成老师、由国庆老师、刘礼宾先生和我聚会于天津宴宾楼。那是我第一次与侯老师和众师友的深入交流,大家的博学厚德深深地感染着我,再一次引发了我对问津书院的向往。餐后不知何时侯老师已经把餐费都结完了,我有些不忍,侯老师说“我们天津人怎能让第一次来的北京客人结账呢!”表面很平静的我内心非常感动,我没有与侯老师说更多的客套话,可侯老师对待师友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次相识我收获了侯福志老师的《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葛培林老师的《孙中山与天津》《老版本里的孙中山》,周利成老师的《楮墨留芳》,由国庆老师的《老广告》,刘礼宾先生的《新天津》等书报,师友们还带我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天津的地方文史和一处名胜古迹。自己的读书笔记《楮墨留芳记先贤》后来被振良主任发表在报刊上成为我的意外之喜,不久我也把自己学习侯老师的著作写了一篇文章《一片痴心刘云若 魂牵梦绕桑梓情》在博客上进行了分享。在侯老师帮助下结交师友,通过对问津学人的了解我逐渐走入问津书院的朋友圈。侯老师是为我铺设通往问津书院的道路,开启问津书院大门的引路人。

 

           真诚鼓励,见贤思齐促前行

古训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句话用在侯老师身上再恰当不过。我观察侯老师平常爱请客过节爱发红包,这一定不是因为他钱多,而是因为他特别关注别人,在乎朋友,这应该属于墨家“兼爱”思想范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侯老师爱故土,武清不过是北方一个普通的地区,然而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文化、古迹、名人、曲艺、美食、戏曲等,他的研究包罗万象,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和心血都浸润其中,写出的文字总是那么感人;侯老师爱工作,政策法规、地质地热等这些理性的工作都被他用文史研究的方式展现出来,总让人觉得天津地域文化的厚重;侯老师爱仁仁,对先人的缅怀,对亲人的体贴,对朋友的热心,与同学的怀旧,跟后辈的玩耍等,你都能够在他字里行间感受深刻,尤其是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也总能够得到侯老师所给予的帮助。

初入问津书院看到群贤毕至的场景总不免内心生出一丝自卑,所撰写的文字也总觉得没法和大家的研究成果相比。侯老师总是说我看问题的视角和大家不一样,观点和看法也会有所差异,但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鼓励打消了我在问津书院学人讨论中的怯懦心态。随着问津书院团队的壮大,侯老师又鼓励我说京津冀一体化是一种大的趋势,我作为北京学人的代表可以更深入地融入到问津书院,借助书院平台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此更进一步增强我的自信心。知道侯老师的工作特别忙,但他还是时常关注我的博客,经常在我的博客中留言鼓励,如果发现我的博客有些文章还比较有意思,他还会积极转载,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和扶持我的进步。

见贤思齐,侯老师对我的影响绝不只是面传身授。看到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逛旧书摊,再看到他所撰写的文字,我知道他总是自己搜集和整理第一手的文史研究材料。他做学问功底深厚,绝不重复别人的视角和观点,其学术研究的独创性为我所钦佩和敬仰。侯老师作为学者他不是唯书本论,他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总能够在生活中汲取思想和灵感。无论是老物件的收藏,还是家乡草木的描绘,无不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侯老师还是一个非常具有生活情趣的学者,休闲假日携妻赶集,烹饪出家乡美味,可以感受出他家庭的和谐与温馨。侯老师种种工作和生活的轨迹,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古人又云“修齐治平”,大概也是指侯老师的这种人生状态吧?!

 

           众口皆碑,玉壶冰心君子风

与侯老师直接接触的机会是短暂的,除了能够通过自媒体感受到侯老师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以外,我也经常能够通过到京学习交流的文友那里了解到很多问津书院师友的动态。一位与我工作接触较多的天津文保学者曾经这样评价问津学人,他熟悉的人中有三位学者具有谦谦君子之风,他们是侯福志老师、王振良老师和葛培林老师,因为与这三位老师都有过接触,所以听到别人的表扬我也是洋洋自得。直接认可和表扬侯老师的人很多,有人说他文史研究非常勤奋,常常在报刊上能够浏览到他的身影;有人说他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桑梓情怀天地可鉴;有人说他人品高洁,哪位朋友有困难都会鼎力相助;有人说他责任意识很强,工作生活都可算成功人士……

我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更多地感受到侯老师对朋友的热忱,对工作的努力,对爱好的痴迷,对生活的珍惜。他工作任务重但从没见过他的抱怨,他业余生活丰富,把我们用于喝咖啡的时间进行文史研究著述颇丰,他干什么爱什么钻什么,执着既是他的个性也是他的动力,成就了他的事业与人生。这样一位众口皆碑的谦谦君子,着实让我仰慕不已。

我常想与这样一位如日中天的文史学者为友,莫不是冥冥中老天给予我榜样的力量。侯老师的人品和才华于我并不是高不可攀,他并不因为自己已经取得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反而对如我一般的普通学人给予了很多的扶持,如师如长。在问津学人速写的征文中,我了解到张立巍先生就对侯老师进行过人物速写,刘礼宾先生在问津人物“油泥猴”的文章中对侯老师的描写最为生动,可谓入木三分。我知道侯老师的人品才华在问津书院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想来写他的人会很多。虽然自己与侯福志老师的交集有限,也常常自愧文采不高,但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将与侯老师接触和交往的两三件事记在笔端,感谢之意常存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