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生典范---葛培林先生

(2017-08-05 17:44:30)

儒生典范---葛培林先生

葛培林先生的大名似乎在天津的文史研究学者中是家喻户晓。我有幸和葛老师同在问津书院微信群,甚至和葛老师成为了微信互动好友。实事求是地讲,我和葛培林老师只有一面之,然而却是神交已久。葛老师退休后每天都要书写中山先生语录和前贤经典名句,我几乎总能第一时间浏览,必点赞。葛老师也经常支持我在朋友圈互动。这虽然是大家常说的点赞之交,却是发自心底的相互扶持和鼓励,比起其他好友的泛泛之交是要深厚许多。

葛老师年长我十余岁,在博客空间里就感受到了他的儒雅风度。他的行书笔走游龙,可以感受到他大气磅礴的底蕴内敛于温润的性格之中。说心里话,和我印象中的天津汉子性格迥异,鲜少有“卫嘴子”的幽默言辞,身上多了一股江南才俊的谦谦君子之风。正因为如此,由敬生畏,我平常大大咧咧幽默逗趣的风格,到了葛老师的面前变得拘谨老实,这和与其他文友接触大相径庭。仿佛一个小学生在面对自己尊敬的师长,不敢有丝毫造次。

笔者曾经认真阅读过葛培林老师的著作《清代状元王杰书法鉴赏》一书,这本书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集中了王杰平生的书法造诣,并对影响王杰书法艺术水平的多位历史人物及其书法精品都有所涉猎。这样的编著意图让我等书法门外汉也能够感受书法之美,学习到赏读临帖之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融入了状元王杰的生平轶事,让我们在书法之中进一步了解了状元王杰勤奋学习、清正为官的人生品格。读来兴致盎然。

    不难看出葛培林老师为人严谨的学风,在编著的过程中葛老师多次与当地文史史料部门沟通,获得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强。葛老师还专门研究了清代学者撰写的《王杰年谱》,并为此认真研读和查阅了37种历史资料和工具书。这样认真的学者风范我不仅仅是钦佩,应该说是敬仰。

 葛老师对师友非常厚爱,有大哥风范,总是以鼓励为主,在担任和平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时,主编过很多部文史资料,为大家搭建平台。他致力于研究孙中山生平业绩及天津地方史,出版的个人专著十本:《孙中山先生晚年北上纪实》《1925年海内外悼念孙中山先生活动纪实》《孙中山与香港》《孙中山与天津》《老版本里的孙中山》《中国近代名人挽孙中山联汇考》《鸦片战争与天津史料编年》、《孙洪伊其人其事》《学生书法入门》《清代状元王杰书法鉴赏》。

参与主编的天津地方史著作《百年张园》《天津金街老字号》《老天津金融街》《辛亥革命与天津》《天津老南市》《抗日战争与天津》《天津海光寺》《旧天津的日租界》等20余部。在全国40余种报刊上发表孙中山研究和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文章400余篇。参加学术研讨会50余次。做孙中山专题讲座百余次。多次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2000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读书家庭。2010年被评选为天津市优秀藏书家。成为国内著名的孙中山文化的研究专家。

 纵观葛培林老师的书法造诣、文史研究和为人品格,就是我对葛老师的全面认知:

一是书法与为人品格的相互促进。因为书法能充分体现人的性格。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有其个性风格。葛老师的书法研究与每日的挥毫泼墨客观物象把他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古代书法家早就有“书者,心之迹也”的说法。认为书法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葛老师书法研究与贵胄品格相得益彰。

二是踏实的作风促文史研究成就显著。我以为葛老师具有守好内心耐得住寂寞的情怀。我收藏的葛老师的几部专著中,资料内容详实,葛老师的研究见微知著,有史有实有书有画,有葛培林老师苦心收集到的资料,更有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这些材料如果不是常年日积月累有心的积淀岂是想编书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我们见到的是丰富的研究著作,其背后不知道他为此做了多年的冷板凳,反反复复地揣摩每一个章节和段落,经历了多少自我对话,才于寂寞中成就了事业也成就了自己。

三是文史研究与个人兴趣完美融合。葛老师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家学底蕴,他也把这种家风继承发扬。作为全国优秀读书家庭,葛老师好文玩,喜收藏,有唐宋元明清古旧碑帖拓片百余件,退休后更是黎明即起读书写字,此乃中国古人定位的乐事雅韵。并不是单纯的自娱自乐,葛老师自觉书写中山先生治国理念和前贤语录每日分享,让我等后学熏陶感染和他一起进步。

 笔者有两幅墨宝受赠于葛培林老师,一幅为“无他捷径惟循分,各有因缘莫羡人”这句颇有些禅意的话语启迪我的精神涅槃;另一幅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告诉我要脚踏实地。葛培林先生真乃我的人生导师是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