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淡风轻月半圆
云淡风轻月半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01
  • 关注人气: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津沽文脉  续沽水旧闻

(2017-08-02 16:12:53)

          传津沽文脉  续沽水旧闻

             ----读《沽水旧闻录》有感

近些年,天津地方文史研究中有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文字屡见报端,他的著作陆续问世,我本人就藏有这位学者的多部著作。如《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大地史书》《桑梓纪闻》《一沤阁诗序》《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等,新近,该作者又出版发行了《沽上风土系列丛书》,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就是侯福志先生。

《沽上风土系列丛书》一套三本,分别为《津沽谈往录》《津沽风情录》我正在阅读的是《沽水旧闻录》。这套丛书天津地方史研究学者倪斯霆先生曾大力推荐,其中《沽水旧闻录》集结了20112016年中作者进行地方文史研究的近150多篇文章,按照“津沽旧事”“三津名人”“津门故里”“故纸流芳”“报海钩沉”“云迷拾零”“名校珍存”“沽上杂俎”八个部分加以分类编排,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史研究文献。

感念侯福志先生与我的亦师亦友之情,对他著作的了解亦是对他本人了解的过程。虽地域阻隔,但通过对《沽水旧闻录》的研读,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天津文史和作者本人的认知。

《沽水旧闻录》中最引人入胜的是“津沽旧事”和“三津名人”。这里有京剧大师梅兰芳唱堂会的记载。梅兰芳作为一代名伶,在抗战时期宁可蓄须铭志,也不卖辱求荣是家喻户晓的,又怎么可能去给别人唱堂会呢?阅读文章后你会发现,梅兰芳是在重阳节赈灾义演之后赶赴天津,是应著名外交家,退隐名流吕海寰之邀,为其祝寿。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梅兰芳作为一代艺术大师不仅关注艺术,奉献社会,还有对朋友的赤胆忠心。沽上名小说家郑证因家中失盗,是被助理来了个“卷包会”,这段记叙和当下的“王宝强离婚事件”的相似度极高,然而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先贤郑证因只是做了个声明,连经纪人的名姓都没有提及。这和如今喜欢靠新闻炒作的影视明星的差距很大。这也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社会进步评价标准的深度思考。作者研究发现书法大家华世奎留辫绝不是为了效忠大清,而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此表达自己对双亲的感恩之情。在这两个章节中,作者对天津民国文人文史活动研究中的比重较大,津沽先贤李琴湘、卢木斋、梅成栋、吴秋尘、赵景深等都有研究,对民间文人组织“文津阁读书会”也有多幅篇章的研究记载,作者喜欢淘书淘宝,所以对旧天津的旧书摊和鬼市也有专门的描述。

“津门故里”描述的是老天津卫的风貌。天津曾经是全国开风气之先的城市,这里的大华饭店跳舞场就演绎着著名的爱情故事---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从相知相会到私奔。这里照相馆林立,不但有华北第一家美术照相馆,还有“北洋摄影会”为更好地研究近现代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里还有洋气十足的楼顶花园,热闹红火的茶园戏院,休闲有西沽桃花,笔会有城南诗社,从天津的饭馆到仙宫理发馆,从宁园到鬼肆,从温泉自流井到武清盛产淡水珍珠,可以说把老天津的市井风貌一网打尽。作者对津门故里的研究对于文脉的传承和社会历史风貌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故纸流芳”和“旧报钩沉”是对沿袭和继承了作者对民国书报刊的研究,这是继《天津民国那些书报刊》出版发行以后,作者有呈现的新的研究成果。这里记叙了很多民国时期文人和报人的轶事。赵元礼的《藏斋诗话》,宋棐卿的《方舟》杂志,李山与《天生报》,吴秋尘与《一炉》等等。著作中还披露了还珠楼主也是一位老报人的相关出处。“云迷拾零”中专门是研究民国天津言情小说家刘云若的大量文献。“云迷”是作者以刘云若粉丝自居的称谓。书中重点呈现了对刘云若研究的九个不同点,但其研究是非常深刻也是独具视角和观点的。这九篇文章背后其实还有作者历经十载的学术著作《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支撑,在此不做赘述。“名校珍存”是作者收藏并着手研究的民国和建国初期的天津重点学校的同学录,当然,这些通讯录中也总能找到著名学者、文人的日常生活痕迹,成为更好地研究民国文化的补充性资料。

“沽上杂俎”和“附录”部分主要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项,以及与文友交流沟通的文字性记录。这里有作者与红学大家周汝昌接触的细节,也有与宫以仁先生接触的二三事,更有作者把文史研究与自身工作密切结合促进天津地质研究的随笔。众多师友在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中也纷纷对侯福志先生的著作研究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在文史研究中对自己给予支持鼓励同仁的感谢。

手捧书卷,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因为近些年的笔墨交流,我对作者是熟悉的:侯福志先生供职于天津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他的工作是繁重的。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又是怎样成为一名高产的作家?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发现侯福志先生身上有几个特质,非常值得我学习效仿。

一是坚持不懈的研究毅力。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我与文友侯福志先生会通过博客和微信交流互动。我发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侯先生博客和微信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且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转发他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也都是具有原创性。在读侯福志先生专著的时候,有很多内容我都是在他相关的自媒体中看到过的。这说明他是以研究民国文史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并没有专门的著书立说。所以,近些年,他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归类分档,成为文献著作属于信手拈来。

二是厚积薄发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的文字运用能力。天津的民国史涉及的内容特别广泛,为了做好此类研究,侯福志先生每周必到旧书摊淘宝。有些文友诧异侯先生怎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旧书报,其实这里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淘宝人独具的慧眼,这慧眼又要来自作者的大量知识储备。首先他要熟悉民国史,更要熟悉民国的文人;二是他要有对文本资料的信息甄别能力,根据信息价值遴选;三是他要有相应的研究能力,将收集到的资料联系史实进行研究挖掘;四是他要有文字转换能力,将自己研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只有这样,所收藏的旧书报才会呈现它特有的文化价值。

 三是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独创性。研究天津民国文史的学者绝不是侯福志先生一人,但阅读他的文章著作你会发现他呈现的研究总有很多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观察发现,侯先生的观点一般都比较平实,而支持他学术观点的背后总有详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支撑。这样的研究没有空泛的评价和议论,也不存在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的主观印象,有理有据的研究成果,配上自己收藏的研究文本。让人们想不信服都很难。

 四是作者学术研究的公益目的。作者在本书中所有的篇章都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的过程也是呕心沥血的。但其个人的研究成果不但愿意与文友分享,也愿意因自己的研究奉献社会。作者的公益之心和敦厚品格一直得到天津师友的高度认可,我本人也在侯福志先生的帮助下在文史研究中获益匪浅。

  著名学者王振良先生在编后记中所言:福志兄又给本集命名《沽水旧闻录》,或有继武三津先贤戴愚庵氏之深意在焉。祝愿侯福志先生继本套丛书之后,能够继续自己的研究振兴乡邦。这是他的目标,亦是我们的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