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往事(14) 煤炉与煤球
(2017-05-08 08:49:18)京东往事(14)
生炉子我应该算是好把式,先放比较容易燃烧的劈柴,经点燃后再放上一土簸箕煤球,一定注意要有通气的孔,这样生火会比较快,然后看着顺着炉子的缝隙冒出了黑烟,自己就赶紧跑到室外透气。等黑烟散尽,煤炉也就点着了,劈柴燃烧后下沉,就再填上一簸箕煤球,这个煤炉子就算生好了。然后家里就靠它取暖、烧水、做饭,煤炉里边有盖子,上边有风门,路口有大小不等的炉圈,底下还有一个经常掏炉灰的炉口,有些人家还会在煤炉的肚塘上架起一圈架子可以用来烘烤失误,家家户户的炉台上最常烤的就是馒头片儿和窝头片儿,那干干脆脆的特别好吃,甚至有些同学会在窝头片上抹上绿绿的王致和臭豆腐,臭气连天引得众怒,而人家自己却独享饕餮美食。
煤球炉子是北京市最常见的取暖炉,蜂窝煤炉子较之煤球炉子似乎显得更高级些,实际上也差不了太多。蜂窝煤炉子都是使用专门的蜂窝煤,还有一种和蜂窝煤一样的煤,但实际上它是碳,每次生火前,我会把蜂窝煤炭放在自家的煤气炉上点燃,等确保它不借外力可以自然的时候放在炉子里,然后再摞上一块蜂窝煤,添煤的时候一定注意要用火筷子调整煤的方向,保证每一个蜂窝眼都是上下贯通的。
煤球炉子使用几年以后它的内壁会损耗,因此又有一门手艺应运而生,就是搪炉子。我记得是胶泥加麻刀把泥和匀,顺着炉膛的壁自下而上、下大上小的原则粘好,然后用通条抽打牢固结实光滑。然后找些劈柴把炉壁烘烤一下行了。说起来简单,我却没有实践过,只是看着大人干过这样的工作。
煤球设蜂窝煤都是煤铺凭本销售的,煤球按照每百斤计算,蜂窝煤按照每块计算价格。奶奶喜欢用蜂窝煤,我记得夏天的时候就开始有煤铺的师傅骑着板车然后我大杂院里运送,他们会按照老百姓的要求整齐地摆在窗根底下或者集中堆在家家户户自建的棚子里。而我家住在郊区,每次都是父母推着姥姥家的独轮车,然后一车一车推回家倒在院子的角落里。
那些个特殊的年月,人们几乎都是锱铢必较的,我记得奶奶告诉我,夏天买蜂窝煤就比刚入冬的时候买的划算,虽然价钱都一样,但是煤铺压制蜂窝煤的时候用料充足,往往会比冬天的煤高上一层,虽然这不是很明显的一层,但劳动人民的眼睛还是雪亮的。煤球的分量是相同的,但由于摇煤球的时候会适当掺入黄土,老人们也说冬天掺的黄土会比夏天掺的多。在我看来这都是神经过敏,其实能有多少差异呢?更多的是自己主观臆断罢了。
在家里冬天使用煤炉的日子里,帮助父母封火、掏炉灰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往往炉灰一掏就顺着簸箕扔到街上的垃圾堆里。母亲看到告诉我,这可不行!倒炉灰之前一定要把煤灰中没有燃烧透的煤球再捡回来,这样掺在煤里还能继续燃烧。这种行为是捡煤核,只是我捡的是自家的煤核儿而已。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有一种《红灯记》中李铁梅的角色定位,因为父亲总是唱:“提篮小卖拾煤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煤球堆在一起,等煤球用完了还会有很多煤末子,这也是不能浪费的。等天好的时候将煤末子堆成一堆,方法与和泥相同,然后找一块平整的水泥地,摊成薄厚适中的一层,然后把小花铲当成刀,横竖切割就成了一个个方块的煤块,等干透了就和煤球一样使用。以前我也帮父母干过这些活儿,每次都会把自己的小脸整的一道黑一道白。不是自己多懂事,那时候的孩子们都会帮家里做事,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劳动最光荣》。
冬天取暖的成本其实挺高的,看看有些人家烧煤的多少就可见一斑。我家的煤本总被亲戚借走使用,父母也并不计较的原因是家里人都有点懒,不愿意排队买煤,还有就是无论是蜂窝煤还是煤球都不禁烧,总是添火特别麻烦,父亲那时候开着一辆公家的小货车,又经常在市区和外地出差,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每年他都会从门头沟煤矿拉上一两吨无烟硬煤回家。这些像石头一样的煤块明显就比煤球和蜂窝煤耐用的多。可是大煤块特别硬,所以我在冬天闲暇任务就是用大斧头砸煤块,直至让他们裂成小块才好用。当然手中斧子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劈劈柴。这样的活计给我留下了后遗症,就是至今我看到一块什么样的木头都会觉得有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炉子更新成了取暖炉,家家也为了干净配置了土暖气。可老话说“艺不压身”,学会了生炉子的手艺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