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窝里斗与组织文化

(2015-05-03 21:53:07)
标签:

佛学

 窝里斗: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为什么三个中国人会变成一条虫?却很少有人去认真探讨。我个人的想法是,这自然是因为窝里斗式的内耗的结果。一个中国人还有一个人的力量,但是,三个人的力量朝三个方向使,最后的结果就是连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如。这就是三个中国人会变成一条虫的根本原因。

但是,有一个令人困惑的原因,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窝里斗?而日本人精诚团结,美国人结盟竞争,而只有中国人特别喜欢互相拆台呢?每一个现象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中国人喜欢窝里斗,自然有其文化根源与价值基础。

那么这个文化根源与价值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人的专制等级与官本位社会。确切地说,中国人从骨子里喜欢读书——当官——发财一条龙服务。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上,中国人确实别无选择。因为,这样的价值取向与成功观念,必然把中国人逼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知道,生意可以大家一起做,同样的生意,多开几家公司,虽然存在竞争,但是,基本上可以和平共存,大家共同发财,完全可以达到共赢。研究学问更是不怕人多,越多的人研究相同的学术,更能够繁荣研究工作,大家互相启发,对每个人行内的人都是有利的。并不会因为研究的人多了,你的研究就会受到挑战。真正的学者唯恐自己研究的课题关注的人太少,参与研究的人太少。但是,在官场上就不是这样的了。官场上是唯一有强烈排他性的地方。一个知县,你当上了,别人就没有机会。一个学校的校长,他当上了,你即使再努力,也只能够有当副校长的机会。而副校长的位置也就那么几个,每一个位置都强烈排他性的。为了在这样的场合竞争胜出,因此,合作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而窝里斗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原因很简单,你上去了,我就没有机会了。这是中国人特别喜欢窝里斗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在中国,无论什么地方,无论行业与职业,窝里斗是相当普遍的。当然,不同的场合,窝里斗的激烈程度又大不相同。学术领域里会相对好得多,学术上大家互相争论,只要都根据事实说话,依据学术规范展开讨论,那其实是对学术研究有好处的。商场如战场,经商互相竞争,虽然也很激烈,但是,基本上最后还是能够和平共处。但是,官场的险恶程度与激烈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官场的争夺最为激烈,明争暗斗,明刀暗箭,拼杀常常是最为激烈的,杀伤力也常常是最大的,弄不好就不是像商场上丢钱破产,更不是像学术竞争失败,某项发明与发现权被别人拿走,如此而已,官场上的争斗其结果意味着,或者升官发财,或者身败名裂,被名正言顺丢进监狱,甚至被砍掉脑袋,性命不保。那可是玩命的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粗心大意,掉以轻心吗?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不存在什么双赢与共赢,只有成王败寇之分。争权的同时也就是夺利,有时还包括争夺美色。同时从消极一点说,有时还是争夺保命权。

在一个非法治社会,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是不保的,但是身处危险境地的,尤其是踏入仕途,人在官场,身不由已。在这里,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值得你信任的,昨天的铁杆朋友,今天可能会为了一个官位,与你展开血腥的撕杀,拼出老命,也势在必得。但是,这种争夺常常又不是在表面可见的,又不像民主法治国家那样,公然叫板,争在明处,规则公开,结果清楚,虽败犹荣,你还可以全身而退,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业,在中国,争在暗处,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后面是暴风骤雨,刀光剑影。有时结果出来,你还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自己到了牢里,还不知道把你弄到牢里的对头究竟是谁。因此,窝里斗自然形成。这种争斗与民主法治国家的公开竞选,选民用选票决定结果不同,充满了变数,而且十分残酷无情。过去宫廷斗争的结果,常常是让失败者下监狱甚至将他送上断头台。因此,在中国玩政治权力的人,风险系数最大,下场也常常会很悲惨。在民主法治国家玩政治,不过是社会中一种比较普通的职业而已,虽然也充满了血腥与肮脏,但是,毕竟规则在明处,成可欣,败亦荣,并不是被逼到死路。

如果说,官场上的争斗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甚至可以说是必须要有的过程,那么这种官场争斗变成一个民族的思想性格与价值取向是可怕的。不幸的是,中国正是这样。因为官本位思想价值取向,使得中国只有两种职业分途,即官与民。按现代政治学说划分,官与民是指政府与公民之分。只有政府里的公务人员才可以说是官员。而官员又可以分政务员与事务员。除政府之外一切管理人员都不能够叫官。但是,官本位的中国社会不同,中国的官,不仅仅是指政府领导者,同时也指一切社会单位与机构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其范围远远超出现代政治学说的概念范围。在中国政府官员自然是官,但是一间学校的校长、主任也是官,一个公司企业的主管是官,一个医院的院长与科主任还是官,甚至一个寺庙与道观也是有级别的官。并且这些官不但同样有级别,甚至常常也是可以通用互换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存在窝里斗的问题,大的地方,大斗,小的地方,小斗。只要有官位的地方,就会斗得个你死我活。放眼中国似乎找不到一个真正精诚团结的组织。

和谐共处,共谋事业的地方斗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潜规则进行的。斗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你行,我不让你行。怎么让你不利,我就怎么办。目标只有一个,手段可以不择。在窝里斗的生存智慧中,中国人发明了麻将牌,这种四人相围而坐,却各怀鬼胎,各自为战,盯着对家,防着上家,看着下家的拆台游戏,之所以会在中国朝野,街头巷尾,无孔不入,男女老少,不亦乐乎,是因为,这种游戏极适合中国人的拆台心理与窝里斗生存方式。事实也证明这种游戏其实就是中国的官场游戏。据说中国顶尖级的麻将牌高手都在官场。要是你不会玩,也不喜欢玩麻将,而只喜欢下高智商的象棋,特别是围棋,而又想进入中国的官场,并且取得胜利,而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因为在这些游戏中,只有麻将的规则才是官场的规则,象棋围棋虽然要求高智商,但是不符合官场的玩法,官场是不需要高智商的,但是,他们需要对拆台与窝里斗有着特别的热情与爱好,也就是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那种嗜好。打麻将,一来可以熟悉官场拆台术;二来可以趁机接近领导;三来还可以趁机行贿受赂。如此,官运亨通则为期不远矣。

组织文化: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而有效组织起来后,才能保证一个伟大目标的实现。在日常工作中,各级组织发挥着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化解矛盾的作用。

  要建设好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会,要做到这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级组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如何发挥好组织的作用呢?就是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和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当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好的领导者在组织中至关重要。如果领导者事事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这个组织就会更加团结,力量也会更大。当然,一个优秀的组织仅靠卓越的领导者也是不行的,一旦组织运行发展,每个成员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组织的力量来源于个体对于组织目标的高度认同;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领导者的坚定意志、高瞻远瞩和示范作用;每个成员都能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领域;合理、公平的资源配置。

在近代,以泰勒和德鲁克为代表的一批管理学家仔细地研究了现代组织的管理模式,提出了科学管理及有效管理等科学的管理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个体和现代组织的效率,使现代组织和古代组织比更有效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的进程。再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当时参加该工程的科学家达10多万人,涉及几百家团体和科研机构,可以想象,没有一种强有力的组织是绝对无法保证目标达成的,当进的科学家奥本海默及泰勒用了“系统工程”的管理思路,对工程进行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最终在1945年成功研发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不正是组织的最强有力的体现吗? 

为什么组织能产生如此高的效率和如此大的推动力?其实,这种力量来源于:1、组织中的个体对于组织目标的高效认同并产生一种使命感。2、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3、组织领导人的坚强有力的意志和示范作用对组织成员的影响。4、职责明确后让成员能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领域从而显得更专业和更有效率。5、资源合理配置后产生的效率。7、领导者的远见和智慧对组织目标的巨大贡献。 

对于如何提升组织效率,德鲁克做过非常深入的研究,在他的代表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指出,提升组织效率的关键是提升组织的有效性。而提升组织有效性的核心是做有效的事情。有效性的标志是一个人的研究成果能被别人和组织所利用,能为别人和组织带来价值。最后,在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组的学习型组织方面,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中》给出了五项建议:自我提升、改善心智模工、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组织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致于成为了现代社会成功必备的最重要的一种智慧。一个人的力量的极其有限的,而有效组织起来后,才能保证一个伟大目标的达成。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合作。人生需要与别人合作,特别需要与比自己强的人合作。“和比自己强的人合作,而不是和他们战斗”,这是卡内基一生信奉的“常识”,他还特意撰写了一句话,让人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这里躺着的人,善于利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公司的力量》。

思考:

对这两项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事物的思考,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思维糟粕对当下的各级组织建设的制约是明显的。很多组织始建的时候凭着一份热情和执着很容易干出一番事业,但在组织走向成熟发展得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成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总会把组织当成谋建个人发展的平台,私利当头就很容易在利益面前走向迷途,所以组织的深入发展是摆在当下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道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